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离子色谱法测定工艺过程中菊粉含量
《药物生物技术 》 2018
摘要:为检测工业级菊粉生产中不同工艺过程中的菊粉含量及鉴定问题产品真伪,文章研究建立了菊粉含量的离子色谱测定方法及真伪鉴别方法。采用Dionex ICS5000+离子色谱仪,样品组分分离采用Carbo Pac PA2003 mm×250 mm色谱柱,配备同系保护柱Carbo Pac PA200 3 mm×50 mm,柱温30℃,体积流量0.40 m L/min,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模式,流动相A(Na OH)在20~25 min内由6 mmol/L线性增至100 mmol/L并保持至50 min,流动相B(Na AC)在25~35 min内由0 mmol/L线性增至100 mmol/L并保持至50 min,检测器采用脉冲积分安培检测器,电极Au,参比电极Ag/Ag Cl,检测器电位波形为糖四电位波形,进样体积10μL,方法所用对照品采用Sepax Zenix SEC150+SEC100尺寸排阻制备色谱柱对菊粉成品进行纯化制备,纯化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并采用shodex KS802配位体交换色谱柱进行纯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尺寸排阻制备色谱纯化菊粉对照品具有可行性,所得菊粉对照品纯度为99.3%,满足未知样品定量需求,离子色谱分析得出菊粉线性方程为y=4.126x+1.391(R2=0.997 8),线性范围在0.10~5.00μg/m L之间,方法检测限为10.34 ng/m L,采用离子色谱法对问题样品进行真伪鉴别较尺寸排阻色谱具有更高的分离选择性。采用所建方法简单灵敏,能够有效地指导菊粉生产及鉴定产品真伪。
关键词: 离子色谱 脉冲积分安培检测 尺寸排阻色谱 工艺过程 菊粉 含量 真伪鉴别


对比Bayesian B等多种方法的大豆全基因组选择应用研究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育种家选种选育的效率,运用统计学手段对两组大豆的基因型数据及对应的真实性状设置不同遗传力及有效位点数,模拟不同性状进行运算来预测精准值。采用交叉验证重复百次使预测值趋于稳定,对比分析Bayesian B及常见的几种基因组选择方法。结果图形直观展示出Bayesian B方法效果较好且较稳定,说明Bayesian B方法在大豆全基因组选择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可以在大豆育种分析中辅助使用。同时,介绍了Bayesian B方法的应用,以便指导大豆品种选育。
关键词: Bayesian B 基因组选择 交叉验证 选种选育


软米新品种龙粳55的选育
《山西农经 》 2018
摘要:龙粳55是2005年以丰产、杆强、半糯性的软米品种龙粳38为母本,以早熟、优质的日本品种空育163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的半糯性、优质、高产水稻软米新品种,2017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推广。本文介绍了水稻软米品种龙粳55的选育经过以及品种的特征特性。


土壤重金属对工业大麻影响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土是当前多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近年来,工业大麻以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不高,且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保护作用的特点而成为修复重土壤金属污染的植物之一。本文重点论述了修复植物工业大麻在重金属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性别、四氢大麻酚、纤维性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就土壤重金属对工业大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环境治理、工业大麻新品种选育及植物修复技术提供指导。


一年一熟地区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茬地耕整地作业是玉米生产重要环节。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及耕整地作业技术要求设计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流程,结合生产中应用耕整地技术及作业效果,确定一年一熟地区玉米茬地合理耕整地工艺及相应13种耕整地机组。设计包括8个定量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评价各机组综合效益。从全部13种作业项目、各机器系统中作业项目及耕整地工艺各作业环节涉及作业项目角度,分析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效果。研究结果为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选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玉米茬地 机械化工艺过程 耕整地机组 综合效益评价


构建溯源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探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发展速度和转化率较低。通过构建互联网追踪溯源平台实现科研、农村、农民、企业对接,提升农民利用app平台功能增产增效的积极性,使农民利益最大化,为增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实效性寻求最佳途径。


蔬菜地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小菜蛾是一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高繁殖率及强抗药性使其难以防治,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即性诱剂,能有效诱杀小菜蛾的成虫,减轻其发生和为害,并降低农药用量。为了解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以及掌握性信息素的使用方法,对小菜蛾性信息素不同的放置密度和高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小船型诱捕器以每667m~2放置5个诱捕器时的诱蛾量最多,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286.75头,诱捕器放置高度高于作物顶部约25cm时的诱蛾量最多,单个诱捕器平均诱捕333.67头。此外,对田间小菜蛾流行规律的分析认为,哈尔滨地区小菜蛾的发生高峰在6月中上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