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酶法合成工艺优化

食品与机械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L-抗坏血酸和β-环糊精为底物,利用海洋微生物Y112所产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催化合成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3个对AA-2G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H、底物浓度、加酶量),然后应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优化AA-2G酶法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90.78U/g·β-环糊精,pH 9.07,底物浓度56.81g/L,底物配比11(体积比),转化时间24h,温度45℃。该条件下,AA-2G的产量为10.62g/L。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海洋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对4种鲤鱼种质鉴定技术的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种质资源鉴定技术,以抗病镜鲤、易捕鲤、松浦镜鲤和松浦红镜鲤四种鲤鱼为研究材料,从183对微卫星筛选出41对特有标记,根据特有等位基因频率选出26对。将标记在每个群体出现的个数与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引物优化组合,选出11对优化组合引物。应用Structure软件进行3种引物组合个体鉴定,K=4时,个体鉴定效率均为100%。用UPMGA构建群体遗传聚类图,41对和26对标记引物组合聚类结果一致,而与11对组合结果不同。基于3种不同标记组合在4个品种中遗传多样性研究,显著性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41对、26对和11对微卫星标记均可用于4个鲤品种分子水平种质鉴定的研究,优化引物组合可减少引物标记数,但对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有一定影响。同时也为其它鱼类的种质鉴定提供参考,为种质资源的长远保护、稳定维持提供了真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微卫星 种质鉴定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精氨酸酶Ⅱ基因的克隆以及免疫应答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得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氨酸酶Ⅱ基因(ArginaseⅡ,Arg-Ⅱ)全长cDNA序列,并检测了Arg-Ⅱ在牙鲆免疫组织和细菌感染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Arg-Ⅱ基因cDNA全长1882 bp,包含105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8.02 kDa,等电点为6.42)。Arg-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精氨酸酶结构特征,推测与哺乳动物中的功能类似。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鱼类Arg-Ⅱ基因合成一簇,其中,Arg-Ⅱ基因与鲈鱼(Lates calcarifer)相关度最高(93%)。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Arg-Ⅱ基因在健康牙鲆的肝、脾和鳃等免疫组织中有较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的牙鲆成鱼中,主要免疫组织中Arg-ⅡmRNA的表达量在细菌感染后6~12 h显著上调,随后表达量恢复正常。离体培养的牙鲆巨噬细胞经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后,Arg-Ⅱ基因也呈显著上调模式。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Arg-Ⅱ基因参与牙鲆响应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过程,揭示Arg-Ⅱ基因可能在牙鲆抗病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牙鲆 精氨酸酶Ⅱ 迟缓爱德华氏菌 免疫表达 巨噬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黄鳝中全氟化合物的残留特征及其来源探讨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长江中上游养殖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的残留特征和污染来源,调查研究了2015~2016年采自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和重庆10个城市的150份黄鳝样品,同时,2016年在湖北省潜江市黄鳝养殖基地追踪了黄鳝养殖过程中的PFCs污染可能来源,并探究黄鳝中PFCs的来源。样品经提取,通过C18和碳黑(GCB)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了19种PFCs的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黄鳝中PFCs共8种物质残留,主要污染物是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长江流域PFCs污染最严重的是湖北省黄鳝,其次是江西省黄鳝;PFOS在湖北省黄鳝中含量最高,为5.42μg/kg,PFOA在四川省黄鳝中含量最高,为3.66μg/kg;同时,对整个黄鳝养殖过程进行追踪,结合黄鳝的特殊养殖方式,发现黄鳝中PFCs污染主要来源于黄鳝养殖中摄食的蚯蚓以及所处的养殖环境,包括池塘水和土壤。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黄鳝 残留特征 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2、0.147和0.024。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76.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5 g/m~2。水平分布显示,栖息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近岸海域、湾外海域、湾内离岸海域,生物量水平分布湾外海域>湾内海域。多样性指数(H')取值为1.19~3.54,平均值为2.65;丰富度指数(d)取值为0.91~2.29,平均值为1.47;均匀度指数(J′)取值为0.46~1.00,平均值为0.87。根据Cluster结果,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4个群落。ABC曲线显示,群落Ⅰ受到严重的扰动(H'=1.65),群落Ⅱ(H'=2.84)和群落Ⅲ海域(H'=2.32)有轻微的扰动,群落Ⅳ未受干扰(H'=3.54)。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溶解有机碳(DOC)、中值粒径和Zn含量(r=0.524)。胶州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需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

关键词: 胶州湾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声学标志和无线跟踪方法的鱼类行为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增殖放流鱼类的行为规律,于2016年7月16日—7月31日在深圳七星湾湾口海域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2种增殖放流品种取样进行体外悬挂式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采用浮标式无线数据传输接收机进行标志信号接收,并对鱼类行为进行初步分析,4尾样品鱼中的2尾(1尾黑鲷和1尾紫红笛鲷)获取数据较为完整,另2尾(紫红笛鲷)在跟踪4 d后游离跟踪范围。结果表明,该研究选取的紫红笛鲷与黑鲷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及藏匿等行为,主要集中在放流点附近100 m较小范围内活动,日间(7:00—20:00)获取的数据量明显少于夜间(20:00—7:00),黑鲷日间于9~10 m水层活动,夜间于8~9 m水层活动;紫红笛鲷日间于2~3.5 m水层活动,夜间于1~2 m水层活动。通过对增殖放流鱼类的标志跟踪,旨在促进该方法在鱼类行为研究及在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鱼类行为 标志跟踪 无线传输 测位计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流域3种鳑鲏属鱼类的DNA条形码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黑龙江流域的彩石鳑鲏(Rhodeus lighti)、方氏鳑鲏(Rhodeus fangi)和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进行了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单倍型检测发现,3种鳑鲏的73条序列中共检测到9种单倍型,其中黑龙江鳑鲏独享5种单倍型,彩石鳑鲏和方氏鳑鲏各有3种单倍型,二者共享2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彩石鳑鲏和方氏鳑鲏遗传多样性远低于黑龙江鳑鲏,这表明彩石鳑鲏和方氏鳑鲏的种群内遗传分化不大。通过与Gen Bank公开发表的10种鳑鲏属鱼类mtDNA COⅠ序列聚类分析发现,3种鳑鲏均与已发表同种序列聚在一起,黑龙江鳑鲏单独聚为一支;彩石鳑鲏与粗纹暗色鳑鲏、高体鳑鲏和中华鳑鲏聚为一支;方氏鳑鲏与济南鳑鲏和暗色鳑鲏聚为一支。针对以上结果,本研究对分布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黑龙江鳑鲏、彩石鳑鲏和方氏鳑鲏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中国鳑鲏亚科鱼类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梳理,为其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及其自然分类地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鳑鲏属 DNA条形码 NJ树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佐剂新材料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异育银鲫中的应用效果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蓖麻油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CPMG)在细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中的佐剂作用,将CPMG和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联合施用,二次浸泡免疫异育银鲫后饲养在室内玻璃缸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加强免疫后2、4、7、11、14和21 d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和溶菌酶的m RNA表达量,首次免疫30 d后用同源菌株活菌攻击实验鱼;同时,用含CPMG、山莨菪碱复合佐剂的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异育银鲫一次后饲养在池塘网箱中,定期抽取血液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并用同源菌株人工感染实验鱼。结果显示,CPMG佐剂组和无佐剂组的5个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PMG组Ig M基因较无佐剂组更早表达,补体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的基因表达量更高或表达持续时间更长。血清抗体效价在免疫后2周达到160,6周达到峰值640,12周降低为40。室内玻璃缸中二次免疫30 d后,CPMG组的平均相对保护率达到70.6%,复合佐剂组达到88.2%,均显著高于无佐剂组的56.0%。池塘网箱中一次浸泡免疫30、60和120 d后,平均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4.6%、44.0%和12.5%。研究表明,CPMG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共同浸泡免疫异育银鲫,增强了脾脏中Ig M、IL-1β、C3、C-凝集素以及溶菌酶基因表达,提高了异育银鲫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关键词: 异育银鲫 蓖麻油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 山莨菪碱 灭活疫苗 浸泡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温度胁迫对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抗氧化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设置温度突变组(21℃、24℃、28℃、32℃和35℃)和温度渐变组(每天升温1℃),探讨不同程度的温度变化胁迫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Valencienne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抗氧化及消化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渐变组的摄食量、消化酶活性等均比温度突变组高。温度突变组:21℃~32℃的摄食量、消化酶活性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但35℃有下降趋势。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呈显著上升趋势,35℃组在7 d有所降低,肝脏中SOD在21℃~28℃胁迫前后无显著差异,32℃与35℃呈先下降再回升的趋势。血清和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在21~28℃变化趋势一致,均逐渐增加,而32℃与35℃血清与肝脏中CAT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血清中丙二醛(MDA)在32℃先上升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均为逐渐降低的状态,肝脏中的MDA均为先升高再降低。温度渐变组:血清中的SOD和CAT均为先上升再下降,肝脏中的SOD在3 d与胁迫前无明显变化,在7 d时显著上升,而肝脏中CAT在3 d和7 d均显著下降;肝脏和血清中的MDA都有逐渐下降趋势。温度突变组中胃蛋白酶与肠道中的脂肪酶在21℃、24℃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其他各组胃蛋白酶呈逐渐上升趋势,脂肪酶先上升再下降,淀粉酶含量低且变化不明显。温度渐变组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都显著增加,淀粉酶变化幅度不显著。综上,温度渐变对鼠龙斑幼鱼摄食和抗氧化性具有促进作用,温度突变对鼠龙斑幼鱼抗氧化性影响明显,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体系有损害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减少急性温度胁迫对鱼体造成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渐变温度驯化达到养殖需求条件。

关键词: 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 温度胁迫 抗氧化性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秋季(10月)和2016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獐子岛养殖海域表、底层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和颗粒有机物比例(PCOM,%)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POM与叶绿素a(Chl-a)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悬浮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底播养殖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TPM和POM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76~97.54、2.20~17.20 m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1.65±9.58)、(6.97±2.08)mg/L。PCOM值的变化范围为8.69%~37.09%,平均值为(22.25±4.18)%。TPM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最大值出现在秋季表层。而POM和PCOM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冬季的值最低。POM与TPM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大部分海域的平面分布比较均匀;春、夏季POM的分布呈现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特点,秋、冬季与之相反;夏季底层显著高于表层(P<0.01),其他季节表、底层无显著差异(P>0.05)。4个季节中,獐子岛海域的POM与Chl-a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春季底层和夏季表层的POM与Chl-a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另外,只有夏季表层POM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夏季陆源输入对该海域的悬浮颗粒有机物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獐子岛 总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物 时空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