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中国植保导刊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象因子对苹果开花坐果的影响
《河北果树 》 2012
摘要:1花期(4月)1.1苹果开花期与积温积温即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花前积温直接影响到苹果开花期的早晚。苹果花芽萌芽至开花需要≥5℃的积温大约为185(±10)℃,统计显示苹果花期与前期40d≥10℃积温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石膏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 2012
摘要:以室内土柱试验为基本研究手段,研究磷石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0.45%~0.6%磷石膏处理后,土壤的渗透性、pH值、全盐等特性都得到明显改善。因而,磷石膏可用于滨海盐碱土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河北潮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冲积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1992~2009年)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土壤钾含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小麦、玉米17年平均产量均表现为NPKSt>NPK>NPSt>NP,其中,小麦、玉米NPK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9.37%和19.23%,NPK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6.32%和18.25%;NPSt处理比NP处理分别增产2.76%和9.60%;长期定位施肥下,各处理耕层土壤(0—20 cm)各施钾肥的处理其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与NP处理差异极显著,且表现为NPKSt>NPK>NPSt>NP;各处理下层土壤(20—40 cm)的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从钾素平衡看,NP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为-170.0 kg/hm2,土壤钾严重亏缺;NP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58.4%,表观年盈亏量为-150.6 kg/hm2;NPK处理钾素表观年盈亏量-3.1 kg/hm2,盈亏率-1.0%,基本接近平衡;NPKSt处理实际平衡盈亏率36.8%,表观年盈亏量为111.4 kg/hm2。试验结果说明,在潮土区,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或秸秆还田不仅能持续提高小麦、玉米的高产、稳产生产能力,而且对保持农田土壤钾素平衡、有效改善耕层土壤钾素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3种不同覆膜方式即黑膜、透明膜及不覆膜对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孔隙度、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在覆膜与不覆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覆膜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同时还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为甘薯膨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相对于透明膜而言,覆黑膜可以将地温控制在更能适宜甘薯膨大的范围之内,抑制膜下的杂草生长。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黑膜>透明膜>无膜。可见,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覆膜可以提高产量,并且覆黑膜比覆透明膜的效果更好,应当在甘薯栽培中推广黑膜覆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