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圆果种黄麻新品种“闽黄1号”
《农村百事通 》 2015
摘要:"闽黄1号"平均株高335.27厘米,茎粗1.44厘米,鲜皮厚1.04毫米,第1分枝高度291.85厘米,笨麻率1 4.5 5%,干皮精洗率56.02%。该品种茎秆绿色,叶柄、托叶、花萼、蒴果淡红色,有腋芽,茎秆粗壮,梢部较粗,群体生长整齐。单叶互生,长卵圆形,平均长为13.0厘米,宽为5.8厘米。"闽黄1号"于2011—2012年在福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μg·mL-1。此外,接菌前2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副猪嗜血杆菌双向电泳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方法,从裂解液配方、样品前处理、上样量以及聚焦时间对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通过超声-裂解(7mol·L-1尿素裂解液)-离心法提取全蛋白,结合2-D clean up试剂盒纯化样品,用银染方法确定了24cm胶条上样量为500μg,一向等电聚焦电压达到60 000Vh,可以获得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双向电泳图谱。


一株产低温蛋白酶芽胞杆菌FJAT-24893的筛选与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解西藏尼玛县甲热布错湖及其周边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低温蛋白酶的高效生产生物技术,采用温度梯度法和稀释法,NA平板涂布分离可培养芽胞杆菌,通过酪素培养基筛选产蛋白酶的耐低温菌株,对甲热布错湖耐低温菌进行分离,并对其中的产低温蛋白酶菌株进行筛选,分析分离菌株生理生化特征、最适产酶条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产低温蛋白酶菌株的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地位。从获得的16株分离物中筛选到1株产低温蛋白酶芽胞杆菌菌株FJAT-24893,经16SrRNA鉴定为耐寒芽胞杆菌(Bacillus frigoritolerans)。该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25℃、最适pH为8。


橄榄种质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橄榄种质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方法】参考《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和《橄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观测和描述,应用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结果】11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00%,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4%。16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2.9个,果实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5个。Q型聚类分析将60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27.81时分为3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品质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2.27处聚为3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或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结果将27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包含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结论】橄榄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


橄榄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撖榄为橄榄科橄榄属常绿果树,原产我国,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特产果树,也是地道中药材。福建省是我同橄榄分布最多的省份,其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因病虫危害、人为砍伐、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不少橄榄特异性资源正面临濒危灭绝状态。目前我国大部分橄榄因为鲜食品质差,只能用于加工,造成功效成分严重流失。加工用果收购价低,果农种植效益差,严重制约橄榄产业发展。


脂肪酸提取方法对芽胞杆菌种类脂肪酸测定结果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脂肪酸是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物质,受细胞膜上遗传物质的控制,具有灵敏度高、成分高度保守和含量稳定等特点,其碳链长度、双键位置和功能团组合的不同使其成为有效的分类标记。在细菌培养和脂肪酸提取阶段,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鉴定结果受到皂化时间和脂肪酸提取试剂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球形芽胞杆菌为例,分析了皂化时间、皂化试剂量和甲基化试剂量对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皂化时间在25~30min的测定效果较好;皂化试剂量为1.0mL、甲基化试剂量为1.5mL时,球形芽胞杆菌的脂肪酸鉴定效果较好。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土壤微生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中有机氮大多以聚合物形式存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转变成可溶性有机氮。本文总结了不同生态系统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的植被类型、土壤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等的不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和组分均存在差异。本文还综述了当前可溶性有机氮生物转化过程的研究现状,指出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组分及胞外酶的活性有关,其生物转化过程为:在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及胞外解聚酶如蛋白酶、几丁质酶等的作用下,大分子有机氮降解为小分子有机氮,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或进一步降解为NH+4和NO-3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认为未来应该加强土壤有机氮转化代谢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