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南205木薯及其同源四倍体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华南205二倍体木薯及其同源四倍体叶片中光系统Ⅱ(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采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对PSⅡ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C205染色体加倍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o、ΦPSⅡ、q P和ETR均显著升高,NPQ降低,Fv/Fm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及ΦPSⅡ、q P、ETR的上升表明SC205四倍体叶片PSII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强、光化学转化效率高,从而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硬脂酸钕对环氧化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稀土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皂化方法制备了硬脂酸钕,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硬脂酸钕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常规方法与环氧化天然橡胶(ENR)混炼、硫化制得硫化胶,研究了硬脂酸钕用量对ENR的硫化特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压缩生热仪分析了硬脂酸钕用量对ENR硫化胶的温升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硬脂酸钕结构中羧酸根离子与稀土钕离子间的作用是离子键性质的;随着硬脂酸钕用量的增加,ENR胶料的焦烧时间TS1与工艺正硫化时间T90逐渐缩短,硫化速率指数(CRI)也有所增加,说明硬脂酸钕具有促进ENR硫化的作用;1phr硬脂酸钕使ENR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ENR的压缩疲劳温升△T2最低,达到10.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橡胶林植物多样性特征
《生物多样性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人为干扰后人工林群落的多样性恢复机制,作者依据自然林的核心理论建立了一个1 ha的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固定样地,通过研究近自然管理后样地内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来探讨近自然管理后橡胶林生物多样性的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管理后橡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1 ha样地内共有植物69科155属183种。在面积为4,000 m2、3,000 m2和2,000 m2时分别包含了样地内大约90%的种、属和科;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拟合种–面积曲线效果较好(R2=0.997),证明了1 ha取样尺度可以满足橡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需要。多度–面积曲线和丰富度–面积曲线与随机分布模型有明显的差异,表明橡胶林群落内个体数及物种分布呈非随机性。(4)对数级数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拟合橡胶林群落的种–多度分布都不理想,相比而言后者拟合效果稍好。
关键词: 近自然管理 物种多样性 种–面积曲线 种–多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VAc-BA-AA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膜性能
《化工新型材料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通过正交试验对乳液制备条件进行优化,且在最佳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共聚物胶膜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能。用FT-IR、DSC、DMA对胶膜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正交分析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mVAc∶mBA=3∶1,功能单体丙烯酸(AA)用量0.75%,保护胶体聚乙烯醇(PVA)用量2%,SDS∶OP-10=1∶3,乳化剂用量3%。干燥温度约为110℃时,胶膜的综合性能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省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工作中,采用实地调查和样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琼海市药用植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药用维管植物共计151科536属826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7属2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35科518属800种。其中以含1~5种药用植物的科占较大比例,达到76.16%;属以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区系分析表明,琼海市野生植物的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本区植被人为干扰较大,特有种及珍稀濒危植物比例较低,应加强保护力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度桑葚果实和叶片的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性研究(英文)
《果树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桑葚果实和叶片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不同成熟度的红桑葚(Morus rubra)果实和叶子为材料,研究其提取物的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成熟叶片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嫩叶、黑色果和红色果。通过DPPH、FRAP和SRSA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黑色果、红色果、嫩叶和成熟叶。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成熟叶、嫩叶、黑色果和红色果。表明在DPPH、FRAP和SRSA分析体系里,提取物中花青素的含量起着主要的抗氧化作用,而在ABTS体系里,抗氧化活性主要与多酚和黄酮含量和种类有关。【结论】桑葚的果实和叶片是很好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尤其是果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行种植[C:(1.0+0.6)m×0.8 m,D:(1.0+0.8)m×0.6 m],于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测定木薯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及产量性状,并对各生育期指标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块根的成熟,不同处理对木薯茎叶和块根生物量、产量性状等影响较明显。其中,采用宽窄行[(1.0+0.8)m×0.6m]种植的木薯叶绿素、生物量、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3~3.03 mg/gFW、624.3~6222.0 g/株、49.35 t/ha、30.27%和15.90 t/ha。此外,鲜薯产量与木薯各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根鲜重及幼苗期、块根膨大期、块根成熟期的茎叶鲜重、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总生物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宽窄行种植[(1.0+0.8)m×0.6m]是海南木薯栽培最佳的株行距配置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香蕉品种的果实淀粉形状与含量及风味物质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巴西蕉、宝岛蕉、红香蕉3个品种(AAA基因型)的淀粉颗粒形状及大小进行观察,并测定果实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风味物质的含量,以揭示不同品种间香蕉果实品质差异的内在机理。结果显示:(1)巴西蕉、宝岛蕉、红香蕉淀粉颗粒的形状分别为不规则三角形、圆形、棒形,大小分别为8.20~35.70μm、6.90~29.80μm、5.47~23.80μm。(2)巴西蕉、宝岛蕉、红香蕉总淀粉含量分别为(66.93±2.48)%、(90.38±2.46)%、(48.91±2.49)%;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0.48±1.09)%、(21.48±1.08)%、(14.67±1.10)%;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46.45±1.85)%、(68.90±1.25)%、(34.24±1.45)%;且3个品种总淀粉、支链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3)巴西蕉、宝岛蕉、红香蕉Vc含量分别为(15.54±1.10)、(17.63±1.14)、(16.76±1.03)mg/100g F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5.50±0.22)%、(15.67±0.30)%和(16.17±0.30)%;糖/酸比分别为2.75∶1、2.74∶1、3.15∶1;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3个品种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巴西蕉和宝岛蕉糖/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同一基因型(AAA)不同品种香蕉果实的淀粉形状、大小、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解释不同品种间香蕉果实品质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鳞象甲在甘蔗大豆间作田种群分布及取食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豆田种群数量均高于甘蔗田;间作田甘蔗上种群数量高于单作田,间作田大豆上种群数量则少于单作田;在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下均为聚集分布,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升高。室内取食性选择试验表明:绿鳞象甲雌、雄成虫均喜食大豆叶片,差异极显著;取食相同寄主时,雌虫取食量高于雄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