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30条记录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2

作物杂志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古桃的适应性研究

种子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不同地区 ,不同海拔的区域试验表明 ,社古桃果实发育期的积温是影响果实成熟期早迟的主要因子 ;海拔 5 0 0 m以上的地区可以进行社古桃的经济栽培 ,而海拔 6 0 0~ 1 2 0 0 m(黔西南可到海拔 1 4 0 0 m)最能体现社古概早熟、丰产、优质的品种特性 ,是社古桃的最适宜栽培区 ;杜古桃的多年稳产表明其花器耐寒力较其他品种强 ,对贵州的灾害性天气——倒春寒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关键词: 社古桃 区域试验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品种“黔油双低2号”品质保优控制技术规程

种子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水稻杂交组合的抗稻瘟病性研究

种子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 998~ 1 999年通过对苗期混合接种鉴定、抗菌系谱测定、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等不同方法 ,对部分水稻杂交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性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部分品种在苗期抗性鉴定时表现为抗性 ,但在抗菌系谱测定中所有品种都存在致病力不同 ,数量不等的侵染菌系 ,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了在苗期抗性鉴定中表现抗性的品种成株期对穗颈瘟仍表现感病。为此 ,我们提出一定要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搭配种植 ,避免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同一品种 ,以尽可能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同时必须结合感病生育期的气候条件 ,抓好测报和防治工作

关键词: 杂稻 抗病性 抗菌系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及近缘作物核不育两用系的育性遗传多样性探讨

遗传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中 ,根据仅表现可育和不育这类核不育材料遵循孟德尔规律的事实 ,提出了育性遗传多样性通式GMS =[(Mf >Ms>mf >ms) ±a+b] n(a =0 ,1,2 ;b =0 ,1,2 ;n =1,2 ,3 ) ,并就此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大白菜及其近缘作物 核不育性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DNDC模型估算区域农业土壤N_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以贵州省为例

环境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变化模式,采用DNDC模型估算了以县为空间分辨尺度的贵州省农业土壤1995 年N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定量评估了施肥和耕作农业活动对该地区N2O释放量的贡献. 本工作将为准确估算我国农业土壤的N2O释放量和提出科学的减排措施提供研究基础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 N_2O释放 DNDC模型 农业土壤 农业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昆虫知识 200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从四季甘蓝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E42451 和从黑叶平头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g474372 为亲本配制成一代杂种黔甘2 号。叶球扁圆,包心紧实。冬性强,露地越冬栽培不易先期抽薹,每667 m2 产量4 000 ~5 000 kg,中早熟,叶质甜嫩,品质优良。

关键词: 春甘蓝 黔甘2号 一代杂种 强冬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农艺和品质性状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贵州省大豆品种中随机抽取 1 44份进行脂肪氧化酶测定、豆奶加工试验和品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了 3 3份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 (其中 2份育成品种 ) ,占鉴定总数的 2 2 .9%,包括缺失 Lox2、Lox3和Lox2、3类型 ,以缺失 Lox3类型较多。缺失脂氧酶地方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 ,其氨基酸成分及比例与正常品种相近 ,而缺失的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 4 7%以上。利用强碱高温消除豆浆中的豆腥味后 ,正常品种豆浆中的氨基酸总量减少较多且部分氨基酸成分消失 ,缺失品种减少较少且氨基酸成份全部保留。Lox3缺失品种的脂氧酶活性与百粒重、株粒重负相关。脂氧酶缺失的育成品种有着较大的直接应用价值 ,而多数缺失的地方品种表现为重感病毒病和生育期太长的特点 ,需进行改良才能在生产上利用。

关键词: 脂肪氧化酶 大豆 性状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旱田土壤N_2O释放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省的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和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整个轮作期的土壤N2O释放进行观测,初步研究我国亚热带旱田的N2O释放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试验田N2O释放通量具有相同的规律性日变化形式,秋收作物达通量极大值的时间比越冬作物滞后2h~3h,气温是控制N2O通量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试验田N2O释放通量(以N2O中的N计)分别在9.81~433.11,4.00~180.41和9.74~282.00μg·m - 2·h- 1,高于我国水田和北方旱田的N2O释放通量;进一步分析表明,3试验田N2O释放通量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模式,N2O 释放峰受降雨事件的直接影响,N2O通量与降雨量和土壤湿度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温度的关系不明显

关键词: N_2O 释放通量 旱田土壤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