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缺铁条件下磷素水平对不同磷效率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缺铁地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不同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分析农艺性状与大豆植株磷、铁性状的关系,以及磷、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对不同磷/铁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R5期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茎干重、荚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8期籽粒铁/磷浓度比呈正相关关系;磷低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3期叶片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单株粒重均与R8期籽粒铁浓度有关,但R8期籽粒铁浓度对两种基因型的作用相反,表明R8期籽粒铁浓度是影响低铁条件下不同品种单株粒重差异的重要指标。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发现,磷/铁为1~10时,随着磷/铁比值的增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升高,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下降。综上,缺铁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

关键词: 磷高效 磷低效 农艺性状 磷浓度 铁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其与病原菌侵染垫形成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吉林省水稻纹枯病样中分离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AG-1A具有高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通过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离体侵染试验和温室防治试验测定筛选生防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在显微镜下观察生防菌株预处理后接种病原菌的水稻叶片表面的菌丝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防机理。结果显示,从水稻纹枯病样中共分离获得35株菌株,其中菌株ND11对立枯丝核菌AG-1A的抑制率和抑菌圈直径最大,分别为74.12%和31.50 mm。基于gyrB基因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ND11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该菌株能够减缓立枯丝核菌AG-1A的侵染速度,抑制其侵染垫的形成,对水稻纹枯病的温室防效达70.69%以上。表明短小芽胞杆菌菌株ND11能够通过抑制立枯丝核菌侵染垫的形成来防治水稻纹枯病,且防效较好,具有开发为生防菌剂的潜力。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雨对吉林省黑土区雨养春玉米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林省黑土区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较大.因此,掌握吉林省黑土区降雨与农田氮磷淋溶的关系,对区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吉林省4个面源污染监测点,于2016—2019年春玉米季对降雨情况、淋溶量、淋溶液氮磷浓度及淋溶强度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系统分析了吉林省黑土区自然降雨与农田氮磷淋溶的关系.结果表明:1)吉林省黑土区降雨年际间和监测点间差异较大,年际间波动在424~554 mm,春玉米全生育期平均降雨量为475 mm;不同监测点降雨量大小依次为通化(593~785 mm)>公主岭(512~699 mm)>梨树(305~434 mm)>农安(197~342 mm).2)淋溶量和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每增加10 mm·(24h)?1,淋溶量增加1.81 mm.全生育期(4—10月)降雨量与淋溶次数、淋溶概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00 mm,淋溶次数约增加3次,淋溶概率上升6%.当全生育期降雨量超过74 mm时,淋溶概率增加,可能引起淋溶;而当全生育期降雨量达到217 mm时,淋溶次数增加,可以发生淋溶.产生淋溶的降雨等级一般以中雨(10~24.9 mm)和大雨(25~49.9 mm)为主.3)淋溶量和淋溶液总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磷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4)总氮淋溶强度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降雨强度每增加10 mm·(24h)?1,总氮淋溶强度增加0.73 kg·hm-2,而总磷淋溶强度与降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由此可见,吉林省黑土区农田在春玉米雨养条件下以氮素淋溶为主,且与降雨密切相关,应因地制宜采取农艺措施在源头上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 黑土区 降雨 氮磷淋溶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亚洲玉米螟 东方黏虫 玉米大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9~2020年我国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回顾与展望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79~2020年全国31个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17 127(个)次,去除同一品种不同省份重复审定,统计得到14 121个审定品种。郑单958、中单9409等7个品种审定10次以上;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等6个单位审定品种超过100个;昌7-2、吉853等5个自交系育成超过50个审定品种;郑单958、中单2号等34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66.67×104hm2;郑单958、会单4号等6个品种推广年限超过20年。分析表明,我国玉米品种审定数量与种业政策密切相关,企业逐渐成为玉米商业化育种的主体,玉米育种的"卡脖子"问题在于优异种质资源相对匮乏。

关键词: 玉米 审定品种 自交系 推广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单'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因吉林省品种层出不穷,却鲜有能够实现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以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吉单441’、‘吉单631’和‘吉单558’为试验材料,研究‘吉单’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在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吉单558’和‘吉单631’在种植密度为7.5伊104株/hm2时干物质累积量达到最大值,开花期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种植密度(伊104株/hm2) 9.0跃7.5跃6.0跃4.5跃3.0。根据实际种植情况、品种特性及方程模拟情况,在吉林省东部适宜种植密度为6.7伊104株/hm2左右,中部适宜种植密度为6.5伊104株/hm2左右且可根据当地条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吉林省西部适宜种植密度为6.0伊104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未见‘吉单’品种倒伏显著相关,6展叶期和乳熟期,干物质累积量与叶面积指数显著相关;开花期(R1)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与叶面积指数均极显著相关,‘吉单558’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显著相关,‘吉单631’干物质累积量与叶绿素值显著相关;成熟期仅‘吉单558’表现为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显著相关。应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发挥品种光合特性,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吉单’品种为吉林省自主研发玉米品种,本研究可为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为吉林省玉米持续丰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吉单 种植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蔗糖转运蛋白基因ZmSUT3J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蔗糖转运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跨膜蛋白,负责蔗糖经韧皮部从源到库的运输以及库组织的蔗糖供给。为了解析单子叶特异的玉米蔗糖转运蛋白基因ZmSUT3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从玉米自交系‘吉853’的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蔗糖转运蛋白ZmSUT3基因,命名为ZmSUT3J。测序结果表明: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2052720bp,编码50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即ZmSUT3,分子量为53.5120kD。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ZmSUT3蛋白属于疏水的MFS蛋白超家族,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主要定位在质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具有12个弯曲交叉的螺旋结构,属于跨膜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ZmSUT3蛋白属于SUT3亚族,与高粱的Sb20SUT3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区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含有多个组织特异性调控元件,还有激素调节及胁迫诱导相关顺式作用元件,推测ZmSUT3在库组织中发挥作用,参与激素相关胁迫应答反应。为验证ZmSUT3J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为研究ZmSUT3在玉米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蔗糖转运蛋白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真菌对植物促生、抗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生真菌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境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并对内生真菌作为生防制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 内生真菌;促生;抗逆;植物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整播期提高春玉米对养分和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温度、光照和降水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探讨关键气象因子与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春玉米对气候资源及氮素的利用效率。【方法】以先玉335(XY335)和郑单958 (ZD95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早(4月24日)、中(5月4日)、晚(5月14日) 3个播期处理,测定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及籽粒的运转率,在成熟期测产。利用Hybrid-Maize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对不同播期处理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匹配进行综合模拟与评价。【结果】XY335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233、21249、20311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84.2、192.5、171.1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5.1%、45.7%、35.8%;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19.4%、29.6%、23.9%;ZD958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031、20637、20405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73.7、163.4、154.9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9.2%、36.4%、25.6%;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5.4%、13.7%。XY335在中播处理下产量最高,较早播处理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9.9%和17.4%;ZD958在两个试验年份均为晚播处理产量最低,两年平均较早播、中播处理分别减少8.6%、5.4%;品种间比较,XY335产量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全生育期太阳总辐射量、营养生长期天数关系较为密切。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VT—R6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结论】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开花后的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提升氮素转运量可有效促进增产。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XY335适宜在5月4日左右播种,ZD958适宜早播。

关键词: 春玉米 播期 品种 Hybrid-Maize模型 氮素转运 花前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与提升路径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主力军。玉米是保障吉林省粮食安全的核心,而提升单产水平是玉米增产的必然途径。在梳理建国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并对吉林省玉米单产与国内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制约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升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玉米单产,提出应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工作、强化种质扩增改良、开展区域性玉米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加快重大自主新品种智能化精准选育、创新黑土地绿色丰产生产技术等发展建议,为加快提升玉米产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吉林省 玉米 单产 发展历程 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