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云南植物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贵州高原立体农业生态下经长期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利用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 1 )收集整理了源于不同生态区已全国编目的地方稻种 51 68份 ,并入国家长期种质库保存 ,系统完成了农艺性状和特性鉴定与评价 ,筛选出一批矮秆、大穗、大粒、优质、特种稻等性状优良和抗病虫、耐冷、抗旱性等特性突出的优异种质 ;( 2 )开展了地方稻种中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恢复源、非sd -1基因新矮源、广亲和、双多胚等有利基因资源的鉴定和筛选 ;( 3)初步建立以基础样品、活动样品和核心样品的分类数据库为基础的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了一套融性状鉴定与评价、遗传改良、开发创新与基因库拓展的多层次多途径相结合的种质资源工作体系。还就当前稻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要求 ,从表型鉴定评价向分子标记与图谱等新技术应用相结合以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了讨论。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选育研究及配合力分析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研究结果表明 ,三交种方法是克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量花粉的有效途径。三交种、单交种的不同组合之间 ,三交种与单交种之间的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产量最高仍是一个单交种 ,两个强优势的三交种的产量经强油 82 1、油研七号增产 34 .99%、32 .6 6 %、2 0 .89%、18.81% ,比相应的单交种增产 6 .4%、4.6 %。恢复系恢 11的配合力最高 ,恢 12的配合力居第二 ,一个临保不育系的配合力也较高。


甘蓝型油菜双低不育系黔油2AB的恢保关系测定及遗传研究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黔油 2 AB与 40 19AB、117AB、陕 2 A间的恢保关系测定结果表明 :甘蓝型双低油菜黔油 2 AB与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40 19AB的保持性相近 ,但恢复关系不同 :黔油 2 AB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117AB的恢保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 ;黔油 2 AB与胞质雄性不育系陕 2 A保持系间互换保持后 ,其 F1 的不育株比例相对黔油 2 AB来说从 5 0 %提高到 85 %~ 90 % ,相对陕 2 A来说不育性的稳定性和不育度得到了明显加强 ,但二者的恢复关系不同。经试验结果研究分析表明 :黔油 2 AB的不育源与以上几大类型不育材料不同 ,是一种甘蓝型油菜双低新不育源


三唑酮对木霉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在粘壤土中施用 4~ 12μg/ g土三唑酮能提高耐药木霉菌株在西瓜根尖 4~ 1cm处根际土中的种群密度。4 μg三唑酮处理的木霉根际竞争定殖指数、以及在 4~ 8cm和 10~ 14cm根段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土壤接种量为 1× 10 3cfu/ g土时木霉菌在西瓜根际增殖的比例较接种量为 1× 10 6cfu/ g土时大 ,2种接种量下三唑酮处理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分别高于相应的不加药对照。在质地较好、C/ N比值较高的粘壤土中木霉菌在西瓜根际的种群密度较砂壤土和粘土大 ,三唑酮对木霉在西瓜根际的增殖作用也较明显


贵州省稻瘟菌致病性分化的动态研究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全国统一的 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把 1997~ 1998两年采自全省 33个县 (市 )的 180个有效单孢分离菌划分为49个生理小种。与 1987~ 1989年的测定结果比较 ,出现了 2 6个新的生理小种 ,分别是 ZA1 、ZA2 、ZA3、ZA7、ZA9、ZA1 7、ZA2 5 、ZA32 、ZA33 、ZA34、ZA38、ZA49、ZA5 4 、ZA5 7、ZB3、ZB5 、ZB9、ZB1 0 、ZB1 6 、ZB2 8、ZC8、ZC1 4 、ZD5 、ZD6 、ZD8、ZF2 ,且多为强致病力的 ZA群小种。过去的优势小种 ZG1 已被 ZA1 所取代。籼型种群小种出现频率由 1987年的 38.91%上升为 80 %。其中ZA群小种已成为我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 ,且在省内各地均有出现。以上结果表明 ,强致病力籼型小种的大量增加和广泛分布是导致贵州省许多水稻杂交组合感病化的主要原因。


大白菜显性核不育材料9405A的育性遗传初步研究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大白菜自交系 (92 0 9)与显性核不育两用系 (940 5 AB)的不育株 (940 5 A)测交 ,F1 代全部植株恢复可育 ,F2 代育性分离株行与不分离株行之比为 1∶ 1 ,在育性分离株行中 ,大部分株行内的育性比贴近 1 3(可 )∶ 3(不 )。这一现象表明 :92 0 9与940 5 AB的育性与呈相对显隐关系的 3个育性基因 Mf(可 ) >Ms(不 ) >mf(可 )或 4个育性基因 Mf(可 ) >Ms(不 ) >mf(可 )>ms(不或可 )和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点相关 ,由此构成 Msmf Mfmf、Msms Mfmf和 Msmf Mfms三类型的双基因杂合体 ,它的自交 S1 代均能产生 1 3(可 )∶ 3(可 )育性比的抑制效应 ,若 ms为不育属性时 ,可用具有复等位基因性质的双隐性不育基因纯合体 msmsmsms(不 )进行判别其前述三类型。 92 0 3AB应归属何型 ?尚待鉴定
关键词: 大白菜 9405AB 显性核不育性 抑制作用 复等位基因


不同品系小菜蛾成虫脑突触体蛋白质磷酸化的研究
《昆虫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L .)敏感品系、抗溴氰菊酯品系、抗杀虫双品系和抗杀螟丹品系的成虫脑突触体蛋白质磷酸化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 :蛋白质磷酸化在各个品系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cAMP和钙加钙调蛋白对不同品系小菜蛾脑蛋白质磷酸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3种杀虫剂均对各品系小菜蛾的磷酸化反应有影响 ,杀虫双、杀螟丹表现为抑制 ,溴氰菊酯表现为加强。这种影响在敏感品系中表现得比抗性品系中要强烈


微波能对金针菇杀菌保鲜的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频率为300~300000mHz)之间电磁波。常规加热是先加热环境介质,再进入食品。微波加热方式是瞬时穿透式加热,被加热的食品直接吸收微波能而即刻生热,因而速度快,内外受热均匀;同时食品中的微生物也会吸收电能而使温度升高,破坏菌体中的蛋白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