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蓝莓耐高pH培养基种质资源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促进蓝莓耐高pH种质创新,在pH5.8条件下,以增殖系数为鉴定指标对矮丛、半高从、北高丛3种类型共19份蓝莓品种耐高pH培养基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莓耐高pH培养基能力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类别中存在差异。最终筛选出4份耐高pH培养基品种,矮丛蓝莓2份,分别是美登和野生蓝莓;北高丛蓝莓是蓝乐,半高丛蓝莓是北陆地。对培养后的增殖系数(Y)和株高(X)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鉴定蓝莓耐高pH培养基能力的回归方程:Y=0.29 X+3.64(r=0.67,F=13.71**),此方程可以用于耐高pH培养基的蓝莓筛选。


零磁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零磁空间诱变是一种地面模拟空间零磁场的诱变育种方法。为研究零磁空间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以4种紫花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经零磁空间处理180 d后,测定种子活力,并以当代试材为对象,研究其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零磁空间诱变对苜蓿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幼苗苗长和根长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对供试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也不同,诱变处理抑制了驯鹿和龙牧806苜宿株高,而促进了肇东和敖汉苜蓿株高,提高了所有供试品种的分枝数以及生物产量,降低了茎叶比,而对干鲜比影响不明显。经诱变处理后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品种不同变化不同,丙二醛浓度变化不明显。表明诱变变异因品种自身特性不同而异,通过诱变处理可以改良当代苜蓿农艺性状。本研究结果为后代选育有益变异株系提供了技术参考。


高效解离难溶磷素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磷是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易被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吸附、固定,使得施入土壤中的磷肥80%被转化成难溶磷素,不能被植株所吸收利用。植物根系除支撑植物生长外,也是水分、矿质元素吸收的重要器官。在土壤有效磷匮乏条件下,植物根系通过大量分泌有机酸类物质来改善根系土壤磷素微环境,促进对难溶磷素的解离,维持了植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为避免磷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难溶磷素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组成、对根系农艺及根系构型、根系分泌物活化难溶磷素、根系分泌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根解析植物高效解离利用难溶磷素提供借鉴和参考。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不同环境下表型差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5年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南阳、贵州毕节和海南乐东,对686份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表型鉴定,旨在明确不同环境下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变异及生态适应性,遴选特异资源,提高繁种及种质创新的效率。结果表明,乐东是南美洲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良好的繁育基地,而毕节是国内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较好的繁育基地。参试群体内不同的种质资源间表型差异明显,4个试点平均各性状变异系数介于8.11%~70.83%之间,其中株高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70.83%。百粒重的遗传力最大,为0.73;遗传力最小的性状是播种至开花时间,仅为0.01。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遴选出具有矮秆、大粒、早熟等特性的种质218份,其中,9份同时具有3种特异性状,53份同时具有2种特异性状。
关键词: 普通菜豆 种质资源 生态适应性 表型鉴定 遗传力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及利用对新品种选育及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明确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其育种潜势,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一区361份大豆种质资源群体为材料,2012-2014年在北安地区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针对主要生态性状进行了3年精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在北安地区全生育期为127. 3 d(96. 8~143. 0 d),当地最适宜熟期组为MG00组,全生育期平均为117. 4 d。地上部生物量随熟期组变晚而增大,产量则为当地最适宜熟期组(MG00)最高。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遗传率超过75%,遗传进度相对较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遗传率超过60%,遗传进度相对较低。同时探讨了北安地区大豆育种目标及第一亚区种质群体遗传构成,并选出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为该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