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茜素络合物对鲤仔鱼耳石标记特征研究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对鲤仔鱼进行48 h的水环境浸泡标记,以探讨该ALC标记方法的特征,及其对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鱼体ALC浸泡、续养恢复与耳石ALC标记区域形成和消失的时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荧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其中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佳,微耳石次之。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均存在1 d的时滞。此外,浸泡标记过的鲤仔鱼在进行了长达50 d的续养恢复后,其耳石上的ALC标记环仍清晰可见。研究表明,ALC标记法所形成的标记环在耳石上可长期存在,使用ALC对鲤仔鱼进行生态标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白海豚骨骼度量特征Ⅰ.脊椎骨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隶属于白海豚属,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详细了解中华白海豚骨骼的特征,对2009年2月广东阳江闸坡海边搁浅死亡的1头中华白海豚,经多步骤处理制成骨骼标本,对其骨骼数据进行全面测量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胸椎质量与椎体高度、椎体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R~2=0.919 2;R~2=0.840 5);尾椎的椎体质量与椎体高度、椎体长度、椎体宽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55 0;R~2=0.928 6;R~2=0.866 4);幂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最大厚、最大宽之间的数学关系(R~2=0.950 3;R~2=0.917 4;R~2=0.8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C型凝集素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圆斑星鲽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3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体重为(98±6)g的圆斑星鲽240尾,随机分为8组。分别接种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_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_3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SLNX2的不同组合。测定了不同组合中各项无机氮及有机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从0.21 mg/L升至15.94mg/L,0.08 mg/L升至5.68 mg/L,1.10 mg/L升至7.05 mg/L,1.74 mg/L升至38.86 mg/L,1.19 mg/L升至22.87 mg/L。而加菌组的各指标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其中,SLWX_2+X_3+SLNX2组合对圆斑星鲽养殖废水净化效果最佳,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68.55%、48.36%、58.38%、40.02%和27.47%,SLWX_2+X_3组合的净化效果次之。此外,第21天时,对照组出现大量死鱼现象,各实验组中仅有少量死鱼。研究表明,添加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可在不添加碳源的情况下实现脱氮功能,有效维护养殖水质,并且对圆斑星鲽无毒害及致病作用。
关键词: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 净化效果 细菌组合 圆斑星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和丁香酚在大口黑鲈幼鱼模拟运输中的麻醉效果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在实验条件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适合的麻醉方式与麻醉剂量,研究比较了7种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 (40 mg·L~(–1)、50 mg·L~(–1)、60 mg·L~(–1)、70 mg·L~(–1)、80 mg·L~(–1)、90 mg·L~(–1)、100 mg·L~(–1))和丁香酚(8 mg·L~(–1)、10 mg·L~(–1)、12 mg·L~(–1)、14 mg·L~(–1)、16 mg·L~(–1)、18 mg·L~(–1)、20 mg·L~(–1)) 2种常见渔用麻醉剂对体质量为(13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的静水麻醉效应。静水麻醉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2种麻醉剂浓度升高,幼鱼入麻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2)在实验条件下,MS-222与丁香酚的最适麻醉质量浓度分别为70 mg·L~(–1)和16 mg·L~(–1),最适运输质量浓度分别为50 mg·L~(–1)和10 mg·L~(–1)。使用最适运输浓度的MS-222和丁香酚对幼鱼进行10 h模拟运输,观察麻醉效应和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发现:1)麻醉组运输成活率和复苏后24 h成活率均为100%,显著高于无麻醉运输组的80%和60%(P<0.05);2)较之无麻醉运输组和静水对照组,麻醉运输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麻醉运输组中,MS-222麻醉组的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丁香酚麻醉组(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溶解态铜对凡纳滨对虾Cu~(2+)-ATPase及Ca~(2+)-Mg~(2+)-ATPase和Cu-Zn-SOD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溶解态铜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代谢的影响,以络合态铜和离子态铜作为在水体中添加形态,各设置2个水平的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通过8周养殖实验,检测其不同组织中的铜三磷酸腺苷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肌肉中的铜含量。结果显示:2种溶解态铜的水体均会影响虾肌肉组织中的铜含量,但不会随时间延长和水体中铜水平增高而上升,且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下降趋势;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铜三磷酸腺苷酶活力与水体中铜含量呈正反馈关系,2个组织中的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力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养殖时长超过16d后与水体含铜量呈负反馈关系;在鳃、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多呈波浪起伏状变化。研究表明:在本实验设置的范围内,不同溶解态铜及含量不会使对虾积累过多的铜;一定量的铜可以促进对虾代谢,但时间过长会抑制对虾对钙镁的吸收利用;在本实验条件下,鳃组织和肝胰腺组织中均表现出铜在水体中的溶解形态要小于铜水平对铜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介电特性的狭鳕鱼糜无线电波解冻数值模拟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线电波加热具有选择加热的特性,随着被解冻物料温度的升高,物料的介电特性随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热点部位吸收能量多,升温迅速,而相应的较冷部位吸收能量少,致使温度分布差异增大,物料品质大幅下降。提高加热均匀性是无线电波解冻中被最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阿拉斯加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鱼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轴探针方法测定了狭鳕鱼糜的介电特性,得出了狭鳕鱼糜介电常数和介电损失随温度变化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无线电波解冻狭鳕鱼糜的物理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以有限元方法数值求解电磁波耗散及热传递耦合方程并通过实验测定对温度计算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介电特性的耦合方程可准确地模拟无线电波加热过程的温度变化,从而用于预测物料的温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疫苗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对水产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染,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减少治理环境的经济损失。其中注射疫苗费时费力,易损伤鱼体;浸泡疫苗需要量大,易产生强应激反应;而口服疫苗能够适用于各种体型的鱼类,避免了注射和浸泡两种接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较为理想的免疫方式。目前水产口服疫苗中,聚合微球体和生物被膜制备的佐剂疫苗可使抗原成分免受各种消化酶类影响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成本较高。通过非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等来表达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生物载体疫苗,使用成本低,免疫效果好,但安全性评价周期长,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有难度。综述了几种主要的水产口服疫苗的现状和关键技术,在未来的工作中应重点解决疫苗安全性、临床适用性等问题,研制出生产成本低、免疫效果好的口服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芽孢杆菌N11-8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南极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sp.)N11-8液体发酵产蛋白酶PBN11-8的发酵条件进行快速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南极海洋芽孢杆菌N11-8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并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影响其产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温度、氮源和碳源;以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至上述因子最大响应区域,进而采用RSM法对其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3 g/L,蛋白胨13.1 g/L,酵母浸粉2.9 g/L,Na Cl_5 g/L,KH_2PO_4 1 g/L,Fe Cl3·6H_2O_2 mmol/L,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34.0℃,转速为200 r/min,装液量为50 ml/250 ml,接种量为4%,培养时间为60 h。最终优化后的酶活达到90.5 U/ml,比初始酶活提高了23.6%。
关键词: 芽孢杆菌 蛋白酶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江豚种群现状初探
《兽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是黄渤海江豚种群的重要分布区,但是有关该区域江豚种群数量的资料极其匮乏。2015年至2016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在渤海水域开展了6个航次的目视调查,收集了渤海江豚的分布数据,首次评估了区域内的江豚种群数量,为制定有效的渤海江豚种群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在2015年8月,2016年5~7月、9月和11月进行的6个调查航次共计8 972 km的有效航程中,发现江豚87次、136头次。江豚在渤海各海湾和中部水域都可观察到; 14:00~18:00时段、离岸15~35 km范围内较易观察到江豚;黄河口外、秦皇岛东北侧老龙口和莱州外沿岸河口水域,江豚出现频次较多。各季节中,以5月在黄河口外20~40 km范围内发现江豚的频次和数量最多。采用Distance 7. 0软件估算渤海江豚种群数量,其中探测概率分别取值0. 399、0. 85和1时,渤海江豚种群数量估算值分别为7 883头(CV=0. 21)、3 701头(CV=0. 21)和3 124头(CV=0. 21),对应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 441头/km2、0. 066头/km2和0. 056头/km2,均低于已报道的南黄海和日本海江豚种群相应值。受海上天气、调查条件和经验所限,本文估值可能存在偏差,但限于渤海江豚历史资料缺乏的现状,本文的结果对于认识渤海江豚的种群状况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