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耕作方式对根土关系的影响及CT技术在其研究上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土壤耕作调控土壤结构创造良好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是良好土壤结构形成和根系健康生长的"桥梁",将土壤结构与作物根系之间关系结合起来,起着非常重要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及土壤结构与作物根系之间的互作关系,分析了CT技术在土壤结构和根系结构上的应用,展望了东北农田黑土区土壤结构和作物根系互作关系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一是要明确保护性耕作原状土体和团聚体结构特征,解析新型耕作技术对土壤结构的调控作用机制,阐明土壤结构决定土壤功能的内在机理;二是要明确保护性耕作玉米根系的结构特征,解析玉米根系生理代谢及衰老机制,揭示玉米根系生长对土壤结构应答的响应机制。其研究将为保育东北黑土,塑造理想根型,提升作物产量和助推全程机械化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土壤结构 根系结构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噻草胺与扑草净配比筛选及其复配制剂应用效果评价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氟噻草胺和扑草净2者复配的合理性及2者复配后对杂草的防效和对作物的安全性。[方法]依据除草剂室内活性测定标准,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进行测试。[结果]氟噻草胺与扑草净之间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当2者混配比例为1∶(0.5~2.7)时联合作用为增效,显著增效范围为1∶(0.8~1.4),最佳比例为1∶1.2。此比例下的氟噻草胺、扑草净复配制剂对玉米田一年生杂草有较好的防效,施药后40 d对杂草综合防效达到90%以上,与对照药剂40%乙草胺·莠去津SC比较,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剂施用量减少36.7%,对玉米、大豆、花生、马铃薯4种作物的安全性较高。[结论]氟噻草胺与扑草净2者联合具有增效和扩大杀草谱的作用,可用于玉米、大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田。

关键词: 氟噻草胺 扑草净 增效作用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P4-EPSP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其快速DAS-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Glycine max),其中主要为cp4 epsps转基因大豆,需建立一种针对cp4 epsps转基因大豆的高效的快速ELISA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合成多肽法将CP4-EPSPS蛋白分段表达,初步定位了5株CP4-EPSPS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采用方阵法对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单抗进行配对,以P/N最大值确定工作抗体及其浓度,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佳检测条件,建立cp4 epsps转基因大豆快速双抗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并通过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阳性判定值试验,对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和商品化试剂盒同时对130份样品进行检测,比较其符合率.通过方阵法确定单抗2D3为捕获抗体,单抗1D10为检测抗体时检测信号最强,2D3工作浓度为20μg/mL,1D10工作浓度为10μg/mL.捕获抗体最佳包被条件为37℃封闭2 h,4℃过夜,样品与检测抗体先后加入酶标板37℃共同孵育10 min.该方法灵敏度为叶片或籽粒稀释160倍(g/mL),待检叶片最佳稀释范围是10~80(g/mL)、籽粒最佳稀释范围是10~40(g/mL).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小于25%,阳性判定值为1.41.对70份大豆叶片、40份大豆籽粒和20份豆浆进行检测,结果与CP4-EPSPS蛋白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符合率为100%,且与其他蛋白不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快速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该检测方法仅需30 min完成检测,适用于大豆植株、大豆籽粒及豆浆的快速鉴定.

关键词: CP4-EPSPS 双抗夹心ELISA(DAS-ELISA) 大豆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间的干旱阈值研究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2019年在人工遮雨棚内进行不同梯度的干旱胁迫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阈值。结果表明,以减产5%为临界点,拔节至抽雄期间,覆盖免耕条件下的干旱阈值为0.609,明显高于裸地旋耕条件下的0.551;在抽雄至乳熟期间分别是0.524和0.512,相差不大。干旱阈值出现的时间,拔节至抽雄期间,覆盖比裸地晚6.1 d;在抽雄至乳熟期间,二者差距缩小为3.7 d。结果说明,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玉米的抗旱性,延长必须补水的间隔,拔节期至抽雄期间效果更显著,从而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玉米全生育期的补水次数。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覆盖 干旱阈值 不同生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典型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开展植被群落调查,以期探明盐碱化草地不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羊草群落0~20cm土层的土壤pH值和电导率均显著低于碱茅群落和虎尾草群落(P<0.05),但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虎尾草群落植株密度和盖度分别为1739.40株/m2和79.20%,均高于碱茅群落和羊草群落,但各群落间差异不显著;虎尾草群落和碱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99.30g/m2和167.34g/m2,均显著高于羊草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羊草群落和虎尾草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4和2.99,均显著高于碱茅群落(P<0.05);羊草群落Marg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48,显著高于虎尾草群落及碱茅群落(P<0.05),但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羊草群落和虎尾草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碱茅群落(P<0.05),但前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盐碱化的加重,植被群落种类组成趋向简单,多样性指数趋小,但地上生物量趋高。

关键词: 草地 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 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提高黑土土壤地力,对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进行筛选研究。以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不同耕作方式试验为基础,设置3个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处理:秸秆粉碎深翻还田(CK),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利用Biolog生态板法,测定黑土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耕作方式的AWCD值均显著增大。培养期内,AWCD的变化顺序为:KZF>SF>CK。培养144 h,KZF和SF处理的AWCD值显著高于对照CK。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是研究区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和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玉米连作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 碳源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是实现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明确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还田下土壤有机碳(SOC, Soil Organic Carbon)的变化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固持特征,对于揭示秸秆还田后黑土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与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黑土区中部6 a定位试验,选择常规种植(CK)、秸秆覆盖还田(SM, Stovers Mulching)和秸秆深翻还田(SI, Stovers Incorporation)3个处理,对0~10、>10~20、>20~30及>30~40 cm土层SOC含量、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中有机碳(OC, Organic Carbon)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测定,并对各处理年均碳投入量、SOC储量与土壤固碳速率等进行了估算。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22.4%,但对10~40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影响;SI处理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SOC含量,增幅为18.1%~41.5%,以>20~30cm的增幅最突出。与SM处理相比,SI处理0~10 cm土层SOC储量显著低于前者,而>20~30 cm土层SOC储量反之。6 a间,SM处理耕层(0~20 cm)与亚耕层(>20~40 cm)土壤固碳速率分别为1.34和0.77 Mg/(hm2·a),SI处理为0.85和1.74 Mg/(hm2·a)。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中OC含量。与CK相比,SM显著增加了耕层大团聚体(>0.25 mm)比例与平均质量直径(MWD, Mean Weight Diameter),SI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团聚体MWD,且对10~40 cm土层团聚结构的改善作用优于SM;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2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SI处理不仅增加了0~1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OC含量,也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OC含量。在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对SOC的提升主要集中于表层,秸秆深翻还田促进了0~40cm土层SOC积累与土壤团聚结构的改善。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秸秆还田 黑土 固碳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因子FGF10转基因本氏烟草植株的获得及其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FGF10)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医疗价值,但其目前有限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而植物生物反应器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构建了由组成型强启动子CaMV 35S驱动且人工修饰的FGF10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本氏烟草基因组中,利用筛选标记基因Bar进行草铵膦抗性筛选,获得413个抗性株。经PCR检测鉴定,其中398株为转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6.4%。通过RT-PCR和ELISA检测分析,最终筛选得到5株高表达转基因后代,其目的蛋白表达量占可溶性总蛋白的0.1%以上,表达量最高的达到0.24%,意味着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平台生产FGF10蛋白的可行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该高通量遗传转化平台可以获得具有市场应用潜力的烟草转基因种质资源,并为后续FGF10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FGF10 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 转基因植株 生长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片球菌AS185调节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AS185对代谢综合征小鼠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小鼠代谢综合征造模(6周),灌胃乳酸片球菌AS185,每天1次,连续8周,通过测量体质量、血糖浓度、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评价乳酸片球菌AS185菌株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和机制。结果:灌胃乳酸片球菌AS185可降低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胰岛素、空腹血糖、游离脂肪酸、C-反应蛋白和脂多糖水平。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乳酸片球菌AS185抑制了高脂高糖诱导的核因子κB蛋白的活化、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蛋白的表达,抑制炎症通路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乳酸片球菌AS185通过激活肝组织中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yl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表达,提高磷酸化AMPK和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蛋白表达,并抑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蛋白的表达,调节脂类代谢通路。结论:乳酸片球菌AS185通过激活TLR4-MyD88-NF-κB通路,降低小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的水平,并通过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改善代谢综合征小鼠的血脂紊乱,调节高脂高糖饮食导致的代谢综合征。

关键词: 乳酸菌 乳酸片球菌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核因子κB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性状与对玉米螟毒力相关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鉴定随机分离自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的10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进行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均呈现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与毒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与其毒力呈正相关,孢子萌发率与其毒力无相关性。因此,可以将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作为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筛选的初步评价指标。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产孢量 孢子萌发率 菌落生长速度 毒力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