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猪群管理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14

摘要:开展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1500头猪群管理的研究。以猪日龄为核心,观察体重范围、平均体重、日增重、饲喂天数、日采食量范围、日均采食量、阶段采食量、累计采食量、料重比、累计料重比等,建立了一套猪群生长状况动态模型,包括:(1)建立了猪体重(y)与日龄(x)模型为y=0.7589x-19.883(R2=0.9937),(2)建立了猪增重(y)与日龄(x)幂指数关系模型为y=1.0395x0.5051(R2=0.8854),(3)建立了日均采食量(y)与日龄(x)模型为y=0.0235x-0.3343(R2=0.9917),(4)建立了猪料重比(y)与日龄(x)线性关系模型为y=0.022x+0.4278(R2=0.9885)等,作为理论值,判别特定日龄下猪生长状况。当猪体重、猪增重、日均采食量、猪料重比实际值低于理论值时,必须寻找原因,加强猪的管理。对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1 500头猪群,60~77日龄生长阶段的日均采食量观察,可以看出在60~65日龄发酵床猪日均采食量低于理论值,表明发酵床养殖初期,猪还有个适应过程,到了70~75日龄发酵床猪日均采食量高于理论值,表明猪已适应发酵床养殖,特别在75日龄发酵床猪日均采食量提高21%,表明发酵床养猪更加有利于猪的生长。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猪群的主要病害有:皮炎(痘状斑疹)、拉稀(消化道疾病)、咳嗽(呼吸道疾病)、僵猪(营养不良)、眼病(眼结膜炎)、外伤(拐脚),未发现烈性传染病。从发酵床养猪发生的病害看,整体发病情况比较低,各种病害的发病率不超过10%,治疗的难度也不大,只要加强垫料管理,注意喂食,保障水质干净,许多的病害可以自愈。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大栏养殖 猪群生长模型 猪群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在茶树上应用初报

福建茶叶 2014

摘要:"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在丹桂茶园秋季1:500倍液施用的初步结果表明,其对茶叶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幅达16.7%;喷施"彩特美"细胞酶所制红茶样香气较浓、滋味更为甜醇,对工夫红茶品质亦有所提高。

关键词: “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 茶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对高温环境下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4

摘要:探讨高温环境下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90头平均体重为(65.90±3.37)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头公,5头母),1组为对照组,粗蛋白质水平为16.02%,2组、3组为试验组,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4.08%和12.05%。试验期40d。结果表明,在日平均温度为29.53~31.16℃条件下,2组、3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1组提高2.49%和1.81%,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皮质醇(F)、T3、T4浓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尿素氮(BUN)浓度2组、3组分别比1组降低10.45%和19.13%,差异均显著(P<0.05);氮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氮排泄量2组、3组分别比1组降低10.48%和25.64%,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高温环境条件下,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未能缓解热应激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关键词: 低蛋白质 氨基酸平衡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表观消化率 热应激 肥育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菌铁依赖抑制子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根据鸭疫里默氏菌铁依赖抑制子(RaDtxR)基因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从已鉴定为2型鸭疫里默氏菌RA-FJ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胶回收PCR扩增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RaDtxR基因编码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全基因长度为654bp,编码217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大小为24.82ku,理论等电点为5.69,不稳定系数为38.45,属于稳定蛋白质类。将其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RaDtxR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与鸭疫里默氏菌疫苗株RA-CH-1株(GenBank登录号:CP00378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0%,与其他4株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8%,仅在186位处存在无义突变。利用该基因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离鉴定的鸭大肠杆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均未扩增到条带,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离鉴定的1型、2型、3型、11型和13型鸭疫里默氏菌均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表明RaDtxR基因可作为鸭疫里默氏菌鉴别诊断的靶基因。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到鸭疫里默氏菌RaDtxR基因,为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菌 铁依赖抑制子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生蔬菜“天绿香”高产栽培技术

福建农业科技 2014

摘要:介绍原生蔬菜天绿香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成分,结合田间生产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育苗、田间种植、生长期管理、采收、越冬管理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原生蔬菜 天绿香 生物学特性 营养成分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于菌草代料栽培的杂交灵芝菌株选育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摘要:目前灵芝等食药用菌大多采用阔叶树栽培,对林木消耗极大,以草代木成为了现今的栽培趋势,不仅解决了原料来源的问题,而且可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实验菌株选自实验室杂交菌株中的7株和亲本2株,通过统计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大小、产量等农艺性状,并运用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成熟子实体有效成分的含量,筛选出适合菌草栽培的菌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1/AL-12的产量最高,同时有效成分含量也相对较高。分析不同杂交菌株间及菌草灵芝与木屑灵芝间的灵芝三萜指纹图谱,发现不同菌株的三萜含量有差异,而不同原材料栽培的灵芝子实体其三萜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菌草 灵芝 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特征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不同亚型不同源的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non-structural gene,NS)的遗传进化关系及氨基酸变异特征。方法将2011年分离的毒株A/Chicken/Fujian/FZ04/2011(H9N2)(FZ-04株)、A/Chicken/Fujian/FZ11/2011(H9N2)(FZ-11株)的NS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1997-2011年福建省不同源不同亚型的AIV毒株及国内外代表株的NS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FZ-04和FZ-11株与福建省AIV的NS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8.2%~99.0%,88.3~99.4%。福建省H5N1亚型毒株均属于Y439亚群,H9N2亚型毒株均属于Y280亚群。福建仅H5N1毒株的NS1蛋白80-84位有5个氨基酸缺失,且在羧基末端存在ESEV/GSEV两种PL基序,这可能是福建省区分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标志之一。结论 NS基因的特征分析表明,福建省H9N2毒株没有向高致病性H5N1毒株突变的嗜性,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福建省禽流感病毒的NS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及毒力变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禽流感 NS基因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翻压紫云英对福建单季稻产量与化肥氮素吸收、分配及残留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紫云英翻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提高后作水稻的产量,但是该机理是由于紫云英翻压矿化后提供的氮素还是由于与翻压紫云英后化肥氮素利用率的提高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通过连续4年紫云英翻压还田的定位试验与原状土柱模拟及15N示踪,研究了福建单季稻区紫云英压青回田对水稻产量与化肥15N吸收、分配及残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季稻田间定位试验,设5个处理:1)对照,不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CK);2)不翻压紫云英,常规化肥施用量(100%H);3)紫云英+常规化肥用量(Z+100%H);4)紫云英+60%的常规化肥(Z+60%H);5)只翻压紫云英,不施化肥(Z)。常规化肥用量(100%H)为施氮量N 135 kg/hm2,N∶P2O5∶K2O=1∶0.4∶0.7,每年紫云英翻压量为1800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种植水稻为每小区20×15丛。于定位试验的第4年,在田间定位试验小区中,采用15N-尿素(丰度10%)示踪法与原状土柱模拟水稻植株的氮素吸收及分配情况。PVC管直径25 cm,长35 cm,其中压入田面下20 cm,每小区埋两个土柱,每个土柱中种植两株水稻。【结果】紫云英年翻压18000 kg/hm2并结合施用100%化肥(Z+100%H),水稻子粒4年平均产量比单施100%化肥(100%H)增产6.5%,同时在18000 kg/hm2的紫云英翻压量下,主作物水稻化肥减量40%(Z+60%H)的产量与100%H的处理基本相当。Z+100%H处理对提高水稻分蘖期植株氮含量最为明显,尤其是茎叶氮含量较100%H提高7.0%,差异显著。虽然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生育期的化肥氮素利用率无明显变化,但Z+100%H处理分蘖期与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分别较100%H提高23.0%与18.0%,说明绿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水稻植株吸收外源氮素,且植株吸收氮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紫云英矿化的氮源。Z+60%H与100%H处理的分蘖期与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则基本相当。不同施肥处理均有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Z+60%H处理的耕层土壤化肥氮素的残留率最高,并显著高于Z+100%H处理。【结论】连续4年翻压紫云英明显提高了福建单季稻区黄泥田的农田生产力,在减少40%常规化肥用量的情况下仍可维持产量稳定。翻压绿肥减肥增效的主要机制之一是紫云英矿化的养分替代了化肥。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氮肥利用率 15N同位素 氮素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特性及发酵条件优化

福建农业学报 2014

摘要:采用淀粉平板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从选取的140株芽胞杆菌中初筛出8株具有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复合酶芽胞杆菌,经酶活力测定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具有较高的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通过研究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的生长、产酶曲线以及酶学特性,确定在发酵28h后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培养44h时发酵液中活菌数达到最大为4.41×109 cfu·mL-1,在36h时纤维素酶、淀粉酶均达到酶活最高峰,酶活分别为135.8、1 543.3U·mL-1;纤维素酶反应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50℃,Vmax为5.14×10-3 mg·mL-1·min-1、Km值为7.71×10-1 mg·mL-1;淀粉酶反应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55℃,Vmax为3.35×10-2 mg·mL-1·min-1、Km值为6.03×10-3 mg·mL-1。采用3因素7水平,即U7(73)均匀设计法优化解淀粉芽胞杆菌产酶条件,确定产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最优条件均为:初始pH值6.2、培养温度37.5℃、转速180r·min-1,优化后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纤维素酶活力为202.9U·mL-1、淀粉酶活力为2 392.9U·mL-1。

关键词: 纤维素酶:淀粉酶 芽胞杆菌 发酵 均匀设计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聚合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水稻改良新恢复系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择三个新育成杂交水稻恢复系闽恢3189、闽恢3229和闽恢6118为受体亲本,以携带抗稻瘟病主基因Pi9的C750和抗白叶枯病主基因Xa23的C682为供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方法,经过多代回交、自交,获得8个导入Pi9或Xa23或Pi9+Xa23的水稻恢复系分子改良系。以19个福建近年稻瘟菌优势菌株和一个白叶枯病强致病菌株P6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Pi9或Xa23的导入明显提高了水稻恢复系分子改良系的稻瘟病或白叶枯病抗性。分子改良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与受体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相关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这些抗性分子改良系有望升级原有受体亲本,在生产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Pi9/Xa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