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大豆抗猝死综合症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猝死综合症(Sudden Death Syndrome,SD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在美国、加拿大、南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均有发生.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猝死综合症最有效的方法.大豆抗SDS的基因定位研究是开展大豆抗SDS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抗性基因定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猝死综合症 基因定位 抗性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双斑长跗萤叶甲为主的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甲维盐WG、30%噻虫嗪SC、30%噻虫嗪SC减量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30%噻虫嗪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EW、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减量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甲维盐WG或30%噻虫嗪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5%高效氯氟氰菊酯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关键词: 玉米 双斑长跗萤叶甲 一体化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磷黑土中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长期不施磷与施磷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解吸特征,为黑土区磷素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供试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始于1990年.2018年选择其中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有机肥(NPK+M)?4个处理小区,采集0—20、20—40和40—60?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恒温平衡法测定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并由此计算得到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亲和力常数(KQ)、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最大解吸量(Dm)和解吸率(Dr).[结果]随着平衡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与解吸量均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趋于平衡的过程.与不施磷处理(CK和NK)土壤相比,施磷处理(NPK、NPK+M)减少了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的解吸量.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在0—60?cm剖面上的Qm和MBC值分别降低了4.94%~63.46%和15.90%~75.18%,Dr值增加了8.52%~474.0%,以NPK+M处理变化量最大.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在0—60?cm土壤剖面上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4.40%~145.5% 和12.77%~50.07%,游离态铁铝氧化物(Fed+Ald)含量降低了5.14%~11.35%.冗余分析表明,不施磷处理土壤的有机质、Fed+Ald和全磷,以及施磷处理中的Fed+Ald、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p+Alp)、pH和有机质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解释了不施磷和施磷处理全部变异的77.59%和90.62%.土壤有效磷(Olsen-P)与磷吸附饱和度(DPS)相关关系表明,所研究的黑土DPS环境界限值为8%左右,NPK+M处理中3个土层的DPSM-P值(由Mehlich-3浸提的磷、铁和铝计算)为7.77%~25.96%,DPSO-P值(由Olsen-P和Qm计算)为17.24%~24.75%,均高于此环境界限值,具有磷素流失的风险.[结论]长期施磷降低了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解吸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主要受有机质、游离态铁铝氧化物的影响.而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处理,土壤中游离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有机质及pH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黑土 长期施肥 磷吸附—解吸 磷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2种典型耕地土壤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吸附特性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参照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方法研究白浆土和黑土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阳离子强度和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4 h,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粒子扩散方程,说明吸附过程中存在化学吸附并属于非均相扩散过程;吸附热力学特征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吸附容量Kf均满足白浆土>黑土,说明白浆土对DBP的吸附能力强于黑土,通过吸附自由能(ΔG)表明,2种土壤对DBP的吸附过程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自发反应;其吸附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属于吸热反应;背景电解质溶液中Ca2+浓度的上升会增加DB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pH 2~10与DB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呈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DBP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温度、阳离子强度和pH在吸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白浆土 黑土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吸附特性 Ca2+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轮作和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养分循环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不同玉米-大豆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0~20 cm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Rhizobiaceae作为根瘤菌的代表科,在轮作处理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且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功能基因预测分析表明,轮作处理的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和固氮酶nifB基因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而固氮酶nifH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连作处理,表明轮作改变了土壤中与氮周转相关微生物的丰度.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中,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速效钾、总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Streptomycetaceae和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在秸秆旋耕还田中显著高于秸秆深翻还田和覆盖还田,且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玉米-大豆2 ∶ 1轮作下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对耕层土壤培肥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秸秆还田 耕种方式 土壤养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钼肥对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Meta分析

大豆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整体分析施用钼肥对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系统量化分析种植地区、气候特征、土壤特性、品种和施肥播种措施等影响因子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构建合理钼肥施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收集并整理1971—2021年发表的钼肥施用种植大豆相关文献,以Meta分析方法定量统计,整体分析施用钼肥对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因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系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下施用钼肥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收集到98篇文献,6 612组数据。与不施钼肥相比,施用钼肥可显著增加大豆地上部干重(17.9%)、叶面积指数(15.52%)、茎粗(13.77%)、叶绿素含量(12.06%)、分枝数(8.95%)、主茎节数(1.35%)、根瘤数(26.05%)、根干重(23.37%)、根系活力(19.54%)、侧根数(9.22%)、单株荚数(16.72%)、单株粒数(13.21%)、百粒重(3.83%)、产量(16.99%)和蛋白质含量(7.25%)。华中、华北和西北地区施用钼肥对增加产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效果最好,分别增加23.62%、10.37%和3.665%。钼肥拌种施用更有益于大豆产量的增加;拌种和叶面喷施同时进行有助于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施用钼肥配合穴播播种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效果更好。大豆早熟品种配合砂质土,降水量800~1 500 mm、年平均温度>15℃、年日照时数1 100~2 200 h条件下更适合大豆增产。大豆晚熟品种配合黏质土土壤施用钼肥后高温、多雨和少日照条件下更有利于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低雨、低温、多日照更有助于大豆脂肪的积累。在我国大豆种植区施用钼肥,尤其是在温度高、日照时数较少和降水量为600~1 500 mm的地区,对于改善大豆的生长性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豆 钼肥 性状 Meta分析 影响因子 自然条件 管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1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要介绍2021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竞赛产量情况和优胜者各州分布情况、优胜品种分析情况,总结优胜者种植经验及高产原因,为发展我国玉米产业及高产玉米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竞赛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施氮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豆不同类型品种叶面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4种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探究不同施氮量及品种类型各器官对标记氮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4.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大豆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及15N积累量总体均达到最高,不同类型品种间,亚有限尖叶型茎及叶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亚有限圆叶型叶柄、荚皮、籽粒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无限圆叶型根、茎、叶、籽粒及全株氮素积累量最高,无限尖叶型叶柄和荚皮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亚有限圆叶型根、茎和叶柄的15N积累量最高,无限圆叶型叶15N积累量最高,无限尖叶型籽粒15N积累量最高;15N分配率与积累量在根、叶、叶柄和荚皮器官均在同一处理达到最高,而在茎和籽粒中分配率与积累量的最高值不在同一处理。说明茎和籽粒中氮素分配率在不同处理间不同,更易受到叶面施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叶面氮素利用机制研究及不同类型品种叶面氮肥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叶面施氮 品种类型 积累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处理对春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半干旱区玉米在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以华农88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全生育期设定4个灌溉定额:500(CK)、900(Q1)、1700(Q2)和2500 m3/hm2(Q3),开展了灌溉定额对玉米氮素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和产量的研究.[结果]①玉米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各阶段的百粒质量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Q2与Q3处理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Q1处理与CK.②灌溉定额的增加使玉米根系伤流强度增加,Q2与Q3处理的伤流强度要显著高于Q1处理与CK.③含氮量呈籽粒>叶片>茎秆的变化趋势,Q2与Q3处理的籽粒、茎秆、叶片和植株总的含氮量要显著高于Q1处理与CK.④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增加,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下降,Q2与Q3处理的GS活性在灌浆期显著高于Q1处理与CK,GDH活性显著低于Q1处理与CK.⑤玉米的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Q2与Q3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Q1处理与CK.上述指标在Q2与Q3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灌溉定额为1700 m3/hm2时,玉米籽粒的灌浆特性、根系伤流强度、植株氮素积累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和产量均表现较佳,该灌溉定额可作为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全生育期灌溉的参考定额.

关键词: 玉米 灌溉定额 灌浆特性 伤流液 氮积累 氮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5及Pita的水稻新品系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具有严重威胁的真菌病害,选育并推广聚合多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以携带不同抗稻瘟病基因的‘吉粳105’(Pita)和‘T639’(Pi5)为亲本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为试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到3个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5的后代。并以其中一个株系‘吉2011TK50’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接种鉴定、显微观察及定量PCR等技术研究‘吉2011TK50’的抗病表型及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能够增强该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显微观察和抗稻瘟病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基因聚合株系在接种稻瘟病菌后24 h PR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被稻瘟病菌侵染的细胞开始出现过敏性死亡等抗病反应,抑制了稻瘟病菌的进一步侵染。研究结果证实聚合Pita和Pi5可提高水稻品种对抗稻瘟病的抗性,这可为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稻瘟病基因 Pi5 Pit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