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载脂蛋白基因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参与调节酶活性、脂肪运输与吸收和能量储存。为了探讨Apo基因多态性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大口黑鲈EST库中ApoA1、ApoA4和Apo C1基因设计引物扩增这3个基因的DNA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序列比对在ApoA1基因上筛选到1个颠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A+489C),在Apo C1上筛选到2个颠换SNP位点(A+24G和A+75C),在ApoA4上筛选到1个转换SNP位点(A+633T)。利用Sna Pshot分型技术对从同批次繁殖和同塘养殖的大口黑鲈群体中随机选取的159尾鱼中的4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统计分析显示,4个位点在所检测大口黑鲈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ApoA4基因上的A+633T和Apo C1基因上的A+24G和A+75C位点在群体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一致,3个位点完全连锁。运用软件Spss15.0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对4个SNPs位点与大口黑鲈全长、体高和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poA1基因上的A+489C位点的3种不同基因型大口黑鲈在体质量和体高性状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ApoA4基因上的A+633T位点和Apo C1基因上的A+24G和A+75C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在全长、体高和体质量性状上的差异显著(P<0.05)。A+489C、A+633T、A+24G和A+75C均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的重要候选标记,应用于后续的分子辅助育种实践中。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载脂蛋白 基因型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25.63%、30.28%、35.13%、40.26%、45.42%和50.53%)的等脂等能试验饲料。将平均体重为(5.42±0.16) g的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63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5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显著上升(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35.13%后趋于稳定;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40.26%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前3组(P<0.05);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50.53%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前4组(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鱼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P<0.05)。40.26%、45.42%和50.53%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25.63%组(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50.53%组最低,显著低于前5组(P<0.05)。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40.26%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45.4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了40.26%组之外的其余4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先上升后稳定,45.42%和50.53%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4)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鱼肠道和肝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到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分别为36.43%和38.81%。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蛋白质 生长 需求量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与空间分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与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获物种类、资源动态与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类存在较大差异,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分别为秋季和春季主要优势鱼类。秋季和春季声学评估种类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密度分别为(26 806±39 968)尾·n mile–2和(403.68±601.9)kg·n mile–2、(34 416±38 497)尾·n mile–2和(124.5±139.26)kg·n mile–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秋季渔获组成单一和混合2种不同条件下,调查海域渔业资源数量与生物量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0.05;P=0.004<0.05);而2015年春季不同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113>0.05;P=0.310>0.05)。该差异可能与不同季节声学评估种类优势集中程度相关。由于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等种类季节性集群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在水平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此外,以15m水深为界,不同季节回波单体目标强度(TS)频率组成及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锯鱼属(Amphiprion)四种鱼种比较胚胎学研究和进化探讨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严格控制水温和盐度条件下,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野生鱼、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野生鱼、海葵双锯鱼(A.percula)选育种和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选育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所有双锯鱼几乎均稳定在一个月产卵两次,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不同种类双锯鱼产卵时间相差不大,产卵间隔规律性较强;但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海葵双锯鱼的选育种胚胎发育时间最长,眼斑双锯鱼的选育种最短。四种双锯鱼有着相同的胚胎发育学特征和孵化期,但胚胎发育时间不同,分别为244h、240h、260h、181h;其中卵裂期到神经胚期的发育时间差小于2h,翻转期至孵化期决定了胚胎发育时间。研究发现,不同双锯鱼胚胎发育时间可能与进化距离有关,且温度、光照周期以及卵质量与形态对其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影响。本研究的海葵双锯鱼选育种为纯人工选育的后代,在整个繁育过程中与野生种都有较大的差异。人工选育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时间最短,与野生眼斑双锯鱼差异明显。通过对不同双锯鱼比较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其人工选育技术,确定双锯鱼之间以及双锯鱼与其他鱼类的亲缘关系,为观赏鱼进化学说的发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双锯鱼 胚胎发育 比较胚胎学 孵化期 亲缘关系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口渔业生物稳定同位素营养级分析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8月采集珠江河口东、西口门水域39种主要渔获物(30种鱼类,5种虾类和4种贝类),分析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和营养级谱。结果表明:珠江口东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31.92‰~-19.34‰(均值-23.65‰),δ~(15)N值范围为9.57‰~17.14‰(均值13.48‰);西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26.75‰~-16.36‰(均值-21.19‰),δ15N范围为9.01‰~16.49‰(均值12.72‰),两区域生物群落δ~(13)C和δ~(15)N均值差异显著(δ~(13)C:P<0.001,δ~(15)N:P=0.036);对东、西口门两水域主要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采用不同的基线生物计算,发现两水域生物群落营养级范围相近,范围为2.0~4.7,包括植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5个类群;其中,底、顶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而中间层次种类多;与Fishbase数据库记录比较发现,约43%的种类营养级均值位于Fishbase营养级范围内,约33%低于Fishbase低阈值,余下的23%高于Fishbase高阈值。初步建立了珠江河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可为当地渔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高变异区序列的分析比较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国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异情况,选取2016年1-7月从我国3省9市采集到的47份WSSV阳性样本,提取WSSV核酸后,使用特定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继而进行测序并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样本的ORF14/15和ORF23/24序列缺失情况,ORF75、ORF94和ORF125的VNTR及SNPs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ORF14/15的扩增中,有4种缺失片段,分别是6 540 bp、6 530 bp、5 950 bp和5 140 bp,而在ORF23/24扩增中则有3种大片段缺失,分别是12 073 bp、12 070bp和11 945 bp,在所有样本中ORF75的RUs数目分别为11、8、10、3,ORF94的RUs数目分别为5、7、8、11、14,ORF125的RUs数目为4、5、6。SNPs分析结果表明,ORF94片段中含有5个和8个RUs的在48位的碱基均为T,含有7个RUs的在48位的碱基为T、G、G、G、G、T、T,含有11个RUs的在48位的碱基为T、T、T、T、T、T、G、T、G、T、T,含有14个RUs的在48位的碱基为T、T、T、T、G、G、T、G、G、T、T、T、T、T,含有所有RUs数目的ORF125片段在8、18、25、66和69位置的碱基均为G、G、G、G和A,,而在9、50、53、61和63位的碱基则出现了4种变异。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的样本中,WSSV毒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情况。主要表现在ORF14/15和ORF23/24均出现了新的缺失片段,ORF75、ORF94和ORF125的VNTR以及SNPs变异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种群分析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中南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中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商业性种类,是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的主要洄游分布种。为科学评估与管理该区域的日本鲭资源群体,对其种群属性进行了判别。本文以东海中南部海域(26°15'~29°15'N、122°45'~126°45'E)的日本鲭繁殖群体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外部形态判别和分子遗传鉴定的方法,判别日本鲭种群属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采样点间日本鲭群体的形态特征显示分散状态,外部形态判别方法无法判断种群属性,而利用分子遗传方法可判别研究区域的日本鲭属于同一种群。研究认为,东海分布的日本鲭群体的发育初期可能处于不同生境,而源于不同产卵场的混合群体是导致无法利用外部形态判别种群属性的原因。东海中南部的日本鲭应视为同一资源评估单元。该研究提供了东海海域的日本鲭是一个种群的新证据。
关键词: 日本鲭 种群 外部形态分析 分子遗传分析 东海中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内脏团中耐镉菌株的分离及其吸附镉机理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扇贝内脏团中微生态系统与扇贝高能力富集镉(Cd)的关系,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栉孔扇贝内脏团中分离、纯化了2株耐Cd细菌(编号为菌株A和B),运用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通过金属吸附实验研究了耐Cd菌株对Cd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d的吸附特性,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d胁迫条件下耐镉菌株细胞形态与结构变化,探讨了其对Cd的吸附机理。结果显示,2株菌株(A和B)在固体培养基上能耐受Cd的浓度分别为100和80 mg/L。经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A与Nitratireductor sp.亲源关系最近,菌株B与Ruegeria sp.亲源关系最近。2株菌株对Cd的吸附率远高于铜(Cu)、锰(Mn)、锌(Zn)和铅(Pb)等重金属。在50 mg/L Cd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菌株A、B对Cd富集量分别为48.57和42.14 mg/g,富集系数分别为971.4和842.8。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过Cd处理后,2菌株数量均有所减少,细胞中出现空泡,菌株A细胞外沉淀增多,菌株B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陷,表明胞外沉积作用可能是耐Cd菌株对Cd富集作用的重要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540尾初始体重为(10.0±0.5)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29%、4.29%、6.29%、8.29%、10.29%和12.29%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饲养8周后检测鱼体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表皮、肠道中黏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6.29%和8.29%组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12.29%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2.29%、4.29%、6.29%和8.29%组(P<0.05),但与10.29%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3)8.29%组鱼体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2.29%组(P<0.05);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6.29%组最高,除8.29%组外,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6.29%组最低,显著低于2.29%和12.29%组(P<0.05)。4)12.9%组肠道黏蛋白2(Muc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29%组表皮黏蛋白5b(Muc5b)基因表达量与12.29%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病原菌感染试验表明,2.29%和12.29%组死亡率较高,6.29%和8.29%组死亡率较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在6.29%~8.29%时,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病力和表皮黏蛋白Muc5b基因表达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和池塘养殖华南鲤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肌肉营养成分,为稻田养殖华南鲤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方法分别测定稻田养殖华南鲤和池塘养殖华南鲤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并用SPSS 12.0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稻田养殖华南鲤肌肉中除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池溏养殖华南鲤(P<0.01,下同)以外,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池塘养殖华南鲤相近。用酸水解法检测得到的16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种养殖方式华南鲤肌肉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计算必需氨基酸评分时,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华南鲤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64%和40.6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评分模式(31.50%),接近于全鸡蛋蛋白质模式(43.10%)。两种养殖方式的华南鲤脂肪酸除豆蔻酸(C14:0)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22种脂肪酸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种鱼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72.00%以上,分别为72.91%(稻田)和74.38%(池塘)。稻田养殖华南鲤肌肉中钙、锌、铁和硒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的华南鲤。【结论】稻田养殖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组成合理,且具有总脂肪含量低、矿物元素含量高等特点,是更加健康环保的营养食品。
关键词: 华南鲤 稻田养殖 池塘养殖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