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永乐环礁表层海水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预测
《海洋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永乐环礁表层海水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差异性,采集了6个岛礁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高通量宏条形码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岛礁海水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并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对菌群功能基因进行了预测分析。共获得优化序列891 892条,聚类为7 49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隶属于49个门、144个纲、392个目、663个科和1 274个属。优势细菌类群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通过冗余分析发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电导率、pH值和温度。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不同岛礁中细菌主要涉及6个生物代谢通路及46个子功能,共得到399个三级通路相关功能基因,其中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功能基因较为丰富。本文初步揭示了永乐环礁6个岛屿表层海水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可为研究永乐群岛岛礁生态及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后续进一步的微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琼西北地区红蕉花蕾发育期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红蕉(Musa Spp.Red Dacca)是具有独特紫红色外观,浓郁风味,甜度适中的特色蕉类品种,消费市场竞争力较强,可适度规模发展。本研究以生长发育的红蕉花蕾为试材,测定分析从第1梳(头梳)至第9梳(尾梳)果穗果指与苞片含水量及主要养分规律。结果表明,(1)各梳果指较相应苞片的含水量低,降低的幅度为1.38%~1.92%;各梳果指中含水量趋于稳定,均为91%左右。(2)在果指中,第1梳至第9梳各矿质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K>N>P>Mg>Ca>Mn>Fe>Zn>Cu,而相应苞片中各矿质元素含量排序相同;果指中Ca、Mg、Mn元素含量变化与第1梳至第9梳果指呈极显著负相关;花蕾苞片中K、Ca、Mn、Fe元素含量变化与第1梳至第9梳苞片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干物质质量越低,其养分含量则越少。(3)果指与相应花蕾苞片中Ca、Mg、Mn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N元素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K元素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初步阐明红蕉抽蕾期果穗果指及苞片器官主要矿质元素的分布规律,为制定精准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适合度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了解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22年采集分离自海南省的144株稻瘟病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根据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建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选取敏感基线建立过程中测得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较低的敏感菌株15个,在连续选择压下进行抗药性驯化,对驯化出的菌株进行抗性水平划分,并测定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戊唑醇与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以及适合度。结果表明,供试144株菌株的EC50值在0.176 9~0.998 0μg/mL,其中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5.64倍,EC50平均值为(0.476 3±0.174 5)μg/mL。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分布,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476 3μg/mL。通过对15株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共获得2株抗性菌株,其EC50值分别为1.289 5μg/mL和1.868 4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5.38倍和6.65倍,均属低抗性水平。将上述2株抗性菌连续转接8代后,其始终保持低水平抗性。通过测定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对戊唑醇抗性菌株及亲本菌株的EC50值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戊唑醇在对海南省稻瘟病菌的防治上与上述药剂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戊唑醇抗性菌株的离体适合度进行测定发现,相比于亲本菌株,2株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且孢子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此外,其对强酸和强碱环境更加敏感,致病力也大大减弱。因此,海南省稻瘟菌株对戊唑醇产生抗药性突变的频率较低,其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显著下降,抗药性风险较低。此外,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与常用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可在生产上通过交互轮换使用或与多作用位点保护剂混合使用等策略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巨大侧耳耐高温优质新种质创制及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单核体杂交技术创制巨大侧耳新菌株,并对杂交菌株进行评价,以期为热区食用菌产业提供耐高温优异种质资源。【方法】基于菌株来源、耐高温测定和出菇农艺性状等评价指标,选取农艺性状优良且互补、耐高温差异明显的巨大侧耳菌株PG46和PG79作为杂交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获得单核菌株,并对其进行交配型鉴定。将不同来源、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杂交,结合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结构和拮抗线的方法,筛选获得新菌株,对其进行耐高温检测、出菇农艺性状和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筛选出热区适栽的耐高温、高产、优质的巨大侧耳新种质。【结果】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从PG46菌株获得14个单核菌株,其中7个为A1B1交配型,7个A2B2交配型;从PG79菌株获得8个单核菌株,其中2个为A1B1交配型,6个为A2B2交配型。通过单核体两两杂交后共获得28个杂交组合,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筛选到15个杂交菌株具锁状联合结构,其中9个杂交菌株菌丝长势较好。对9个杂交菌株和2个亲本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到1株菌丝体耐高温(40℃胁迫18 h仍可恢复生长)、生育期短(5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2和20 d)、商品性状好(菌盖圆且规整,菌柄较短,耐储存)、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13.13 g/100 g,粗纤维含量17.93 g/100 g,氨基酸含量7.57 g/100 g)的杂交新菌株PGH6。【结论】通过单核体杂交育种获得了1株高产优质耐高温的杂交新菌株,为我国热区巨大侧耳菌株产业提供了新种质。


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橡胶单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不同马铃薯品种后胶园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胶园间作不同马铃薯相比橡胶单作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养分影响排序为:剑川红>紫薯>大牛角,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排序为:大牛角>剑川红>紫薯。胶园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品种对土壤特定菌群丰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趋势是显著降低特有细菌如绿弯菌门(Chloroflexi)、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等的丰度,显著增加特有真菌如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梳霉门(Kickxellomycota)等的丰度。LEfSe分析发现间作马铃薯富集了一些参与物质循环或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大牛角、紫薯和剑川红分别富集了16、26和31种标志微生物。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与胶园土壤特定细菌、真菌门丰度有显著相关性,养分和酶活性增加,降低细菌门丰度,增加真菌门丰度。综上所述,间作马铃薯显著提高了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特定细菌门和增加特定真菌门的丰度;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其富集不同有益微生物相关。本研究为胶园林下间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橡胶树 马铃薯 间作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 微生物多样性


微塑料输入对热带农田土壤N2O排放及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引发的土壤生态与环境问题已备受关注.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输入对热带典型农田土壤性质、N2O排放及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海南典型辣椒-玉米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添加5%聚乙烯(PE)微塑料和添加5%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微塑料(PBAT)这3个处理.结果表明,两种微塑料的添加均增加了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其中PBAT较PE影响更大;PE和PBAT处理分别增加66.07%和119.65%的铵态氮(NH4+-N)含量,降低8.56%和29.68%的硝态氮(NO3--N)含量.PBAT处理显著增加土壤N2O累计排放量(P <0.05),增幅为254.92%,而PE处理较CK无显著差异.此外,PE和PBAT处理均增加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MR)和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NNR),且PBAT较PE影响更明显.PBAT处理可提高ureC基因丰度,而PE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微塑料的输入均降低了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AOA-amoA、AOB-amoA和nxrA),且PBAT处理较PE影响更为显著.PBAT处理显著增加了nirK、nirS、nosZ和Fungal nirK基因丰度(P <0.05);而PE处理对其无明显影响.相关分析表明,N2O排放量与NH4+-N排放强度、pH、DOC、SOC和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可降解微塑料相比,可生物降解微塑料更强烈地改变热带农田土壤性质,并通过促进反硝化作用加剧土壤N2O的排放.
关键词: 微塑料(MPs) 土壤性质 氮转化 氧化亚氮(N2O)排放 功能基因


赤霉素复合壳聚糖处理后火龙果贮藏品质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探讨了赤霉素复合壳聚糖处理对采后火龙果的保鲜效果及内源激素的变化,以'金都一号'火龙果为试材,经复合处理后,定期测定采后火龙果的贮藏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50 mg/L赤霉素+壳聚糖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贮藏12 d后,火龙果的腐烂指数、鳞片黄化率和失重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 55.56%、15.91%、20.75%,而可溶性固形物(TSS)、甜菜素、维生素C(Vc)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7.76%、24.70%、17.85%,复合处理还提高了火龙果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酚的含量;贮藏9d时,处理组的火龙果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最大,脱落酸(ABA)比对照降低了 1 436.1 ng/g,赤霉素(GA4)和生长素(IAA)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0.29 ng/g和192.3 ng/g.可见,50 mg/L赤霉素+壳聚糖处理可维持火龙果内源激素代谢平衡,提高火龙果的抗氧化性,延缓火龙果贮藏品质的下降及成熟衰老,该复合处理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应用于火龙果采后贮藏保鲜.


播期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燕麦生育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燕麦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最适播期,本试验于2023年设置3月6日、3月22日、4月6日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燕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6日与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接近,4月6日播期的燕麦生育期明显缩短.随着播期延后,3个燕麦品种生育期积温、株高均呈下降趋势;3月22日播期的燕麦穗粒数、产量最高;3月6日播期的燕麦千粒重最大;不同品种燕麦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燕麦的最适播期为3月22日,此播期下燕麦生育期适中,可获得更高的产量;燕麦品种坝莜8号产量最高,适宜于单一种植体系,而花早2号生育期最短,可作为燕麦-玉米轮作体系推荐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燕麦高产栽培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数据支撑.


贵州不同芒果品种(系)果实香气成分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测定贵州不同芒果品种(系)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明确其香气特性,为选育优质芒果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金煌芒、台农1号芒和台芽芒等32个芒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分析不同品种(系)的香气成分类别及其相对含量,明确其香气特性。【结果】金煌芒、台农1号芒和台芽芒等32个芒果品种(系)共检测出9类103种香气成分,依次为倍半萜烯类(25种)>单萜烯类(21种)>酯类(14种)>醇类(11种)>醛类=其他物质(10种)>酮类(8种)>酸类(3种)>芳香烃类(1种);以月桂烯、3-蒈烯、γ-松油烯、(E,E)-4,6-二甲基-2,4,6-辛三烯和反式石竹烯为芒果香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台芽芒的香气种类最多,为54种;椰香芒最少,仅28种。果实的醇类和酯类物质较少,且相对含量均小于10.00%。32个芒果品种(系)聚为2类,类群1包括生吃芒、桂七芒、爱文芒、鹰嘴芒和桂热10号芒;类群2分为2个分支,第一分支包括台牙芒、贵妃芒、QS-002、金兴芒、玉文芒、东镇红芒、热品2号芒、热农1号芒、红芒6号、黔山芒1号和凯特芒,其余16个芒果品种(系)归为第二分支。【结论】贵州不同芒果品种(系)果实的香气成分丰富,共检测出9类103种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以月桂烯、3-蒈烯、γ-松油烯、(E,E)-4,6-二甲基-2,4,6-辛三烯和反式石竹烯为芒果香气的基本组成成分。
关键词: 芒果 品种(系) 香气特性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贵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