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长期施肥对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晋东南黄土区采煤沉陷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8年施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数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化肥配施(LOF)和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HOF)。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 0. 25 mm的大团聚体数量,HOF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比例,其中对2~1 mm和0. 50~0. 25 mm团聚体影响最大。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HOF与LOF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PK对复垦土壤的团聚体分形维数无显著影响。> 0. 25 mm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0. 25 mm的微团聚体,大团聚体富集较多的有机碳,HOF显著增加了2~1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大团聚体数量(R0. 25)、MWD、GMD与> 0. 25 mm的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与R0. 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上,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有效施肥措施。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旗叶大小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控制小麦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的QTL,并阐明旗叶大小与籽粒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农大3338和京冬6号构建的包含216个家系的DH群体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临汾和运城进行了田间试验,结合含有469个标记的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05个加性QTL,其中,40个为旗叶性状的QTL,65个为籽粒性状的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2. 28%~39. 91%。在1B、2A、2B、2D、3A、4A、4B、4D、6A、6D和7A染色体发现了多个QTL富集区,富集区内的QTL或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在QTL水平证实了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是紧密关联的。7个QTL (Qflw-4A. 1、Qflw-4B. 1、Qflw-4D. 1、Qfla-4B、Qtgw-4A. 1、Qtgw-4B. 2、Qtgw-4B. 3)能够在3种或4种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具有较高的LOD值,并对表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这7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进行深入挖掘与精细定位,可能对于MAS育种和基因克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麦 旗叶性状 籽粒性状 遗传关联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方式对黑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秸秆和地膜2种覆盖方式对黑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黑花生品种(系)豫花黑1号和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可改善耕层土壤的水分环境,促进黑花生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全膜覆盖效应要优于其他方式和对照;全膜覆盖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值,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要好于半膜和秸秆覆盖;4种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籽粒含油量、粗蛋白、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对籽粒锌元素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对硒含量的影响;豫花黑1号品种稳定性较好,而临黑3号更具环境可塑性.

关键词: 覆盖方式 黑花生 光合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GE双标图的高粱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GE双标图法对2012~2013年在沈阳地区种植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高粱品种的产量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解析,从而为这些高粱品种在生产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个高粱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辽杂11号两年平均产量最高,为15655.5 kg·hm~(-2),其次为铁杂17、铁杂11和锦杂105等,而辽杂39号两年平均产量最低,为4780.4 kg·hm~(-2);且这些品种产量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铁杂17的千粒重和淀粉含量分别为38.0g和71.9%,在所有参试品种中的表现较好,其次是铁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而辽杂11在穗粒数(7895粒·穗-1)、收获指数(0.67)和生物产量(278g·株-1)的综合表现上最好。辽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产量较高且稳定性较好;吉杂127和辽杂39产量稳定较好,但产量低于平均水平;龙杂11产量及稳定性表现较差。高粱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收获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淀粉含量与千粒重正相关,与穗粒数负相关。在沈阳地区,辽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具有较高产量及稳定性。

关键词: 高粱 产量 产量稳定性 GGE双标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运筹对大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硼)及其互作对大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平的尿素(折合N:0,30,60,90,120kg/hm^2)、过磷酸钙(折合P:0,35,70,105,140kg/hm^2)、硫酸钾(折合K2O:0,35,70,105,140kg/hm^2)、硫酸锌(ZnSO4:0,0.38,0.77,1.15,1.54kg/hm^2)、纯品硼(0,0.38,0.77,1.15,1.54)5种肥料运筹对大豆品种石豆412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增施磷肥可极显著提高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质量;增施锌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氮磷互作对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锌硼互作对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涉及考察性状中,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产量4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质量3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若以大豆高产为生产目的,建议在大豆花荚期叶面喷施0.4%硫酸锌溶液385kg/hm^2,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关键词: 肥料运筹 大豆 产量 生长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海棠新品种‘玫珍海棠’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玫珍海棠’是由引进的美洲观赏海棠中选出的新品种。树姿直立呈柱状。幼叶紫红色,成熟叶亮绿色。花期晚,花蕾尖褶皱状,花玫瑰色,有香味。挂果量大,夏果为深红色,秋冬季为橘红色,可保留至来年春季,观赏价值高。

关键词: 海棠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对香菇菌丝体及子实体中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黄芪对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多糖、总酚酸、总黄酮、总皂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含量。结果表明,黄芪下脚料中的总多糖、总酚酸、总黄酮、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含量分别为46.71 mg/g、2.62 mg/g、10.24 mg/g、10.03 mg/g、13.56μg/g、3.78μg/g,与黄芪药材相比成分倍数关系分别为3.91、1.89、1.77、2.05、5.21、5.24;黄芪水提物可以抑制香菇菌丝体的生长,随着质量浓度增大,菌丝生长抑制率升高,实验范围内不明显抑制香菇菌丝体生长的最大黄芪水提物质量浓度为0.5 g/100mL;在添加0.5 g/100mL黄芪水提物获得的香菌丝体中,胞内多糖、总酚酸、总黄酮、总皂苷的含量分别为52.52、0.97、0.35、11.11 mg/g,转化率分别为1.08%、2.20%、0.17%、13.56%;在袋栽时添加黄芪下脚料的香菇子实体中多糖、总酚酸、总黄酮、总皂苷的含量分别为60.48、1.16、0.68、3.56 mg/g,转化率分别为29.43%、6.26%、0.63%、9.09%;在添加黄芪水提物的菌丝体和添加黄芪下脚料子实体中均检测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为1.09和0.86μg/g。

关键词: 黄芪 水提物 下脚料 香菇 深层发酵 菌丝体 子实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中南部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及种群特征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1-2017年对山西省主要市(县)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运城、晋城、临汾、长治、晋中、太原等市小麦产区百余个乡镇采集和分离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1 131份,其中336份检出有孢囊线虫,检出率为29.7%;运城市和临汾市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孢囊检出率高,分别达到42.3%和32.5%,晋中市、长治市、太原市以及晋城市等地区也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地区、栽培制度和土壤质地等的不同,土壤中线虫的群体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白雌虫密度最高的群体分布在运城市的一些地区(每100mL土壤中白雌虫数平均达到101个)。通过形态学鉴定明确山西省小麦上孢囊线虫群体种类较为单一,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未发现我国小麦上另一重要的孢囊线虫种类——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小麦孢囊线虫在山西不同地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山西省针对性地开展小麦上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小麦 孢囊线虫 分布 阴门锥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抗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晋春17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春17号(原代号太1407)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以自育的小麦温光敏不育系3284为母本、冬小麦品系航5697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系统选育和集团混合选择法育成的冬春麦杂交新品种。该品种于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70016。1特征特性晋春17号为春性品种,全生育期97d。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分蘖力较强,抗寒能力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露地番茄新品种‘晋番茄11号’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番茄11号’番茄是用自交系‘H169-71’作母本,‘T5-59’作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无限生长类型,中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高抗番茄花叶病毒,抗叶霉病。成熟果深粉红色,鲜艳有光泽,果实圆形,果形圆正,果脐小,果面光滑,不易产生畸裂果,耐贮运,单果质量200~300 g,风味好,商品性好,产量70 t·hm~(-2)以上。适合山西各地露地栽培。

关键词: 番茄 露地 一代杂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