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及其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122株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紫外诱导的15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及其3个敏感亲本菌株对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田间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对咯菌腈保持高度敏感,122株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EC50值在0.0025~0.0857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404±0.0171μg/mL,相差34.87倍,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此外,咯菌腈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而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关系。在田间药效试验中,50%咯菌腈WP施药量为105、115 g/hm2时,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药剂80%代森锰锌WP 1350g/hm2和25%丙环唑EC 37.5g/hm2的防效。表明咯菌腈可作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替代药剂用于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关键词: 马铃薯早疫病菌 咯菌腈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不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对15株白僵菌菌株的ITS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并对这些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单芽管平均长度和长芽管平均长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变化范围在11.91%~96.03%;单芽管平均长度和双芽管平均长度分别为6.28~21.43μm和10.338~19.902μm;各菌株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2.09%~86.32%。对菌株的培养特性(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和菌落生长速率)与孢子萌发特性(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芽管总平均长度和芽管整齐度)这两个主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两性状集团总体相关不显著(P=0.341),而孢子萌发率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相关显著,菌落生长速率与芽管总平均长度呈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羊茅草坪草的应用效果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采用盆栽法,以冷季型草坪草品种高羊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种植物生长抑制剂(抗倒酯0.24 mL/m2、多效唑400 mg/m2)对高羊茅草坪草株高、叶绿素含量和草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倒酯的药效灵敏性和抑制生长的效果快于多效唑,但是多效唑的药效持续期长于抗倒酯。2种生长抑制剂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前期效果差异不显著,后期均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且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抗倒酯处理>多效唑处理。该研究可为草坪管理实际应用生长调节剂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论述了菜用大豆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菜用大豆的育种及栽培现状,提出了菜用大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综述了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生代数、发生时间、发生量、发生高峰以及该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的关系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筛选夏玉米生产上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偏沙型和偏粘型2种土体质地构型上研究了等氮量的不同施肥措施(习惯施肥、玉米专用肥、10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淋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单季玉米增产9.36%,习惯施肥措施不仅会造成根层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累积,还会进一步引起硝态氮向深层地下水的淋失;2种土体质地构型下,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较习惯施肥提高了35.65%和23.02%。用尿素代替3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的新型施肥措施,既能保证夏玉米苗期速效氮素的供应,又能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诱捕试验
《河北果树 》 2012
摘要:三角形、船形和干式3种诱捕器诱捕梨小食心虫的效果比较表明:在晋州7~9月份出现3次发生高峰期,诱集数量相对较大,峰值显著。三角形、船形诱捕器诱捕效果明显高于干式诱捕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抗枯黄萎病抗虫棉新品种冀杂1号选育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高产、优质、抗枯黄萎病、适应性广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利用具有海岛棉、陆地棉、中棉、野生瑟伯氏棉血统且遗传基础丰富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系抗8为母本,以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冀棉18选系95-538为父本,采取在重病圃不防治棉铃虫胁迫选择、光合速率测定、旱薄盐碱地筛选等技术多措并举,选育出了具有海岛棉、陆地棉、中棉和野生瑟伯氏棉血统,抗枯黄萎病、抗旱、耐盐碱、光合速率高、纤维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高产棉花杂交新品种冀杂1号。2006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10号),是我国第1个通过国审的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双抗"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对降低棉花生产中由枯黄萎病引起的损失、控制棉铃虫为害、推进河北棉花战略东移、加强旱薄盐碱地开发、促进棉花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