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管理制度对苹果园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中国林副特产 》 2018
摘要:以栽培龙丰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在覆盖、生草、免耕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的土壤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提高了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磷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钾含量;果实产量。免耕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全氮、全钾含量,极显著的提高了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含量。


一株血清31型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测2015年12月黑龙江省萝北市某猪场2只发病猪的病原,本研究将发病猪迫杀后无菌采集的脑组织于血平板培养基上划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带有草绿色狭窄溶血环的光滑型圆形小菌落,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阳性双球及短链球菌。经猪链球菌(S.suis)种PCR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分型鉴定该菌为S.suis血清31型,其毒力基因型为gdh+、mrp-、ef-、sly-、89KPaI-,将其命名为15LB12株。经MLST分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图谱为1、35、2、7、1、52、28,经与ST型数据库比对,显示其为ST421。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S.suis可导致小鼠发病及死亡,死亡率为12.5%,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引起化脓性脑炎。本研究为了解S.suis的遗传多样性、微进化和毒力提供了新的数据。


脱落酸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脱落酸(ABA)是作物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植物激素。探究AB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阐明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结构的防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久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低温胁迫0、2、4、6、8d下不同浓度脱落酸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显著抑制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导致SPAD值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PSⅡ光化学最大效率(F_v/F_m)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水平下降,初始荧光(F_o)显著升高。外源喷施适当浓度的ABA能够显著缓解由低温胁迫导致的玉米叶片P_n、T_r和G_s下降幅度,提高F_v/F_m和F_v/F_o,降低F_o水平。由此可见,外源施加适当浓度的ABA能提高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PSⅡ反应中心活性,促进物质积累,提高玉米幼苗的耐冷性。同时,外源施加ABA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即"低促高抑"。本研究所设计浓度范围中15mg/L ABA浓度对光合抑制缓解效果最显著。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表现及相关性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促进高产优质大豆的亲本选配及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对75份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的平均表现及遗传变异不同;试验品种的诸多农艺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黑龙江省选育大豆新品种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农艺性状特点及遗传潜力大小。


东北黑蜂的抗寒机制研究
《中国蜂业 》 2018
摘要:东北黑蜂作为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其抗寒性能突出,但关于东北黑蜂抗寒性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东北黑蜂抗寒能力的强弱以及抗寒机制等均不清楚。而蜜蜂体内的自由水含量和游离脂肪含量影响反映其抗寒性能,因此本研究对东北黑蜂和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的自由水和游离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抗寒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为东北黑蜂的抗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东北黑蜂的自由水含量与东北地区意大利蜂的自由水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东北黑蜂的游离脂肪含量与东北地区意大利蜂的游离脂肪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寒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东北黑蜂HSP60和Hsc70-4基因的表达量与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差异不显著。说明长期生存在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也形成了一定的抗寒能力,推测东北黑蜂的抗寒性是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蜜蜂的抗寒能力可能受环境影响。


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发展绿色优质稻米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掌握绿色优质稻米的生产与加工技术是发展绿色优质稻米的保障。介绍了绿色稻米的生产要求,并从旱育秧苗、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稻谷贮藏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总结了绿色稻米配套生产技术。


马铃薯抗褐变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抗褐变马铃薯基因,创造抗褐变新种质,培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旨在通过育种技术手段解决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现象。选用目前育种资源材料275份,通过测定褐化指数、褐化强度、煮后变褐3个指标来筛选抗褐变材料。结果表明:(1)对褐化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第I类为高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0.00~16.67,13份材料;第II类为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25.00~37.50,14份材料;第III类为耐褐变材料,褐化指数41.67~54.17,20份材料;第IV类为易褐变材料,褐化指数62.50~83.33,50份材料;第V类为严重褐变材料,褐化指数为87.50~100.00,178份材料。(2)将30℃褐化20 min时心部褐化强度小于0.25,4℃放置24 h后,变化值不超过0.15的材料筛选出来,作为抗褐变材料。通过褐化强度试验共筛选出材料25份。(3)马铃薯煮后变褐高值为9,低值为5,大部分品种均可用于鲜食消费。通过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高抗褐变材料4份,云薯501、CIP395109.29、CIP393615.6、云薯401;抗褐变材料4份,讷河高淀粉、CIP397100.9、克200950-3、s.goniocalyx。这些材料可作为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