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威廉斯香蕉矮化突变体矮化原因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威廉斯香蕉矮化突变体8188-1(Musa spp.AAA group)形态特征观测的基础上,测定突变体8818-1及其野生型8818各器官GAs(包括总GA、GA1、GA3、GA4)、IAA、BR(brassinosteroid,油菜素内酯)、ABA、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再用不同浓度的IAA、GA3、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 BL)对植株进行外源喷施处理,探讨植物激素调控对其矮化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叶片外,8818-1各器官的总GA和IAA含量均低于8818,而两者间BR、ABA、CTK的含量无明显差异;8818-1幼假茎中的GA1和GA3含量均低于8818,差异显著;外源的GA3、IAA均能使8818-1株高恢复到野生型水平,GA3作用最明显,而外源24-e BL无法恢复其株高。推测8818-1矮化的可能与植株的GA和IAA含量降低有关,其中与活性赤霉素含量降低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 香蕉 矮化突变体 植物激素 赤霉素 生长素 油菜素内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优异种质香粉1号的研究利用初报
《中国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香粉1号是2008年从越南野外收集的香蕉种质资源。试种后鉴定发现,该种质并非野生种质,而是属于龙芽蕉类型。该植株中等偏高,假茎纤细,果穗中等,果皮较薄,果实颜色漂亮,肉质较软,味清甜或略带酸味,且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生长周期较短,抗逆性强,虽然产量较低,但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土壤不同施肥水平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菠萝生产中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开展在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菠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冠芽高、冠芽鲜重、果眼数、单果重和产量呈增加趋势。FP80%~FP120%,随着施肥量增加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呈增加趋势;Vc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表现为空白对照高于施肥处理。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FP150%>FP120%>FP100%>FP80%,肥料农学效率则表现为FP120%>FP100%>FP150%>FP80%。因此,综合考虑施肥量对菠萝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及肥料农学效率,在连作条件下建议适当提高肥料的投入量,即采用FP120%施肥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抗病相关基因HbNPR1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利用cDNA-AFLP技术分离获得了一个与橡胶树抗棒孢霉落叶病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IAN-188,通过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片段与植物抗病相关NPR基因家族中的NPR1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将该片段与橡胶树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一个橡胶树NPR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NPR1基因。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CDS)1 374 nt,含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编码45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1.0 ku,等电点5.82,具有BTB/POZ、ANK锚蛋白重复序列、DUF和NPR1-like C等4个结构域。qRT-PCR定量分析发现,HbNPR1基因在橡胶叶片中的表达丰度最高,特别是古铜期叶片;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诱导下HbNPR1基因在抗病品种(IAN873)的表达丰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PR107);另外,SA、MeJA、ET处理下均能诱导HbNPR1基因的表达,SA处理后的表达量丰度最高。本研究初步表明,HbNPR1基因可能参与橡胶树抗病信号途径的调控和寄主对病原菌侵染的防御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茵衣藻磷酸果糖激酶RNAi载体构建及其对莱茵衣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磷酸果糖激酶(PFK2)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克隆了莱茵衣藻磷酸果糖激酶同源基因CrPFK2,构建CrPFK2 RNAi干涉载体并转化莱茵衣藻。通过测定转基因藻在HSM培养下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结果发现,CrPFK2 RNAi转基因藻株在HSM培养基中生长加快,油脂含量下降了17.03%~21.48%,说明CrPFK2基因表达的降低与藻细胞油脂含量减少成正相关。CrPFK2通过改变光合碳流的多少间接调控藻细胞油脂的合成。该结果为CrPFK2基因应用于微藻油脂的遗传改良将起到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壳针孢叶枯菌侵染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壳针孢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是经济上最重要的小麦病原菌之一,它在研究中通常被用作Dothideales科的模式真菌。该菌的活体和死体营养双重特点决定了其侵染和致病机理的复杂性。至今,国外尤其是欧洲对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很少。本研究从侵染过程观察、与病菌侵染有关的主要因子、毒素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学和侵染过程中植物的抗性反应六个方面归纳了该菌侵染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假想结构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将来开展该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龙血树查尔酮合酶基因(DcCH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海南龙血树查尔酮合酶基因进行克隆,得到1条1 456 bp的cDNA序列,命名为DcCHS。DcCHS含有1 173 bp的阅读框架、99 bp的5′非编码区和184 bp的3′非编码区,编码390个氨基酸。DcCHS与其他植物的CH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4%以上,具有高度保守的CHS_like结构域、活性位点以及信号序列。推测DcCHS的分子量为42.7 ku,等电点pI为6.14,稳定性极差,具有15个磷酸化位点,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的可能性较大,并预测了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DcCHS在花中的表达远远高于根、茎、叶和果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转录因子HbER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橡胶树转录因子HbERF1,分析其在橡胶树中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并通过在拟南芥中过表达鉴定其生物学功能,为橡胶树抗逆育种提供基因储备。【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到HbERF1全长序列,通过qRT-PCR技术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时空表达特性;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利用Southern杂交和qRT-PCR技术对过表达植株进行鉴定,并分析过表达植株在干旱、高盐和PEG等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验证HbERF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橡胶树转录因子HbERF1没有内含子,GenBank登录号为JQ914647,cDNA序列全长为1 178 bp,包括62 bp的5'非编码区、474 bp的3'非编码区和642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21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该蛋白具有一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和一个EAR基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ERF1属于AP2/ERF家族中ERF亚族的B-1类,与蓖麻RcERF、杨树PtERF46、拟南芥AtERF4的一致性最高,分别为72%、62%和61%。qRT-PCR分析表明,HbERF1在橡胶树叶片和树皮中均能响应高盐、干旱和PEG胁迫,基因的表达在叶片中受ABA、MeJA的抑制,而在树皮中则受ABA、MeJA和SA的抑制。在高盐和PEG胁迫下,叶片中的HbERF1在处理前期(≤8 h)表达水平都低于对照,而树皮中的HbERF1在胁迫4 h时就受到强烈诱导。在干旱胁迫下,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HbERF1在叶片和树皮中表达水平持续增加,且在树皮中的表达要高于叶片中的表达。HbERF1的过表达提高了拟南芥的抗旱性、耐盐性和耐PEG胁迫的能力,并抑制了乙烯受体基因AtETR1和AtERS1的表达。在过表达植株中,AtETR1和AtERS1的表达水平分别比野生型中的降低了19倍和9倍,差异极显著(P<0.01)。在高盐胁迫下,过表达植株中AtRD22和AtRD29A的表达水平持续上升,且上调幅度高于WT,分别为对照的115倍和100倍;在20%PEG胁迫下,AtRD22和AtRD29A的表达都受到诱导。用300 mmol·L-1NaCl浇灌拟南芥,处理15 d后,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几乎全部萎蔫白化,而过表达株系S1仅有少数叶片萎蔫白化。用20%PEG6000水溶液浇灌拟南芥,处理15 d后,过表达株系S1生长正常,已进入生殖生长,而野生型植株仍保持在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被延迟,且部分叶片出现脱水现象。停止浇水2周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叶片枯萎程度高于过表达植株,复水1周后野生型植株的存活率仅为35.0%,而过表达植株的存活率则高达95.0%。【结论】HbERF1参与了橡胶树的ABA、JA、SA和ETH信号途径,是ETH信号的正调控因子,对提高橡胶树的耐旱性具有积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农田土壤和水中烯啶虫胺残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土壤和水中烯啶虫胺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分别用2种方法对土壤和水中烯啶虫胺进行提取,从中选择操作性强的方法,并对实际土壤和水样品中烯啶虫胺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水体中乙腈和二氯甲烷提取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6.5%~87.6%,80.6%~92.7%,相差不大,但后者操作繁琐、耗时耗力,因此选择乙腈作提取剂;用丙酮-水(体积比2∶1)提取土壤样品,回收率远高于乙腈,其在土壤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9%~81.0%,相对标准偏差为1.34%~2.65%。烯啶虫胺在水解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在土壤降解中未出现影响农药定量的新物质,所以水样品中残留测定以优化后的色谱条件进行。本研究中气相色谱条件对烯啶虫胺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0 g,定量限为0.05mg/kg。【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线性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用于土壤和水中烯啶虫胺残留量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缅甸蟒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四川动物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A-PCR(long and accurate PCR)、巢式PCR及TA克隆测序技术,首次获得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21479)。分析结果表明:缅甸蟒线粒体全长17 617 bp,与其它多数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相似,由13个蛋白编码区、2个rRNA、22个tRNA和双控区组成,基因间排列紧凑;与蟒属其它物种相比,缅甸蟒线粒体在氨基酸数目上存在增减现象;tRNA中tRNA-Cys长度最短,只有57 bp,二氢尿嘧啶环无配对的茎区;缅甸蟒在两个控制区各存在3个相同的串联重复,可能是造成个体间相差87~89 bp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