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苏叶水提物对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紫苏叶水提物对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将脆肉鲩鱼片置于紫苏叶水提物中浸泡腌制,通过对脆肉鲩生鱼片和熟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质构、硫代巴比妥酸(TBA)、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感官评定等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叶水提物对脆肉鲩鱼片贮藏过程中的TBA值、TVB-N值、菌落总数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其中,生鱼片冷藏12 d TBA值为0.167 mg/100 g;熟鱼片冷藏过程TVB-N值均小于国标规定的二级鲜度;贮藏12 d生鱼片菌落总数为6.17 log CFU/g,达到水产品规定的货架期终点;冷藏过程感官评分缓慢下降,失重率不断升高;质构分析表明,鱼片硬度和咀嚼性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紫苏叶水提物能有效抑制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中的脂肪氧化和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明显延缓鱼片的腐败变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粘土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去除作用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是目前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六种铝盐改性粘土(PAC-MC、PAFC-MC、PAFCs-MC、AC-MC、AS-MC、PAS-MC)对藻华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去除效率,考察了悬浮液pH、改性粘土颗粒表面电位及粒径分布等因子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赤潮生物由于生物特征不同,其去除效率存在较大差异,PAC-MC、PAFC-MC、PAFCs-MC对东海原甲藻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对于球形棕囊藻去除能力较差;AC-MC、AS-MC、PAS-MC对两种藻华生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水体酸碱扰动较大,在pH敏感水域应注意用量;对于同一种改性粘土,提高铝离子含量、增加改性粘土浓度有利于除藻效率的提升;自絮凝程度越低、表面正电性越强(或负电性越弱)、悬浮液pH值越低的改性粘土,除藻能力越强。本研究进一步为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有害藻华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改性粘土 球形棕囊藻 东海原甲藻 去除效率 表面电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吻鲈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及生长曲线拟合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尖吻鲈优良形态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测量4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25个(X_1~X_(25))形态性状,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找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建立4月龄尖吻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筛选出最优拟合曲线模型。【结果】4月龄尖吻鲈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吻至第2背鳍终点的距离(X_(12))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589),其次为全长(X_4),而吻至第1背鳍起点的距离(X_(11))主要通过X_4、体高(X_5)、体宽(X_6)和X_(12)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这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82,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4月龄尖吻鲈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48.455+0.506X_4+1.382X_5+2.268X_6-0.064X_(11)+0.342X_(12)。将回归方程中的X_4、X_5、X_6、X_(11)和X_(12)等5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分别为Y=1.18E-05X_4~(3.011)、Y=0.001X_5~(2.851)、Y=0.033X_6~(2.501)、Y=0.001X_(11)~(2.636)和Y=0.001X_(12)~(2.799)。【结论】对4月龄尖吻鲈进行以体质量为主目标亲本选育时,应以吻至第2背鳍终点的距离(X_(12))为主要选择性状,全长(X_4)、体高(X_5)、体宽(X_6)和吻至第1背鳍起点的距离(X_(11))为辅助选择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粗鳞灯笼鱼耳石形态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6-7月于南海北部陆坡海域采集的207尾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样本,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形态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粗鳞灯笼鱼耳石的耳石长(otolith length,L_1)、耳石宽(otolith width,L_2)、周长(otolith perimeter,P)和面积(otolith area,A)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耳石宽、耳石周长、耳石面积与体长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耳石长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P<0.05);耳石长、耳石宽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P<0.05);耳石周长、耳石面积与体质量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随着体长逐渐增大,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保持不变。耳石基叶(rostrum)长和翼叶(antirostrum)长存在线性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维菌素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氧化胁迫效应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不同浓度(1.6、8.0、16.0μg·L-1)阿维菌素在胁迫中华绒螯蟹12、24、48、96 h时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积累量等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在胁迫60 d时,记录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颜色的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观察。3个阿维菌素浓度组为实验组,空白组和溶剂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和溶剂组各个时间点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浓度(1.6μg·L-1)组SOD和CAT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中浓度(8.0μg·L-1)组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一致,持续被诱导,SOD活力在24 h以后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CAT活力在48 h以后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高浓度(16.0μg·L-1)组SOD和CAT活力在12 h~24 h之间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显著升高(P<0.05),但是在48 h之后,SOD活力显著下降(P<0.05);96 h时,高浓度组SOD活力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而CAT活力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MDA积累量逐渐增加,高浓度组氧化胁迫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低浓度组。胁迫60 d时,取样观察可见对照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正常,各实验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肝胰腺颜色由最开始的橘黄色变成了淡黄色、黄白色甚至白色,高、中、低各浓度组肝胰腺白化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6.6%、57.1%和25.0%。组织病理分析显示,淡黄色肝胰腺的病理变化主要是B细胞数量减少,肝胰腺上皮细胞部分肿大并出现空泡;黄白肝病理观察可见肝胰腺上皮细胞中空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且空泡内出现内容物,细胞核固缩;白肝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基膜增厚,上皮细胞大量脱落,散落在管腔中,空泡数量进一步增多,肝胰腺的生理功能受损。由此得出,阿维菌素会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造成氧化胁迫和组织损伤,且阿维菌素和对肝胰腺的氧化胁迫效应和组织结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关键词: 阿维菌素 中华绒螯蟹 氧化胁迫指标 肝胰腺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跨零-能量”法估算海洋波浪再生能资源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波浪能是一种可持续和零污染的再生能源,随着自然能源日渐匮乏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波浪能的开发利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应用"跨零—能量"波浪分析的新方法,首次推导了不规则波浪的波能流垂向分布及其理论计算公式。本文研究发现,浅水波能流具有均匀的垂向分布,深水波能流集中于海表层的水体中,过渡区波能流的垂向分布介于浅水和深水波能的分布之间。研究还发现,目前海洋波能流的估算方法和现今波浪发电装置的波能采集深度缺少相关性,过高估算了海洋波浪的可发电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隐性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激活及天然产物定向发现
《微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活性-化合物"天然药物发现方法导致大量已知化合物被重复分离,大大加剧了新药发现的难度。规模化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微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隐性(cryptic)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如何激活这些隐性基因簇成为当今世界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本文从途径特异性和多效性两个角度综述了隐性生物合成基因簇激活策略;同时,对基因组信息指导下结构导向(structure-guided)的化合物定向分离技术进行了归纳。隐性基因簇的激活为定向发掘具有优良活性的新型天然产物提供了新的契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我们根据2015年5月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的调查资料,使用聚类分析(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典型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记录底层鱼类58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21种),鲽形目次之。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优势种。底层鱼类可以划分为3个群组—近海组、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不同群组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的物种多为东海外海种类,这可能是近岸黑潮底层分支影响的结果。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从近海到与远海呈逐渐增加的趋势。CCA分析表明深度是显著影响底层鱼类的环境因子。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丝鳍(Repomucenus virgis)、多棘腔吻鳕(Co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等东海外海种类与深度呈正相关,而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草凋落叶分解对沉积物有机碳组成及其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草凋落叶是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的重要来源.然而,海草凋落叶分解对SOC组分及其主要转化过程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海草凋落叶分解对SOC活性组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海草凋落叶分解提高了沉积物盐提取有机碳(Salt-Extractable Carbon,SEC)的含量和SEC/SOC比例,也显著提高了与SOC转化相关的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β-葡糖苷酶活性,多酚氧化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的提高,可能会加快沉积物惰性有机碳的分解.在24d培养期内,海草凋落叶分解增加了CO2的释放量,并降低了SOC含量.因此,海草凋落叶分解释放了大量溶解有机碳,提高了SOC的活性,促进了SOC的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