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丸粒化玉米种子的保水抗旱性能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丹大5号玉米种子为材料,以硅藻土为主要填料,通过粘合剂将保水剂裹附在玉米种子表面,制备出丸粒化的玉米种子。以土壤为培养基质,模拟田间生长环境,考察了丸粒化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水分蒸发量。结果表明,珠种子∶硅藻土∶保水剂∶粘合剂=100∶12∶4∶12(质量比)时,丸粒化玉米种子表面均匀,保水剂粘合较牢,发芽率为100%,水分蒸发量为47.34 g、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55.83 g),具有保水功能。通过SEM表征,发现丸粒化的玉米种子表面会形成一层多孔膜,当粘合剂用量小于硅藻土时,气孔较多,基本不影响发芽率,但保水剂容易从玉米种子表面脱附;当粘合剂用量大于硅藻土时,气孔较少,降低了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甜菜碱对辣椒抗冷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甜菜碱(GB)处理对辣椒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 mmol/L GB处理可以有效地缓解辣椒在3℃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改善辣椒贮藏品质,延缓辣椒果实中叶绿素的降解和Vc含量的下降,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以及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并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柿果成熟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含量的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从柿中提取果胶和单宁的最适宜时期,本试验以磨盘柿和平核无为材料,采用咔唑比色法和folin-ciocaileu法,分析了不同取样时期2个柿品种果皮和果肉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含量变化。随着果实的成熟,柿果中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都是逐渐升高,且果肉高于果皮,平核无高于磨盘柿。各个取样时期,2个品种的柿中可溶性单宁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逐渐下降,且果肉高于果皮,平核无高于磨盘柿。同时分析了不同时期榨汁的果汁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变化。随着榨汁时间的不同,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分别在果汁存放0、10和30d达到最大值,可溶性单宁的含量在果汁存放的20到30d含量最大;且平核无果汁可溶性单宁和果胶的含量高于磨盘柿。平核无比磨盘柿,果肉比果皮是更适宜作为提取可溶性果胶和单宁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西瓜有王蜂群繁育及无王蜂群授粉应用技术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蜜蜂有王蜂群春季繁殖的特性,繁殖出无王蜂群应用于设施西瓜授粉,解决了以往租蜂授粉及雇工授粉费用高的难题,使蜂农出租蜜蜂每群收入增加130元,瓜农授粉成本每667m2比采用有王蜂群降低230元,比采用人工授粉降低180元,同时增加西瓜产量11%~22%,增收321~643元,实现了蜂农与瓜农双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甜樱桃新品种‘早丹’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丹’为极早熟甜樱桃新品种。平均单果质量6.2g,最大果质量8.3g。果肉红色,汁多,可溶性固形物16.6%,风味酸甜可口。在北京地区果实发育期30~35d,5月中旬成熟,比‘伯兰特’早成熟3~6d。需冷量低,适宜温室及南方地区栽培。早果丰产性好,树体和花芽抗寒力均较强,无特殊的敏感性病虫害和逆境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京辣8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京辣8号是以优良辣椒自交系04-60为母本,以甜椒自交系04-13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早熟辣椒一代杂种。中早熟,持续坐果能力强,整个生长季果形保持良好。果实短锥牛角形,以2~3心室为主,青熟果翠绿色,果面光滑。果实纵径约16cm,横径约5.6cm,肉厚约0.4cm,单果质量90~150g。抗TMV,中抗CMV,对疫病的耐性与对照湘研13号相当。每667m2产量3500kg左右,适于长江流域春秋及秋延后大棚、小拱棚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曲面重构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子是植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建立植物叶片的高精度曲面模型对于开展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分析和冠层光分布计算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曲面重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噪声点剔除和数据精简,然后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方法生成初始网格曲面,再对网格曲面进行优化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基于激光扫描三维点云数据快速重构出植物叶片的高精度网格曲面,包括萎蔫和枯萎等复杂形态。该研究可为植物建模与可视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体质量为(26.02±0.30)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分别饥饿5、10、15 d(设为S5、S10、S15组),恢复投喂20 d。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组织学的影响。形态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变化明显,表现在胃体积缩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为深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细胞界限变得不清晰,胃腺细胞收缩,分泌颗粒减少;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纹状缘高度减小甚至消失,杯状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肝组织致密,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细胞内分泌颗粒减少。恢复投喂后,各实验组消化器官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投喂结束时,仅S5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S10、S15组均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星斑川鲽饥饿耐受时间为5~10 d,超过此范围会对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组织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峰熊蜂野生和人工繁育蜂王及蜂群发育特征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小峰熊蜂,试验以采自河北雾灵山地区小峰熊蜂野生蜂王与人工繁育子代蜂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2种蜂王的死亡率、产卵率、成群率、开始产卵日、蜂王寿命及蜂群始见工蜂日、始见雄蜂日、始见新生蜂王日、100只工蜂日、3个月后的工蜂数、3个月后的雄蜂数、新生蜂王数及新生蜂王交尾率等指标,研究野生与人工繁育的小峰熊蜂的蜂王和蜂群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野生蜂王与子代蜂王的产卵率、成群率、开始产卵日及始见工蜂日、始见雄蜂日、始见新生蜂王日和100只工蜂日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子代蜂王的死亡率及新生蜂王交尾率较野生蜂王高,子代蜂王的寿命较野生蜂王短,子代蜂王的新生蜂王数较野生蜂王数少。说明现阶段小峰熊蜂人工室内繁育的蜂王所繁育的蜂群完全可以替代野生蜂王繁育的蜂群,但人工繁育的子代蜂王与野生蜂王及其蜂群的发育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由它们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 小峰熊蜂 野生熊蜂 人工繁育子代熊蜂 蜂王 蜂群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