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棚栽“豇豆、西瓜、芹菜”高效接茬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充分挖掘大棚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北京郊区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栽培习惯和市场需求,对设施蔬菜高效接茬种植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在北京郊区生产中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感染北京地区大葱的胡葱黄条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感染胡葱黄条病毒(Shallot yellow stripe virus,SYSV)的大葱为材料,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获得包含SYSV-CP全部编码序列、NIb蛋白基因5′端的部分序列和3′UTR的2个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SYSV-CP1和SYSV-CP2,它们的编码区碱基数均为774bp,均编码258个氨基酸;在该编码区内存在2个碱基的差异,编码的蛋白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YSV分离物可以区分为两个主要群体,SYSV-CP1和SYSV-CP2位于第Ⅱ组内,它们与来自浙江的SYSV的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渤海地区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研究(英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环渤海地区1990年和2008年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结果表明:2008年,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沈阳都市区、胶东半岛、鲁中地区、城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鲁西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和海河冲积平原;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指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生态保育功能强势区集中分布在辽东山地区、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冀东北山地丘陵区。与1990年相比,环渤海地区县域多功能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迅速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提升幅度较小,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生态保育功能变化不显著,北部山地丘陵区的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
高效氨氧化菌群富集、驯化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环境工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氨氧化菌群进行了连续驯化,得到了氨氮去除效率稳定的氨氧化菌群。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考察了氨氧化菌群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并考察了pH值、碳源(HCO3-)浓度和氨氮浓度等因素对氨氧化菌群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驯化,氨氧化菌的比例由最初的1.8%提高到了31.3%。在碳源浓度为1.5 mg/L,NH4+-N初始浓度为200 mg/L,pH值为8的条件下,菌群对氨氮的去除率达99%以上。
关键词: 氨氧化菌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氨氮去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桑药共生模式库区土壤养分变化及流失风险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密云水库是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地,为了有效防控水源保护区坡耕地以氮磷流失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污染防控植物篱种植区散养和单独喂养油鸡试验研究;采集两种模式区土壤和散养模式区饲用桑植物样品,测定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流失风险,建立经济有效种养生态防控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油鸡养殖模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及硝态氮含量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性地升高,促进了散养共生模式区饲用桑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增加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受养殖密度的影响,60只/666.7m2高密度油鸡喂养模式区或散养集中活动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散养活动较少低密度区;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散养共生模式区坡下部油鸡少活动区域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与上部活动较多区域相比分别升高20.3%、71.9%和21.9%。喂养模式区承载粪便氮磷环境负荷分别为189 kg/hm2和84.8 kg/hm2,超过欧盟农田氮限量标准170 kg/hm2和粪便年施磷限量80 kg/hm2,具有较大的流失污染风险;20只/666.7m2低密度散养模式区承载粪便氮磷负荷分别为75.6 kg/hm2和33.9 kg/hm2,远小于环境限量标准,具有较小的流失污染风险。饲用桑与药用植物间作植物篱种植区散养油鸡排泄粪便矿化分解提供了植物养分资源,促进它们的生长,形成发达根系系统又可有效阻截模式产生有机物和氮磷流失,同时该模式提供了散养油鸡饲料资源。以上结果说明,桑树/药用植物/低密度散养油鸡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防控共生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高,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5S和5S rDNA在果树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及在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了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 rDNA在果树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以及rDNA特异序列在果树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在果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果树的45S rDNA位点一般为1~4对,在染色体上多定位于随体处(即核仁组织区,NORs),也常分布于短臂和着丝粒区;5S rDNA为1~3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分布模式,且与45S rDNA独立分布。rDNA定位已经用于识别果树染色体,校正传统核型以及研究基因组的进化模式。ITS序列是目前果树系统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序列之一,但应用时需要检验是否存在假基因,未来的关注点应是综合运用多种DNA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李离体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欧李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进行不定芽再生研究,以期为核果类果树的品种改良、基因遗传转化和功能验证等生物技术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使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促进其不定芽再生并建立再生体系。【结果】结果表明,欧李幼芽增殖对基本培养基类型较敏感,改良MS培养基优于MS、F14和WPM。在MS(改良)+NAA 0.1 mg.L-1+BA 0.2 mg.L-1培养基上,增殖系数为5.6,增殖效果较好。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适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改良)+TDZ 4.0 mg.L-1+IBA 0.2 mg.L-1,再生率达到63.1%,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4.9。暗培养10 d可以提高不定芽再生率。再生不定芽1/2 MS(改良)+IBA3.0 mg.L-1培养基上生根率最高,生根率达93.3%。【结论】在改良MS培养基上TDZ与IBA组合诱导不定芽再生的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通风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土柱模拟实验
《环境工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通风技术是将土壤气相抽提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原位强迫氧化降解方法,对于修复因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柴油泄漏污染土壤,分析了不同历时残余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平衡分布规律以及土壤中不同深度柴油量、总柴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柱残余TPH剖面分布差异的原因受土柱的初始装填情况的影响较大;(2)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双峰型的土柱,柴油的去除主要以挥发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为主;(3)挥发作用主要是由通风孔隙体积数及土壤含水率来影响的;重力作用则主要是由初始油浓度、土壤含水率、C∶N∶P影响的;除通风方式外,其余4个因素都对生物降解作用有影响;(4)初始油浓度较大,土壤含水率较小的柱8和柱11,生物降解作用最明显,柴油去除效果最好。该成果可为生物通风过程的强化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比较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所形成的地图和表格等数据成果,研究其在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首先以农用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及分级成果分别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其次将划定结果与以居民地和道路所建立的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探讨哪一类别分等定级成果更适合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利用农用地自然等和利用等划定的基本农田,多数高质量的农用地都被划入基本农田,但只是考虑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的优劣;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划定的基本农田,不仅包含了绝大部分的优质农用地,而且其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及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比自然等和利用等更适合用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农用地分等定级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 应用与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提倡竞争,激励创新,对我院在稳定科研队伍、蓄积基础研究后备人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等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回顾、分析我院在"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并与国内其他地方性农业科研院所进行横向比较,对全面了解我院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我院基础研究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和制定科研决策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