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温度条件下高梁温敏雄性不育系冀130A育性变化规律及花粉败育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回18A为母本、抗蚜保持系130B为父本,回交8个世代育成夏播高粱不育系冀130A.在选育过程中发现,冀130A的不育度受温度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温度对该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明确影响育性的临界温度,为杂交制种提供依据,对其进行了播期试验、异地种植和关键时期不同温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旗叶伸展至抽穗期间平均气温低于23℃,不育度为100%,株间无差异;平均气温高于23℃,部分花粉可育,随着温度升高,可育花粉增多,平均气温超过26℃可明显观察到可育花粉,自交结实率可达30%,株间有差异.通过石蜡制片及显微摄影观察,对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花药和花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导致绒毡层细胞出现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液泡化、径向肥大和延迟退化;低温条件下早期败育的花药,造孢细胞或花粉母细胞较早出现解体,无单核花粉粒产生.旗叶伸展至抽穗期间温度高于26℃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之后部分花粉粒出现畸形,但仍有约40%的正常花粉粒可以存活到花药开裂并散粉.低温导致绒毡层细胞出现异常,是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冀130A的育成,扩大了高粱不育系的差异,有利于商业化的高粱杂交种选育,同时为深入研究高粱不育系的败育机理提供了新种质资源.对冀130A育性转换特性研究为利用该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制种选择制种区域和播期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丹参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采取大田试验,研究了河北安国丹参不同生育期根中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丹参根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到10月30日产量达到最高(3 150 kg/hm2);丹参根中丹参酮ⅡA含量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丹酚酸B含量则表现为生长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与根直径呈反比关系,即随着根直径的增大,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含量呈降低趋势,均以根直径<0.5 cm等级的细根(毛根)含量最高。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2个因素,确定河北安国丹参最佳采收期为10月底~11月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夏季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番茄是日光温室主栽的果菜之一,产量高,煮食、生食均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传统的分散育苗方式由于基质配比、管理技术等原因,导致番茄种苗质量良莠不齐,抗病性差,定植后已生病早衰,致使产量降低。夏季育苗温度高,水分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年河北省西瓜甜瓜产业调研报告
《中国瓜菜 》 2012
摘要:1河北省西瓜甜瓜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1.1河北省西瓜甜瓜种植发展情况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37',东经113°11'~119°45',位于华北平原,总面积19.8万km2,冀中设施西瓜、冀东设施甜瓜生产久负盛名,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本省西瓜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不同杂交种抗旱性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土壤水分胁迫的方法,比较了培养介质、浸种时间对不同粒质量类型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并采用砂培不浸种方式,研究了黄淮海地区近几年审定的32个玉米杂交种萌发期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纸培模式下20%PEG渗透胁迫处理的发芽率均低于或等于25%,远低于砂培模式。砂培模式下,不浸种处理的发芽率总体好于浸种24 h和48 h处理。砂培不浸种方式下,渗透胁迫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2个玉米杂交种种子的发芽率;大多数品种初生根条数低于对照,胚芽长和胚根长均减小,胚芽长比胚根长减小的程度大,胚芽干质量显著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电子外文文献资源现状与配置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阐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外文数据库电子资源配置现状。通过介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外文数据库电子资源的现有配置与外文数据库及系统的试用情况,可优化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外文数据库的资源配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显著
《农家顾问 》 2012
摘要: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毒力,以公式评价其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比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