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盐罗非鱼片快速腌制的工艺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腌制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鱼片品质的影响,获得低盐罗非鱼片的快速腌制工艺,比较了静置腌制、注射腌制、真空腌制、超声腌制4种腌制方式对鱼片食盐质量分数、水分质量分数、质量变化率、p H、蛋白质水解指数和质构的影响,并在注射腌制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法考察了食盐水浓度、腌制时间、料液比对注射腌制鱼片食盐质量分数的影响,优化了注射腌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注射腌制鱼片的腌制效果较静置腌制、真空腌制、超声腌制方式好,其食盐渗透速率较快,产品品质良好,产品出品率高。单因素实验表明食盐水浓度、腌制时间、料液比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注射工艺为:食盐水浓度2.26 mol·L~(-1)、腌制时间2.5 h、料液比[鱼片质量(g)∶腌制液体积(m L)]1∶3.4,测得优化后的鱼肉食盐质量分数为2.93%,与模型的目标预测值相对误差为2.39%,表明该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潮入侵东海陆架途径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项目二"黑潮及其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航次调查资料、历史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入侵东海的途径、机理和影响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赤潮高发区,多学科研究结果证实存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近岸的底部分支,该分支是黑潮影响近海生态过程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底部分支存在季节变化:通常情况下,在春季开始出现,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强,可以入侵到近岸50m等深线位置,向北可到达30.5°N附近,然后在秋、冬季其入侵主轴位置逐渐远离岸线向外海偏移,不会入侵到50m等深线以西的近岸区域,该底部分支出现和赤潮发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还存在年际变化。基于地球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地形β-spiral理论,并为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所验证,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黑潮入侵分支会存在,并且该理论预测出凡是黑潮路径与等深线不平行的地方都会发生入侵流的垂向偏转,底层流的方向和地形梯度的角度决定了入侵主要发生在底层还是表层,且该理论在世界大洋具有普适性。此外,研究还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可以把具有高磷酸盐、高盐、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等特征的黑潮次表层水及热带藻种等物质输送到长江口邻近海域,从而对东海陆架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OCAS ICM及其ENSO实时预测试验和改进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是仅次于季节变化的最强年际气候变率信号,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准确、及时、有效地预报ENSO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冠名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气耦合模式(IOCAS ICM),每月定期进行ENSO实时预报试验。IOCAS ICM实时预报结果目前收录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研究所(IRI),以作进一步的集成分析和应用。该模式的大气部分是一个描述对海表温度(SST)年际异常响应的风应力异常经验模式,海洋部分包括了动力海洋模块、SST距平模块(嵌套于动力海洋模块中)和次表层上卷海温(T_e)距平模块三部分。IOCAS ICM的特点之一是开发了次表层海温反算优化这一创新技术,可有效改进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模拟和预报。IOCAS ICM和其他海气耦合模式的最新预报结果(以2017年9月为初条件)表明,2017年年末热带太平洋会处于一个SST冷异常态,最大变冷中心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但并不足以达到拉尼娜(La Ni?a)事件的水平,SST冷异常可能会在2018年春季逐渐减弱,转化为中性状态。此外,本文还对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4D-Var)以及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CNOP)在IOCAS ICM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IOCAS ICM ENSO实时预报试验 资料同化 CNOP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MGMG型甘油糖脂的研究
《中草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中药海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中的单半乳糖基单酰基甘油酯(monogalactosylmonoacylglycerol,MGMG),分析sn-1型和sn-2型位置异构体的化学特征。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得到MGMG,采用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采用HPLC、HPLC-ESI-MS/MS分析位置异构体的互变及其色谱-质谱特征。结果分离到并鉴定5个MGMG,酰基分别为十八碳四烯酰基、十八碳三烯酰基、二十碳四烯酰基、十八碳二烯酰基和十八碳单烯酰基;sn-1型和sn-2型MGMG单体均不稳定,会相互迅速转变直至sn-1型为主(相对峰面积85∶15)的平衡状态。sn-2型在反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较sn-1型小,先被洗脱;两者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丰度有较大差异,以[M+Na-Gal]~+为基峰(100%),sn-2型的[M+Na-RCOOH]~+丰度>50%,sn-1型的[M+Na-RCOOH]~+丰度<20%。结论首次从褐藻门中分离鉴定上述5个MGMG,阐明了sn-1型和sn-2型MGMG之间的互变过程,首次报道这2种位置异构体的色谱-质谱特征,可用于MGMG类化合物酰基取代位置的鉴定。
关键词: 海藻 羊栖菜 单半乳糖基单酰基甘油酯 甘油糖脂 结构鉴定 位置异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海带新品系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初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海带受精时间和孢子囊形成的关系,以B013品系为材料,在2014-2015年度,先后在5月、6月、7月和8月,四次完成受精,培育了B013幼苗,并在大连旅顺海带栽培区开展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6月份培育的藻体,分别有100%和80%的藻体在1月中旬开始在顶端1/3处形成首批宽度6 cm左右,长度50~60 cm左右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在随后的3个月中,逐渐释放了孢子,并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孢子囊形成区域的藻体逐渐褪去,到了9月中、下旬,藻体全部区域形成第二批孢子囊群;7、8月份培育的藻体没有在冬季形成首批孢子囊,藻体持续生长,只在9月中、下旬,在藻体的全部,形成了唯一的一次孢子囊群。所有从首批、次批孢子囊释放出来的游孢子经过附着、后期培育测试,都能够正常的形成健康的幼孢子体。这些结果表明,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不同于双亲中的栽培种群父本,而更加像野生的母本,总是在藻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候,在顶端先少量形成孢子囊群,之后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大批量形成孢子囊群,藻体随后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B013孢子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墨汁多糖分离纯化及组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南海鸢乌贼墨汁中分离纯化多糖,并分析其多糖组分。方法:利用水提醇沉法得粗多糖,通过固相萃取层析法除色素对多糖进行纯化,纯化多糖依次经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cryl HR-300凝胶柱分级纯化,按峰收集得单一组分,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衍生化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糖组分。结果:粗多糖经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cryl HR-300凝胶柱后收集得到3个糖组分,分别为SIP1、SIP2、SIP3;通过PMP衍生化方法分析单糖组成,得:SIP1是由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3种单糖缩合而成;SIP2和SIP3分别是由D-甘露糖、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及L-(-)-岩藻糖5种单糖按照不同比例缩合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环境中的氨基糖及其在有机质循环过程中的指示作用
《地球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糖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具有重要地球化学特征的有机质,其在海水、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含量和组成等信息能够有效反映有机质的来源、降解过程及成岩状态。从氨基糖的来源与组成、海洋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状态的指示作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海洋环境中氨基糖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氨基糖的活性受其大分子形态、环境中溶解氧、营养盐水平和沉积环境的影响。葡萄糖胺/半乳糖胺(Glc N/GalN)和总可水解氨基酸/总可水解氨基糖(THAA/THAS)对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状态的指示具有一致性,较高的Glc N/GalN和THAA/THAS值可反映浮游生物来源的新鲜有机质,其比值的降低表明有机质逐渐向细菌有机质转化。氨基糖的碳、氮归一化含量对二者的指示具有差异性,其比例的升高和降低取决于有机质降解程度和来源影响的相对贡献大小。胞壁酸可用于估算较为新鲜的细菌有机质对总有机质的贡献,但由于其快速循环而导致在溶解有机质中的含量极低,不适合应用在溶解有机质中。今后的工作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微生物对海洋环境中氨基糖的贡献,区分有机质来源和降解对氨基糖的影响以及转化和归宿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E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选择健壮、平均初始体重为(0.119±0.004)g的900只日本沼虾幼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以维生素E乙酯为添加形式,配制6组维生素E实际含量分别为18.31、37.94、66.07、120.25、212.68和388.96 mg/kg的半纯化饲料(分别记为VE1、VE2、VE3、VE4、VE5和VE6组),饲喂8周,随后进行24 h氨氮胁迫试验。结果显示:1)各组日本沼虾成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增加,日本沼虾增重率(WGR)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VE4组最高,且显著高于VE1组(P<0.05);饲料系数(FCR)变化趋势则与WGR相反,VE4组最低,且显著低于VE1组(P<0.05)。2)氨氮胁迫前,各组日本沼虾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VE3组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VE1、VE5和VE6组(P<0.05);各组日本沼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力(T-AOC)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VE1和VE6组日本沼虾硫氧还蛋白(Trx)mRNA表达量较高,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mRNA表达量则较低。VE3组热休克蛋白60(HSP60)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VE1组热休克同源蛋白70(HSC70)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VE1和VE2组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氨氮胁迫后,各组日本沼虾肝胰腺SOD、CAT、GSH-Px活力,MDA含量,Trx、TrxR和HSC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胁迫前相似,HSP60和HSP90 mRNA表达量变化与胁迫前相反。氨氮胁迫可降低日本沼虾肝胰腺GSH-Px活力、T-AOC及Trx、TrxR mRNA表达量,提高MDA含量及VE4、VE5和VE6组SOD活力。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20.25 mg/kg维生素E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饲料中添加66.07、120.25和212.68 mg/kg的维生素E可提高日本沼虾抗氧化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