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香蕉枯萎病拮抗链霉菌抑菌成分初步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危害全球香蕉生产最严重的病害是香蕉枯萎病,从海南霸王岭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具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BWL58,经过16S r DNA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鉴定该放线菌为一种不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BWL58)。通过液液萃取、离子交换树脂层析、生物显影方法从BWL58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根据UV波谱推断活性成分含有四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室内抑菌谱测定该活性成分对草莓灰霉、稻瘟病菌、烟草赤星、小麦赤霉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茯砖茶生产过程中“金花”菌的检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茯砖茶生产过程中"金花"菌出现的时期,一直是茯砖茶生产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也是进行茯砖茶生产工艺改良必备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从已测序的"金花"菌基因组中分析获得29个特异性基因,对这些特异性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和筛选,最后在SI-02588和SI-02863基因上获得引物OEC-6和OEC-10,2对引物表达效率高、特异性好,2对引物可用于全程监控"金花"菌动态变化。运用2对引物检测茯砖茶生产流程中"金花"菌,结果显示在茯砖茶生产过程中萎调至第一次渥堆均为阴性,第二次渥堆至发花11 d均为阳性,这表明"金花"菌最早出现的时期是第二次渥堆前,之后至茯砖茶成品都含有"金花"菌。本研究的开展说明了"金花"菌在茯砖茶中最早出现的时期,为茯砖茶生产工艺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沙鲈鲤(Percocypris pingi)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鱼类,是一种待开发的鱼类新品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加上近年来大量水利工程建设、江河污染、酷鱼滥捕等原因,鲈鲤的自然种群资源量锐减,有些原产地已消失,已被列为易危物种。从乌江上游六冲河流域的总溪河、七星关河等地采集并经过人工驯化养殖达到性成熟的野生金沙鲈鲤,采用LRH、PG、HCG混合催产剂、3次胸鳍基部注射的方法,对内塘微流水培育的野生金沙鲈鲤进行催产。结果表明,内塘微流水养殖条件下,野生亲本可以发育成熟。水温14~17℃时,催产率为62%~67%,效应时间为45~50 h,受精率为79%~82%,孵化率为59%~61%,平均孵化时间为170.5 h,初孵仔鱼体长7.8~10.8 mm。根据对金沙鲈鲤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8个阶段。利用绞碎的红线虫开口并逐步过渡到全人工饲料投喂,30 d后仔鱼成活率71%~74%,仔鱼平均体长1.3~2.4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农技服务 》 2016
摘要:在栽培杨梅的生产过程中,杨梅果实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尤其是果蝇等害虫,造成杨梅果汁外溢及增加落果,严重影响了杨梅的鲜果销售及加工销售。为做好杨梅果蝇的防控工作,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的综合防治技术,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旨在为杨梅果蝇防控提供参考及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位点组合多样性调查
《农技服务 》 2016
摘要:了解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布状况和基因组合多样性是提高西南地区小麦抗病育种效率的关键。本研究调查了140份小麦材料的田间抗病性,并利用18个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了抗病基因扫描。结果表明,140份小麦材料在4个环境中白粉病鉴定都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比例为35%。18个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扫描结果显示,在这些小麦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白粉病基因是Pm30(79.9%)。相关性分析表明有7个白粉病抗病基因与小麦白粉病抗病性显著关联,其中Pm21在4个环境中都与白粉病抗性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对抗白粉病基因的组合分析显示,基因组合包含了2到11个基因位点,其中3、4和5个基因组合的出现比例较高,分别为17.3%、15.1%和26.6%。本项研究工作的结果能够使贵州小麦优良的抗病品种(系)更好地在全省和全国的抗病育种中发挥作用,提高抗病基因标记辅助育种的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根倒置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天津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以6个甘薯品种的根为外植体,研究了平铺和倒置培养对根分化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根较细根易分化芽;根的倒置放置比平铺培养更利于芽的诱导,最高诱芽率达100%,平均诱芽率50%以上,较平铺放置方式诱芽率高出13.9个百分点。同时,倒置放置平均成芽数7个,而平铺培养只有3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稻和土壤中氟唑菌酰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QuEChERS方法,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快速测定氟唑菌酰胺在水稻糙米、水稻壳、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石墨化炭黑(GCB)和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后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添加浓度为0.1、0.5和1mg/kg时,氟唑菌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糙米、稻壳和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7%~111.7%,变异系数为1.6%~13.0%,氟唑菌酰胺在水稻植株、土壤、糙米、稻壳和稻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LOQs分别是18.89、2.85、10.27、30.21和3.21μg/kg。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安徽、广西和北京三地的水稻植株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3.8和9.9d,表明氟唑菌酰胺属于易降解农药。
关键词: 氟唑菌酰胺 水稻 土壤 UPLC-MS/MS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SSR标记的10份紫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紫苏属植物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类系统研究及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笔者采用ISSR标记对表型鉴选的10份具有典型植物学性状、来源于不同生态区域的紫苏属植物种系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SSR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多态性条带266个,平均多态性比率为56.74%。10份材料间遗传距离为0.690 4~0.975 6,遗传一致度为0.024 7~0.370 4。10份紫苏种质资源可分为2大类群,每个类群包括2个变种。
关键词: 紫苏属植物 ISSR标记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进化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剂对鸡粪堆肥腐殖质含量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殖质是评价堆肥品质的重要因素,该文利用鸡粪和秸秆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设计接种菌剂和不接种菌剂(对照)2个处理,研究菌剂添加对堆肥腐殖质形态、含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菌剂可以加快有机物的降解,矿质化时间缩短14d,菌剂具有良好的保碳效果,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6.1%,同时总腐殖酸、游离腐殖酸以及水溶态腐殖酸及胡敏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8.7%,45.7%、39.0%及54.9%。接种菌剂可以提高腐殖酸的活性,堆肥结束后,接种菌剂处理的游离腐殖酸和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均增加,而对照处理的含量均降低;堆肥可以提高腐殖酸质量,堆肥结束后两个处理总腐殖酸含量均下降但是缩合度、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及胡敏酸百分比均提高,特别是添加菌剂的处理腐殖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说明了菌剂可以增加堆肥腐殖质含量,提高腐殖质缩合度、芳构化程度及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