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业科研单位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14
摘要:该文阐述了福建省农科院近年在对外合作方面的做法经验,并分析了对外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探讨了农业科研院所在对外科技合作的再上新台阶所应对的策略,以期对今后或全国其他农业科研院所有所借鉴。


二轴生物反应器模拟微重力效应研究以及流体中微载体运动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解释旋转生物反应器的微重力效应,研究微重力流体中微载体的运动规律。以有效重力加速度远小于地表重力加速度,微载体在水溶液中的"近似静止"这2种方法,验证旋转生物反应器的模拟微重力效应。结合自行研制的旋转生物反应器灌流系统环境,运用等效截面分析法对微载体运动位移和速度进行分析,得出在流体环境下运动规律,并通过计算离心力,得到细胞瓶内氧合膜的理想实验半径。研究表明微载体由中心按一定规律向外径向运动,直至触碰到壁面。为了取得较好试验结果,氧合膜半径为小尺寸参数,范围在0.373 3~0.804 2cm。


寄生蜂在不同农业景观生境中的多样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福建武夷山的农业景观为背景,于2007年8月-10月在稻田、田埂和毗邻杂草地对寄生蜂进行系统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稻田中有86种寄生蜂,隶属16科;田埂中有113种寄生蜂,隶属18科;毗邻杂草地中有152种寄生蜂,隶属17科.分别采用Rarefaction曲线和多样性三维度量对稻田、田埂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和稻田周围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物种丰度、多样性、优势集中度指数均比稻田高,而均匀性指数比稻田低.


龙眼体胚CDC48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龙眼(Dimocarpus longan)体胚CDC48基因的表达方式,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克隆得到1条长度为2620 bp、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DlCDC48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EU606206)和长度为2418 bp的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590953)。DlCDC48编码1个含有80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DlCDC48基因不含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lCDC48蛋白为不具跨膜结构域的亲水性胞质蛋白,不具有信号肽,定位在细胞核;与其他植物的CDC48有较高的同源性。将DlCDC48基因构建成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了1个分子量约为89 kD的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DlCDC48在龙眼体胚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有表达,其中球形胚时的表达量最低,胚性紧实球形结构阶段的表达量最高。这为进一步研究CDC48基因在植物体胚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台式轻发酵乌龙茶日常冲泡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冲泡后茶汤中的EGCG、TF的含量为测定指标,通过冲泡时间、冲泡水温、茶水比3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分别确定了‘金萱’(‘台茶12号’)、‘软枝乌龙’、‘台茶19号’及‘台茶20号’4个品种制成的乌龙茶产品的最优冲泡工艺,其中‘金萱’、‘软枝乌龙’均为水温100℃-茶水比1:25-冲泡5 min,‘台茶19号’及‘台茶20号’均为水温90℃-茶水比1:20-冲泡5 min。结果为普及科学泡茶方法,提高日常饮茶的减肥美容、防癌抗癌等功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供了生化依据。
关键词: 台式轻发酵乌龙茶 日常饮用 冲泡工艺 保健功能 EGCG TF


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猪舍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福建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猪舍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解决了发酵床猪舍的环境自动控制问题。环境监控传感器设有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CO2、NH3等控制系统,实现在线实时数据采集,通过专家系统的构建,将猪舍温度控制在30℃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65%以上,垫料湿度控制在65%以上。不同季节、不同昼夜、不同风速,采用的控制执行机构不同。执行机构包括了风机湿帘系统、照明系统、微喷系统、喷淋系统、轴流风机系统、电动铝合金窗帘系统、屋顶喷淋系统等,各执行机构系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猪舍环境的控制。系统设计了远程视频监控界面、参数远程监控曲线界面和执行机构远程操作界面,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


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和交尾习性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和交尾规律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为开展荔枝蒂蛀虫化学生态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80±5)%和光照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羽化和交尾习性;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性反应。【结果】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在化蛹后7~8d;3日龄成虫交尾最为活跃,交尾高峰期在22:00-01:00;3日龄雄蛾对3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较强,尤其对22:30-00:30雌蛾性腺的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2:30-00:30是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释放的高峰期。荔枝蒂蛀虫3日龄雄蛾对3日龄雌蛾22:30-00:30性腺粗提物具有明显的选择趋性。【结论】荔枝蒂蛀虫交尾与性信息素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性信息素 成虫羽化 交尾习性 触角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