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腐植酸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土壤碳含量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增加土壤碳的含量不但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研究了从有机废弃物发酵产物中提取的生物腐植酸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有机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其中腐植酸+化肥处理能在较长的时间内(10~40天)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土壤有机碳碳含量增加了1.6%~10.5%。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腐植酸+化肥处理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增加了2.7%~20.1%。施肥处理能保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腐植酸添加量为400 mg/kg时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关键词: 生物腐植酸 土壤碳组分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我国玉米育种问题浅析及对策
《农业与技术 》 2015
摘要:玉米育种从原来利用自然界中已有品种选育新品种到后来的杂交、诱变、分子标记和转基因等,体现了我国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的玉米育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育种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晋中麦区小麦品质与面包质构及色差评价
《激光生物学报 》 2015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晋中麦区小麦品质与面包质构及色差的关系,选择山西省专用面包粉原料以及充分挖掘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黄淮冬麦区、北方晚熟冬麦区、北方冬麦区的39个优质小麦品种,在山西省晋中麦区种植,收获后测定籽粒品质与面包质构及色差,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晋中麦区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品种;其中影响面包小麦的主要品质指标是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黏附性和黏附伸长度可以作为评价面包产品的重要指标;亮度值L*和黄度值b*可以作为评价面包产品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筛选出适合在晋中麦区种植的面包小麦品种3个:豫麦34、晋麦67、晋农128;有望改良为面包小麦的品种6个:抗碱麦、乌麦201w22、豫麦70、晋麦72、临汾10号、太麦8003。结论:晋中麦区在发展中强筋小麦品种的同时,更要注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黏附性、黏附伸长度及面包色差指标的限制,上述信息对选择山西省专用面包粉原料以及充分挖掘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滴灌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评价滴灌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专用有机无机复混液体肥与2种常规施肥方法对番茄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有机无机复混肥套餐液体肥,显著增加了番茄植株高度和茎干粗度,比传统漫灌肥料表施模式产量增加了19.53%,Vc和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13.39%、17.85%,硝酸盐含量降低40.06%。说明滴灌有机无机复混肥套餐液体肥可以促进番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
关键词: 滴灌有机无机复混肥套餐液体肥 番茄 产量 品质 硝酸盐


不同药剂对山西省苹果树腐烂病优势种群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测定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吡唑醚菌酯、辛菌胺、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对山西省苹果树腐烂病优势种群Valsa mali var.mali的室内毒力,并应用整树喷淋法连续2 a测定了4种常用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佳,甲基硫菌灵次之,辛菌胺抑制作用最低,3种药剂的EC50平均值均低于5.0μg/m L;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3%辛菌胺醋酸盐水剂30~40倍液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的2个高浓度处理对苹果树腐烂病病疤复发和新病疤产生的防效均在75%以上,可作为喷淋法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选择药剂及适用浓度。


美国加州核桃品种及砧木选育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核桃发展项目是为加州核桃产业提供优良核桃品种和砧木,利用基因组学手段提高育种效率。UCD的核桃育种目标包括:成熟期早,种皮颜色浅,抗枝枯病和樱桃卷叶病毒;核桃砧木的选育主要定位于抗土壤传播病害抗性基因的筛选,包括疫病、线虫类疾病及冠瘿病。无性繁殖尤其是微繁殖方法主要用于基因的重复测试及优良无性砧木的商业化生产。RX1是德克萨斯黑核桃和普通核桃的杂交后代,具有抗疫病特性;VX211是北加州黑核桃和普通核桃的杂交后代,具有耐线虫的特性,RX1和VX211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生产。综合表现型、DNA图谱和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已用于标记早实、种仁颜色和采收期等目标性状,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UCD核桃育种项目的发展是集商用苗圃、核桃种植者及美国全加州试验的一项集体性工作。
关键词: 核桃 奇异核桃 种质 黑线病 樱桃卷叶病毒 疫病 无性繁殖


春播谷子品种(系)生态适应性鉴定及主成分分析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18份春播谷子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及其生育期,分析春播谷子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茎秆重、穗粒重及单穗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和出谷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穗长和穗柄长、单穗重、穗粒重及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单穗重和穗粒重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对7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2.10%,单穗重和穗粒重可作为评价谷子品种的首选性状,其次为株高和穗柄长最后是千粒重因子。


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春玉米为主的山西省进行定位试验,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大田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于1992~2011年在典型褐土上进行。试验设秸秆不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后还田(SC)、过腹还田(CM)四种方式。秸秆还田量为6 t/hm2,过腹产生的湿牛粪施用量为45t/hm2。每年玉米收获期采取植物样品,用于玉米植株茎叶和籽粒钾素含量的测定;采集0—2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各分级形态钾的测定。2011年分析测定了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及全钾含量。【结果】1)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产显著,玉米增产幅度为11.58%~20.91%。处理之间增产幅度表现为CM>SM>SC>CK。2)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的含量。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降低。3)与定位开始相比,连续10年秸秆还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不还田对照则逐渐下降。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各处理作物吸钾量明显高于施钾量,致使土壤钾素逐渐耗竭,土壤供钾能力降低;SM、SC、CM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45、0.56、0.74。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依然有利于钾素养分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的程度。【结论】在几种秸秆还田中,以秸秆过腹还田(CM)最有利于钾素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程度,进而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


玉米自交系醇溶蛋白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玉米醇溶蛋白由27 k D的γ,21~27 k D的α,17~18 k D的β和10~14.4 k D的δ组分组成。研究对包括4份醇溶蛋白突变体(γz-Lack,α0z-SE,βz-HW,δz-Lack)的普通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与醇溶蛋白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的单株粒质量、株高、穗位高有着明显的多样性,胚乳性状呈现较大的差异;果穗性状与单株粒质量有较大的关联性;γz-Lack在株高和穗位高上有极显著差异,α0z-SE在穗位高、穗长上有极显著差异,βz-HW在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粒质量上有极显著差异,δz-Lack在穗长和穗行数上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玉米自交系醇溶蛋白性状与农艺性状在遗传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对玉米产量与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双重育种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