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NHS1产芽孢发酵培养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HS1菌株发酵液中芽孢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等组成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chnken试验构建响应方程,得到方程为:Y=-3.30+3.853X1+0.0928X2+0.623X3-0.913X1×X1-0.00704X2×X2-0.0433X3×X3-0.0033X1×X2-0.0700X1×X3+0.00167X2×X3。利用该方程预测得到最优培养基:淀粉1.88 g·L~(-1)、Na Cl 6.83 g·L~(-1)、玉米粉5.60 g·L~(-1),酵母粉10g·L~(-1),蛋白胨10 g·L~(-1),牛肉膏15 g·L~(-1),葡萄糖2 g·L~(-1),Mg SO43 g·L~(-1)。利用优化培养基,在36℃、170 r·min~(-1)条件下摇瓶发酵72 h,芽孢数达到2.42×109cfu·m L~(-1),比优化前提高1.5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利用德国MST24型沉积物捕集器,开展了5 d期采样频率的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研究。71份沉降样品共记录浮游植物51属93种,其中硅藻38属66种,是主要的沉降类群。沉降优势种主要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八幅辐环藻(Actinocyclus octonarius)等硅藻物种,以及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八幅硅鞭藻(Octactis octonaria)等硅鞭藻物种。浮游植物沉降通量变化在(6.1~169)×10~6 cells/m~2d,平均39.4×10~6 cells/m~2d,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高通量时段,春季峰值主要为硅藻贡献,而秋季峰值则由硅藻和硅鞭藻共同形成。沉降浮游植物作为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与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的底播、生长时节相关,以具槽帕拉藻、海链藻、圆筛藻等硅藻属种为主的食物来源和结构是扇贝重要的饵料基础。旨在通过浮游植物沉降的时间序列研究,查明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饵料组成及其通量水平的周年变化特征,为该水域可持续的底播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的脱腥、抑菌效果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一种天然脱除鲜鱼片腥味的脱腥剂,采用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进行脱腥处理,通过感官评定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鲈鱼片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测定脱腥前、后鱼片的菌落总数,分析其是否具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经感官评价,用香菜和香茅处理后的鱼肉,只有微弱的腥味,一般人难以察觉。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出新鲜鲈鱼肉风味物质34种,主要有醛、醇、酮、烃和酯类等物质,其中己醛、2,4-二烯醛、壬醛、辛醛和1-辛烯-3-醇等是主要的腥味物质。脱腥后鲈鱼肉风味物质种类不变,而腥味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其中2,4-二烯醛、壬醛和辛醛的脱除率在55%以上,己醛和1-辛烯-3-醇的脱除率也在35%以上;脱腥后鲈鱼片菌落总数有所下降,降低率达到50%,可有效延长鲈鱼鲜度保持时间。香菜和香茅能有效脱除鲜鲈鱼肉中的腥味,并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2015–2016年胶州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并收集20世纪80年代胶州湾渔业资源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 E)软件构建了由21个功能组组成的胶州湾1980-1982年和2015-2016年两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系统发育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胶州湾2015-2016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层鱼类生物量减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量提高,渔获物产出以菲律宾蛤仔为主,渔获平均营养级降低,系统能量转化效率从1980-1982年的15.83%提高到2015-2016年的16.35%,能量流动始终以牧食食物链为主。关键种分析表明,胶州湾生态系统两个时期的关键种均为菲律宾蛤仔。此外,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2015-2016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整体规模增大,净生产量提高5倍,系统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由1980-1982年的1.267提高到2015-2016年的2.518,系统连接指数、杂食指数与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均减小,说明在过去30多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发育过程出现由成熟向幼态的逆行演替现象,目前处于不稳定的幼态阶段。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胶州湾 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性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的溶解性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了南极磷虾蛋白酶解过程中酶与底物比、时间、温度、pH等因素对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性的影响,建立了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度与各因素的最佳工艺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实验从4种酶中优筛选出木瓜蛋白酶作为酶解用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木瓜蛋白酶酶解南极磷虾蛋白的最适工艺为:酶与底物比0.25%(w/w)、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55℃、酶解pH6.0,此时南极磷虾蛋白酶解产物的溶解度为12.06%±0.21%。因此,酶解改性能够改变南极磷虾蛋白的溶解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Vtg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雌激素和类雌激素标志物,通过建立一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浆Vtg水平的检测方法,进而开发一项中华鲟性腺成熟度的诊断技术。首先通过RACEPCR方法扩增得到中华鲟vtg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其蛋白分子量大小为196 k D。构建Vtg功能区段融合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vtg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以重组蛋白免疫兔子获得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纯化的中华鲟重组Vtg蛋白为抗原,中华鲟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建立了中华鲟血浆Vtg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0.2916x+0.6794,相关系数R~2为0.9976。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4.12μg/m L,最低检测限为0.3μg/m 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52%和3.42%。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雌性中华鲟血样检测,表明此ELISA方法可初步用于雌性中华鲟性腺发育时期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中华鳖血浆皮质酮水平、免疫生化指标及抑菌效果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正常生长状态下3种月龄(12、18、24月龄)的中华鳖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进行了测定,并以(28±2)℃为恒温对照组,研究变温(10、20、33℃)对同一年龄段中华鳖血浆CORT水平、免疫生化指标以及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龄与24月龄个体间血浆COR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温度处理组中华鳖血浆CORT含量随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10℃和20℃组的CORT水平在4和6 h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温度处理组酶活性和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抑菌效果与血浆CORT水平呈负相关。实验表明,温度骤变会促使中华鳖产生应激反应,并使机体血浆内的CORT水平增加,免疫生化发生改变,抑菌效果下降,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研究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对2013年度太湖水域8个监测点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太湖水域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主要分布于近岸区的平台山、贡湖及鲤山湾等监测水域。麦穗鱼、花、棒花鱼及黑鳍鳈为太湖水域鮈亚科鱼类的优势种群,8个监测位点鮈亚科鱼类的渔获数量与总渔获量的比例介于1.84%~27.7%。以渔获数量为基础获得的鮈亚科鱼类多样性指数H'在0.1679~1.6860之间,且太湖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群逐渐趋于单一化、小型化,太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演化和过渡捕捞是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sox9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筛选到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性别相关基因sox9,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全长序列,基因全长为3287 bp,包括1431 bp的ORF,编码477个氨基酸,368 bp的5'UTR和1488 bp的3'UTR。在3'UTR中有多聚腺苷酸尾和加尾信号AATAAA。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了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发现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的脑、眼、鳃、心、肝、胆、肠、精巢、卵巢、肾和肌肉等各个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鳃、脑和精巢组织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sox9转录,其中精巢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sox9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显示出性别两相性差异。其在精巢中的表达水平要显著高于卵巢,说明sox9基因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通过测定sox9基因在圆斑星鲽幼鱼不同发育时期(20、30、40、50、60、70和80日龄)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20~50日龄表达量逐渐下降,在60日龄时表达量上升,推测表达量上升可能与幼鱼性腺分化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呼吸代谢生理响应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为深入了解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呼吸代谢生理响应,采用急性胁迫方法,将异育银鲫幼鱼置于亚硝酸盐浓度为0.5、1、1.5、2、3mg·L~(-1)的水环境中胁迫96 h并监测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有氧代谢范围(AS)及高铁血红蛋白比例(MHb/Hb)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异育银鲫SMR显著升高(P<0.05),MMR显著降低(P<0.05),AS显著降低(P<0.05),MHb/Hb显著升高(P<0.05)。异育银鲫的SMR、MMR、AS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均呈二次方回归关系,血液中MHb/Hb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三次方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异育银鲫SMR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MMR及AS与之呈负相关。在高浓度亚硝酸盐水环境中,鱼体升高SMR用于修复自身机能并维持基本生理功能;MHb/Hb显著升高,导致载氧能力下降,可供给鱼体的氧气量减少,MMR显著降低,游泳速度下降,捕食及逃逸等活动受到限制;AS显著降低,不能满足鱼类摄食生长等能量需求,易造成能量需求冲突,不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