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及HMW-GS组成演变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品质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演变,有助于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可以为小麦品质改良和品种推广提供依据.对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的品质及HMW-GS组成进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小麦整体上以中筋为主,除硬度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外,其他品质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均逐渐提升,而后呈现下降趋势;山西省小麦品种HMW-GS的Glu-1位点等位变异较为丰富,Glu-A1位点有1、2*和Null 3种亚基类型,Glu-B1位点有7种亚基类型(7+8、7+9、6+8、13+16、14+15、17+18、20),Glu-D1位点有6种亚基类型(2+12、2+10、5+12、5+10、4+12和2. 2+12),共检测到亚基组合类型32种,"Null,7+8,2+12"出现频率最高,且优质亚基的变化与品质演变趋势一致; Glu-D1位点对蛋白质含量、硬度指数、容重、湿面筋含量、延伸性和吸水率的效应较大,其中4+12和2+10对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具有正效应,Glu-B1位点主要影响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指标,其中7+8、7+9亚基对拉伸面积具有正效应,Glu-A1位点的2*对沉降值、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具有正效应;"2*,7+8,4+12"和"1,7+9,2+10"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效应较高.
关键词: 山西省 小麦育成品种 品质性状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演变


土壤温度对不同施肥方式下辣椒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土壤温度和肥料利用率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冬春季设施辣椒生产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计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加温土壤)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常规尿素施肥N60和常规尿素减N24)2个因素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不加温条件下,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比CK辣椒植株总干质量、株高、成活率和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在较高氮肥用量的N60处理中增加程度较高;土壤加温条件下,N60和N24处理对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产量最高,且2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加温有助于氮素养分的持续释放,在开花期处于低峰状态,这与加温条件下辣椒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有关;结果期,不加温条件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但加温条件下持续升高。2种温度条件下,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其中,CK处理在结果期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氮元素亏缺状态下磷钾元素补充供应。土壤适宜加温使脲酶活性持续增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比增施氮肥更有利于辣椒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使肥料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设施蔬菜增产增效。


不同施肥条件对谷子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条件对谷子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及筛选谷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施肥种植条件,运用L16(45)正交试验,以16种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作为长农35号谷子的施肥种植条件,测定各施肥条件下谷子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对谷子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最佳施肥条件为尿素485 g、重过磷酸钙0 g、硫酸钾300 g,此条件下谷子的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总含量最高。通过方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得到氮、磷、钾肥对谷子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本研究为培育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谷子所需的施肥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特色柿子酒酿造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柿子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柿子的附加值,本文采用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对柿子浆进行护色处理,并用酒曲或果胶酶处理柿子浆,进行特色柿子酒酿造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柿子浆,在柿子浆中添加酒曲和果胶酶可分别使柿子出汁率提高98.7%和192.3%,同时使柿子浆中可溶性单宁含量分别降低51.0%和13.4%。不同处理组的柿子酒蒸馏液可溶性单宁含量均小于0.2 mg/g。采用明胶对单宁含量较高且较浑浊的发酵底液进行脱涩及澄清处理,添加2.5%的明胶,可使酒曲和果胶酶处理组的发酵底液中可溶性单宁含量降至1 mg/g左右,透光率升至90%左右。勾兑后的柿子酒酒精度30%vol左右,酒体清亮,无涩味,果香浓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推广潜力。


冬水前移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是晋西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季的主要栽培模式,冬前灌水可塌实土壤、加快秸秆腐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探明合理运筹越冬水对培育冬前壮苗、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设置4个冬小麦冬前灌水时间处理,分别为11月10日、11月25日、12月10日和12月25日,以冬小麦传统灌冬水时间(12月10日)为对照(CK),研究冬前灌水时间对冬小麦冬前群体茎数、根系、旗叶光合性能和土壤容重、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冬水的处理相比,冬前灌水可塌实耕层土壤、调节土壤容重,利于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冬小麦分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与传统冬前灌水时间(12月10日)相比,冬水前移对小麦生长有补偿作用,使冬前总茎数、单株茎数、次生根数、根干重增加,延长了旗叶的功能期,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转化,使成穗数增加1.66%~5.37%,千粒重增加0.55%~3.0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条件下,小麦冬前灌水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月10日)前移一个节气,即11月25日左右,主茎叶龄3叶到3叶1心的分蘖初期,可使小麦增产8.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76%,达22.05 kg·mm~(-1)·hm~(-2)。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旋耕 冬水前移 冬小麦 生长和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基于MSAP和SSR标记的高粱甲基化连锁群LGC、LGD的构建
《植物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品种‘B_2V_4’和‘1383-2’杂交获得的F_2群体为材料,通过SSR和MSAP标记检测高粱基因组差异,构建其甲基化遗传连锁群。结果显示,高粱甲基化连锁群LGC含有3个SSR标记和23个甲基化标记,覆盖高粱基因组44.3 cM;甲基化连锁群LGD含有4个SSR标记和8个甲基化标记,覆盖高粱基因组46.2 cM。LGC上甲基化位点仅来源于EcoRⅠ/MspⅠ酶切组合,而LGD上有来源于EcoRⅠ/MspⅠ和EcoRⅠ/HpaⅡ两种酶切组合的甲基化位点。在LGC连锁群Xtxp 69附近检测到一个密集的甲基化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MSAP标记可以快速检测植物基因组甲基化差异,适用于构建甲基化连锁群。


双行种植与空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热条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适宜冬小麦保水保墒增产的秸秆覆盖模式,于2014-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常规种植无玉米秸秆覆盖(CK)、常规条播+行间覆盖玉米秸秆4 500kg·hm~(-2)(CPM1)、常规条播+行间覆盖玉米秸秆9 000kg·hm~(-2)(CPM2)、双行条播+空行覆盖玉米秸秆4 500kg·hm~(-2)(DPM1)、双行条播+空行覆盖玉米秸秆9 000kg·hm~(-2)(DPM2)5种种植模式对麦田土壤温度、水分及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覆盖量下,DPM的冬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K和CPM;DPM2的增产效果优于DPM1,而CPM2的减产率大于CPM1;穗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是籽粒产量增减的主要协同因素。与CK相比,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育期0~20cm土壤均表现为生育前期增温和后期降温的双重作用;与CPM相比,DPM对冬小麦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好,后期降温幅度低且延迟降温时间;在同一覆盖模式下,覆盖量越大,前期增温效果越好,后期温度变幅越窄。总体上,秸秆覆盖对生育期均温表现为增加效应。秸秆覆盖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其中越冬期增加程度较高,CPM1、CPM2、DPM1、DPM2的土壤贮水量较CK两年平均增加28.7、42.3、25.6和38.3 mm。同一覆盖模式下,覆盖量越大,保水效果越好。生育后期DPM的保水效果优于CPM。因此,在无灌溉或少灌溉条件下,双行种植+空行覆盖模式下覆盖带和种植带结合可对山西晋南地区麦田土壤起到蓄水调温、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的作用。


三种杀螨剂对山楂叶螨的毒力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高效防治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杀螨剂,利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其3种螨态的室内毒力,并对不同浓度杀螨剂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40 g/L螺螨酯、110 g/L乙螨唑和43%联苯肼酯中仅联苯肼酯对山楂叶螨雌成螨有毒力,其LC50为37.65 mg/L;3种杀螨剂均能毒杀卵及幼螨,毒力大小依次为乙螨唑>联苯肼酯>螺螨酯;同一杀螨剂对幼螨的毒力均高于对卵的毒力。240 g/L螺螨酯和110 g/L乙螨唑对山楂叶螨的总体防效较好,除螺螨酯4 000倍液处理的防效在药后30 d达到最大97.11%外,其余各处理均在药后15 d达到最大,防效为88.76%~96.14%;但二者速效性较差,药后1~7 d防效均低于对照;而螺螨酯4 000、5 000倍液处理及乙螨唑5 000倍液处理的持效性较好,药后30 d防效仍有97.11%、90.90%和93.06%,均显著高于对照。43%联苯肼酯对山楂叶螨的总体防效在3种杀螨剂中最高,其1 800、2 500倍液处理分别在药后7 d和3 d时防效达到最大99.79%和98.64%;1~7 d防效为97.45%~99.79%,显著高于其余杀螨剂和对照;30 d时防效分别达98.14%和96.19%,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表明螺螨酯和乙螨唑对山楂叶螨的持效性较好,联苯肼酯则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按照其不同特点推广应用。


丰产小麦新品种——太412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41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70010。1品种来源2000年以96-248为母本、冀94-5473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在F_2、F_3代对其抗病性、株高、早熟性、子粒颜色等性状进行选择;在高代对其产量潜力、抗热性、株型、籽粒品质性状等进行选择,确定综合性状好的株系类型,


渗水降解地膜在大豆田间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渗水降解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保水升温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年降雨量为582 mm且常年气候以春旱年份居多的吉林省长春市郊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普通地膜和露地为对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出苗期、苗期、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各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温度、植株农艺性状、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的力学指标,收获后测定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在保持土壤水分的同时可以更有效接纳雨水,土壤耕层含水量显著高于普通地膜;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提高土壤耕层温度作用,而且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温度较低时,渗水降解地膜的升温效果更优于普通地膜,在温度较高时,渗水降解地膜的调温作用通过膜孔开张进行调节膜内的温度,使渗水降解地膜的温度低于普通地膜,更好地保护大豆根系;渗水降解地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小于普通地膜,且随着时间推进,渗水降解地膜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普通地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随着时间在土壤中逐渐降解;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渗水降解地膜覆盖的大豆长势更优于普通地膜,与露地相比,渗水降解地膜的单株增产为21.56%,普通地膜的株增产为10.98%,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大豆 渗水降解地膜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农艺性状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