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绿豆象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的分析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绿豆象的基因数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对绿豆象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51.10 Gb的clean data(NCBI SRA数据库登录号:SRP119884)及83 535条unigenes,长度在1 kb以上的unigenes有15 075条,unigenes的N50为1 492 bp。使用BLAST软件将绿豆象触角Unigene序列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注释到22 148条unigenes,其中NR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最多,为18 744条,且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相似基因最多,达39.57%。通过GO数据库注释,将unigenes功能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与生物学过程三大类54个分支,其中参与代谢进程以及结合与催化活性的unigenes比例较大。KEGG代谢途径分析表明,9 084条unigenes形成289条代谢通路,其中核糖体代谢通路所含unigene最多,为516条。进一步基因注释分析筛选到140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2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4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116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1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基因和7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基因,并用FPKM值对基因表达量进行评估。【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绿豆象触角转录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绿豆象的基因功能分析及嗅觉感受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绿豆象 触角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基因注释 嗅觉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杏品种果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山西晋中地区不同杏品种果仁中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的组成特点,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测定了15个杏品种果仁中的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5个杏品种果仁中共检测出脂肪酸组分10种,总脂肪含量在28.11~53.15 g/100 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1.60%~95.15%,油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性相关且油酸的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高含油率-高油酸-高亚麻酸""低含油率-高亚油酸""高含油率-高油酸-低亚麻酸"杏仁品种类型;根据主成分分析对杏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扁杏综合评分最高。扁杏是高含油率-高油酸-高亚麻酸重要种质资源,该结果为杏栽培、育种及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杏仁 杏仁油 脂肪酸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萌动苦荞醋抗氧化活性及抗栓、溶栓作用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萌动苦荞醋并分析其功效成分含量,研究萌动苦荞醋抗氧化活性及抗栓、溶栓作用。方法:以发芽萌动后的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通过生料发酵和传统老陈醋工艺相结合制备萌动苦荞醋,分析其常规理化指标和特征功效成分含量。采用DPPH法和FRAP法对萌动苦荞醋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利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法(PT)和纤维蛋白平板法(FPA)对萌动苦荞醋的抗栓、溶栓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功效成分分析表明,以萌动苦荞麦为原料,利用生料发酵和传统老陈醋工艺结合制备的萌动苦荞醋含有丰富的总黄酮、总酚、γ-氨基丁酸(GABA)和D-手相肌醇(D-CI);抗氧化活性分析显示,萌动苦荞醋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8.23%,总抗氧化值为54.54 FeSO4mmol/L,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栓、溶栓分析证实,萌动苦荞醋可显著延长PT时间,增加纤溶圈面积,具有明显的抗栓、溶栓作用。结论:制备的萌动苦荞醋含有丰富的总黄酮、总酚、GABA和D-CI,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显著的抗栓、溶栓作用。

关键词: 萌动苦荞醋 抗氧化 抗栓 溶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及分子进化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豆种子萌发率严重影响和制约其田间产量,研究利用与绿豆种子萌发相关的基因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查询绿豆转录组数据库,分离包含完整ORF的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基因家族成员,对比分析该家族成员的蛋白保守结构域,基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到22个包含完整ORF的ARF基因,其核苷酸序列长度范围为905~3 624 bp,其编码氨基酸序列长度的范围为237~761 aa。其中仅有4个ARF基因包含保守的B3 DNA结合结构域、Auxin响应因子和AUX/IAA家族蛋白结构域,其他基因存在1~2个保守结构域的缺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绿豆22个ARF基因与拟南芥12个ARF基因共划分为3大类,9个亚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绿豆ARF基因功能多样性,同时为将来遗传工程改良绿豆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绿豆 生长素响应因子 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欧杂种'2-1-3'杂交F1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酿酒葡萄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提高酿酒葡萄杂交育种效率。【方法】以毛欧杂种'2-1-3'为母本的2个酿酒葡萄杂交组合69个F1代成熟果实为材料,分析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酚类物质含量等21项指标,并进行遗传倾向分析。【结果】'2-1-3'×'阿列尼'、'2-1-3'×'宝石解百纳'F1代果实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呈连续分布;果粒质量平均值稍高于亲中值,有超高亲子代,但介于双亲之间的比例大;子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值高于亲中值,'2-1-3'×'阿列尼'F1代多居于亲本之间,而'2-1-3'×'宝石解百纳'F1代超高亲比例大;子代可滴定酸含量均值低于亲中值,超低亲比例大。子代果皮总花色苷含量均值低于含量低的亲本,超低亲比例大。'2-1-3'×'阿列尼'F1代果皮原花色素、果肉总酚、总类黄酮和原花色素含量均值均高于亲中值,超高亲比例大;其余酚类物质指标均值均低于亲中值,种子酚类物质介于亲本之间比例较大,其余4个指标超低亲比例大。'2-1-3'×'宝石解百纳'F1代果皮酚类物质含量、果肉总酚、单宁和原花色素含量均值均低于亲中值,果肉原花色素介于亲本之间的比例最大,其余指标超低亲比例大;果肉和种子其余酚类物质指标均值均大于亲中值,介于亲本之间的比例大。【结论】组合类型不同,性状遗传倾向有差异。

关键词: 酿酒葡萄 品种 杂交组合 果实性状 遗传倾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小米制面性能及淀粉体外消化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处理对小米面团的制面性能和淀粉体外消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添加15%的谷朊粉或蛋清粉的小米面团用于制备面条,通过色差仪、质构仪、蒸煮实验和体外模拟消化,测定小米面条的色泽、质构、蒸煮特性和淀粉消化速率。结果表明,小米面团经TGase处理,降低了小米面条的蒸煮损失,提高了面条弹性,但减小了面条的黄色值(b~*)。而且,TGase处理显著降低了含谷朊粉小米面条的淀粉消化速率,使快消化淀粉(RDS)含量降低而抗性淀粉(RS)含量增加,但对含蛋清粉小米面条的淀粉消化影响不明显。此外,SDS-PAGE和游离氨基含量分析表明,TGase可以催化含谷朊粉或蛋清粉的小米面条中的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扫描电镜显微图像(SEM)显示TGase处理使淀粉颗粒被更好的包裹在网络结构中。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小米面条中添加TGase可以减缓储藏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面条结构的劣变。

关键词: 谷氨酰胺转氨酶 小米 面条 淀粉消化 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成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苦荞茶总黄酮冲泡特性及其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苦荞茶总黄酮冲泡特性与其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以市售的12份米茶型和11份造粒型苦荞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总黄酮的冲泡特性、清除DPPH·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米茶型苦荞茶总黄酮均值为1.37%,造粒型苦荞茶均值为3.04%,造粒型苦荞茶总黄酮均值比米茶型苦荞茶高出121.9%;米茶型苦荞茶三次冲泡总黄酮溶出率平均值为47.53%,造粒型苦荞茶平均值为15.07%。造粒型苦荞茶清除DPPH·的IC_(50)为0.59 mg,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为0.549 mmol Fe SO_4/g;米茶型苦荞茶清除DPPH·的IC_(50)为1.50 mg,FRAP值为0.152 mmol Fe SO_4/g。造粒型苦荞茶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米茶型苦荞茶的总黄酮含量(p<0.01);米茶型苦荞茶总黄酮冲泡溶出率极显著高于造粒型苦荞茶(p<0.01);苦荞茶总黄酮含量和DPPH·(IC_(50))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造粒型苦荞茶抗氧化能力极显著高于米茶型苦荞茶(p<0.01)。结论:在饮用米茶型苦荞茶产品时,同时将茶渣一起食用,更能发挥苦荞茶的保健功效;造粒型苦荞茶因其耐泡性更适合餐饮行业选用。

关键词: 苦荞茶 总黄酮冲泡特性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不同种植行对秸秆覆盖响应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的合理行数以及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行(行距20cm)对玉米秸秆覆盖的响应差异,分析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距和行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麦田0~10cm土壤表现出增温(返青、拔节和成熟期)和降温(抽穗和灌浆期)的双重效应,同时具有明显的保墒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作用,且随覆盖量的增加,覆盖效应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只有4 500kg·hm-2覆盖量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不覆盖)。在同一覆盖量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总体上随种植行离覆盖带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不同栽培模式中,以行距16cm、种6行、覆盖带宽35cm的模式产量最高。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行 秸秆覆盖 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功能农业现状与未来

土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功能农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理念,结合山西的生态系统现状、特色种植业结构和政策机遇,进一步分析了在山西发展功能农业的优势和不足。山西省发展功能农业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及先人一步的政策支撑等;不足在于功能农业科研创新基础薄弱、标准制定落后、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滞后等。结合以上分析内容,本文梳理出发展功能农业的主要思路,为山西省发展功能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山西 功能农业 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构建甜玉米群体的核心种质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0对SSR引物分别分析56份超甜玉米和88份普甜玉米群体材料,基于非加权算术平均配对法(UPGMA)聚类分析和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筛选出14个超甜玉米核心材料和19个普甜玉米材料作为两个亚群体种质。t测验表明,两个亚核心种质与原始群体的等位变异无显著差异(P>0.05),等位变异保留率分别为87.81%和89.13%,有效地保留了原始材料群体的遗传变异。两个亚群核心种质与原始材料群体13个表型性状的均值、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符合率都在80%以上,并且均值差异百分率(MD)和方差差异百分率(VD)均小于20%,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R)均大于80%,符合核心种质的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甜玉米核心种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能够有效地代表原始甜玉米材料群体。

关键词: 甜玉米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