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蟠桃采后贮藏前后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采后新疆蟠桃在贮藏前后期果实香气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蟠桃果实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比较溶剂萃取(LLE)、水蒸气蒸馏(SDE)和HS-SPME 3种提取方法对蟠桃香气成分分析的影响。【结果】HS-SPME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头50/30μm DVB/CAR/PDMS灰色,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50℃;HS-SPME-GC-MS在蟠桃果实贮藏前后期分别检测出53和44种挥发性物质。【结论】贮藏前后期蟠桃果实所含的挥发性成分有较大的差异,作为蟠桃香气的特征组分酯类和内酯类物质在贮藏第4周后含量显著减少。
关键词: 蟠桃 香气成分 GC-MS 顶空-固相微萃取 LLE SDE


新疆16个地方杏品种特性比较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新疆的杏资源开发利用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食兼加工优良品种轮台小白杏为对照,对15个新疆地方杏品种的物候期、单果重、出仁率、果实VC含量、总糖、糖酸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测定了轮台小白杏和15个新疆杏地方品种的物候期、单果重、果实营养品质等各项指标,发现新疆杏各地方品种花期较集中,但是果实成熟期、单果重以及营养品质相差较大,开发潜力大。【结论】毛拉肖和贾格达玛伊桑都是甜仁,出仁率高、核壳薄,适合加工;堪及玉吕克的极晚熟性可配合其他优良品种尝试培育一些中晚熟杏新品种;除堪及玉吕克、莎车黑叶杏、洛浦2号外,其余品种鲜食性都较好,其中贾格达玛伊桑鲜食性最强。


1-MCP对库尔勒香梨贮藏品质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研究0.10、0.20、0.30 mg/kg浓度1-MCP对香梨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和矿质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结合保鲜袋和冷藏处理能够明显抑制果实质量损失,保持果实硬度,防止果实内总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变化。其中,0.10 mg/kg 1-MCP结合MAP和冷藏处理能较好地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Vc含量变化,防止褐变;0.20 mg/kg 1-MCP结合保鲜袋和冷藏处理能较好地保持果实质量。此外,采用一定浓度的1-MCP处理有助于果实中P、Ca含量和N、Ca含量相关性的增长,0.10 mg/kg 1-MCP处理有助于P、Ca含量相关性的增长;0.20 mg/kg、0.30 mg/kg 1-MCP处理有助于N、Ca含量相关性的增长。


苹果配方施肥效果研究
《新疆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苹果是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栽培果树之一,目前种植面积3万hm2左右。阿克苏地区特别适宜苹果种植,种植历史悠长。但是,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合理的施肥观念,基本停留在凭经验施肥阶段,主要表现在氮肥施用不合理、偏重施用磷肥、忽视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因此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另外,由于不注重补施钙肥和铁肥,导致苹果缺钙和苹果黄花病严重,苹果树生理病害加重,


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秸秆产量和糖分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施肥方式(CK、A1、A2、A3)对2个甜高粱品种‘新高粱3号’(XT-2)和‘新高粱9号’(T601)秸秆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方式对2个品种的生育天数没有影响;品种XT-2以氮、磷、钾后移改进作追肥施入处理(A3)的生物产量最高(54 916.96kg/hm2),而T601以生育前期施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施入处理(A1)的生物产量最高(64 136.60kg/hm2),两者分别比CK(不施肥)增产14.96%和10.48%。(2)甜高粱秸秆总糖含量与蔗糖含量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秸秆总糖含量在拔节期很低,其基本从挑旗期开始积累,并于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且以XT-2品种在A3处理下的总糖含量最高(达到鲜基重12.7%)。(3)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秸秆蔗糖磷酸合成酶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很明显,并以品种T601在A3处理下的SS活性最高(266.74mg.g-1.h-1)、品种XT-2在A1处理下的SPS活性最高(431.21mg.g-1.h-1),且二者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研究发现,适宜施肥方式能显著提高甜高粱秸秆的生物产量、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SS、SPS)活性,从而有效改善甜高粱品质,增加其产量。


不同生态环境下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生态环境对新疆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用新疆7个冬小麦品种于2009、2010年在6个海拔区(473~1 422 m)种植,探讨生态环境对冬小麦品种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在基因型、环境(除形成时间外)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品质类型品种间、不同地点间冬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变化不同。三种筋型冬麦品种在稳定时间、评价值、最大拉伸阻力间的差异均显著;中强筋类和中弱筋类的形成时间、延伸性差异不显著,与强筋类差异显著;强筋类和中强筋类的吸水率、弱化度差异不显著,与弱筋类差异显著。随着海拔递增,三种筋型小麦弱化度升高,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则降低。强筋类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指标在乌鲁木齐点表现最好,于田点最差。生态因子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吸水率、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延伸性、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与吸水率、形成时间、评价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延伸性、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光照对吸水率、形成时间呈显著正效应,与弱化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呈显著或极显著负效应。而降水量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强筋类品种在新疆北部地区的表现好于南部地区;而中强筋和中弱筋类在上述区域均适宜种植。


早熟加工番茄新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
《新疆农垦科技 》 2012
摘要:本文将中粮屯河种业有限公司近两年培育的13个早熟加工番茄新品种,进行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和管理条件下,各品种特性表现不一,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为XH42、XH50和XH52。


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明确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供试药剂在处理浓度下对小麦发芽、出苗及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小区的小麦白穗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各药剂浓度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25g/L哇噻菌胺悬浮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可合理轮换使用。


甜高粱种质资源在新疆的多样性表现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