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鸢乌贼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鸢乌贼作为南海外海中最具潜力的开发渔业品种之一,近年来其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我国近海资源日益衰退的背景下,探讨鸢乌贼综合利用技术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介绍了鸢乌贼的资源潜力,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状况,指出了鸢乌贼副产物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途径,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化,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鸢乌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潜力 营养价值 综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源致病性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16S r 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关键词: 产吲哚金黄杆菌 中华鳖 分离鉴定 人工感染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株O3血清型鳗弧菌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O3血清型菌株是感染鱼类的重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3株O3血清型鳗弧菌(SMP1、SMP3和SMP4)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首先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内对3株鳗弧菌进行复壮;检测复壮后的菌株毒力,检测的3株鳗弧菌对蓝蔓龙(Trichogaser trichopterus)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05.1 CFU/ml(SMP1)、104.7 CFU/ml(SMP3)和105.4 CFU/ml(SMP4);制备了3株菌的甲醛灭活疫苗,注射免疫牙鲆,免疫后第7天可检测到牙鲆的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免疫后第28天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为1︰1280(SMP1)、1︰640(SMP3)和1︰905(SMP4),提供的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 rate,RPS)为94.4%(SMP1)、100%(SMP3)和73.7%(SMP4)。研究表明,3株致病性O3血清型鳗弧菌菌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SMP3为最适疫苗候选株。本研究为鳗弧菌O3血清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鳗弧菌O3血清型 LD50 灭活疫苗 血清抗体效价 免疫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PSO-RBFNN的海洋蛋白酶发酵过程软测量

化工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蛋白酶(marine protease,MP)发酵过程中某些关键参量难以在线检测,离线测量存在大滞后、易染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径向基神经网络(PSO-RBFNN)的MP发酵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首先采用指数下降惯性权重(exponential decreasing inertia weight,EDIW)策略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克服了固定惯性权重和自适应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极小,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以及全局搜索能力弱的缺点;然后,采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对径向基神经网络连接权值进行在线优化,确定RBFNN拓扑结构;最后,根据MP发酵过程的输入/输出向量构建RBFNN软测量模型。实验仿真结果表明,EDIW策略改进的PSO-RBFNN软测量模型训练时间缩短了40%左右,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3%以上。

关键词: 海洋蛋白酶 改进粒子群算法 径向基神经网络 软测量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台风时空变化及其对柔鱼产量的影响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深入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开发利用及渔场环境监测的需要,开展台风等极端天气下柔鱼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评估与渔场预报工作可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根据2001~2014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渔获数据,分析了14 a间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台风活动特征及其对柔鱼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共记录了83次台风,热带风暴33次、强热带风暴40次和台风10次。年均台风数量为5. 93±1. 73次,台风高发月份为8~10月。台风生命期越长,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越大,生命期大于48 h的台风消亡后2~7 d CPUE呈大幅增长。TY(typhoon)级别强度台风对CPUE的影响最大,随TY临近渔场,CPUE迅速减少,TY消亡后2~7 d CPUE呈大幅增长。研究结果对西北太平洋渔业生产安全的预报及柔鱼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产生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 台风 西北太平洋 柔鱼 渔场 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了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生食三文鱼的食用安全及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2016年在广州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共采集生食三文鱼65份,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按照GB 4789.7—2013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2016年广州市生食三文鱼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检出率为35.38%。7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10月次之,最低为1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45%,9%、9%,三者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从65份样品中分离得到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发现,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妥因等12种抗生素敏感,少数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6.35%),大多数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98.41%)。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今后应加强对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关键词: 三文鱼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PB细胞扩增体系的鳜弹状病毒增殖条件的优化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知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QY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最适增殖条件,以鳜脑细胞系(Chinese perch brain cell line,CPB)为增殖体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所测病毒拷贝数为判断指标,比较同步接毒和异步接毒2种接种方式以及病毒接种量、血清浓度等培养条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确定SCRV-QY株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结果显示,单位体积病毒增殖量方面,异步接毒法优于同步接毒法,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将病毒接种长满单层的CPB细胞中,28°C吸附1.5 h,用含2%胎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于28°C培养时,病毒增殖量最高,为5.59×10~(10)拷贝/mL;而从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考虑,同步接毒法筛选出的4种增殖条件单位成本所获的病毒产量优于异步接毒法,其中当MOI=0.03、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同步接种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28°C恒温培养70 h后收获病毒液,单位成本所获病毒量最高,为4.88×10~(13)个拷贝/元。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病毒增殖量和培养基成本作为考量,优化SCRV-QY株的增殖条件,可为SCRV疫苗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鳜弹状病毒 鳜脑细胞 接毒方法 增殖条件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海现代渔港发展方向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沿海传统基础性产业,也是几百万沿海渔民的重要生活来源。渔港既是渔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枢纽。当前我国渔港还存在港少、港小、港弱和港贫的特点,新时期渔港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避风功能、综合管理功能和融合发展功能,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要素配置和管理模式,把渔港建设成为海洋渔业管理的先行区、渔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渔区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和海洋渔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样板区。建议加强规划引导和要素保障,构建产业体系,并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健全相关法规,为现代渔港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 现代渔港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发展路径和目标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中后期高位池对虾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

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越冬棚养殖模式,采集养殖中后期水样,分析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势菌种类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越冬棚保温效果良好,池塘水温由搭棚前最低的20.6℃上升并维持稳定于26.5℃左右,可满足对虾正常生长需求;养殖中后期水体异养细菌数量在5.10×104~2.95×105cfu·m L~(-1)波动,菌群结构相对稳定,优势菌数量在养殖后期略有增加;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亚硫酸杆菌(Sulfitobacter)等在养殖中后期均为优势种,搭棚后黄杆菌(Flavobacteria)、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等形成优势;亚硝氮、硝氮和水温是影响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理化因子。研究表明,搭建越冬棚有利于保持养殖池塘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养殖中后期水体氮素水平的控制尤为重要。因此,为促进水中有益菌的生态优势,调控水体菌群结构和生态功能,建议在养殖中后期,尤其是搭建越冬棚前后合理使用益生菌制剂,净化水质,稳定生态环境。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理化因子 高位池 越冬棚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菌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解磷菌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为解磷菌在养殖池塘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模拟池塘环境系统为平台,探究不同浓度(103、104、105和106CFU/mL)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并在无菌池塘底泥水体系统中分别设P组(PSBHY-3)、D组(有机物降解菌De)、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1)、P-3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3)、3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3∶1)和对照组,分析PSBHY-3与De复配使用的解磷效果.[结果]至试验结束(第8 d)时,与对照组相比,J-3(103CFU/mL)、J-4(104CFU/mL)、J-5(105CFU/mL)和J-6(106CFU/mL)组的池塘底泥总磷(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对应的TP降解率分别为7.05%、6.60%、4.03%和9.17%.在PSBHY-3和De复配试验中,2株菌株间不仅未出现生长拮抗现象,还能促进De生长.至试验结束(第8 d)时,各加菌组对池塘底泥TP的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P组的TP降解率(8.17%)最高,而P-3D、P-D、D和3P-D组的TP降解率分别为5.38%、4.97%、4.38%和3.91%,各加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确定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池塘底泥沉积磷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作为研发水产养殖用解磷菌菌剂的备选菌株.

关键词: 解磷菌 解磷效果 池塘底泥 有机物降解菌 复配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