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8%仲丁灵乳油防除地膜向日葵田间杂草效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在向日葵覆膜播种前用48%仲丁灵乳油2 250~6 375 mL/hm2对水600 kg喷施土壤表面的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0 d向日葵叶色、叶形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药后40 d对田间杂草山苦荬、稗草、大刺儿菜、田旋花、藜总株防效为84.5%~96.6%。其中喷雾剂量为3 375 mL/hm2和4 875 mL/hm2时,总株防效分别为90.7%、94.3%,折合产量分别为3 386.67、3 484.44 kg/hm2,较空白对照分别增产8.24%、11.23%,且对种子发芽无药害,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用植物秦艽的传粉特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散风祛湿、和血舒筋的功能,可治疗关节炎、黄疸等病症,常用于中药方剂中。近年来,由于乱采滥挖和其特殊的生长习性,致使秦艽野生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TH处理网纹甜瓜对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率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于网纹甜瓜开花前7d、幼果期(花后14d)、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21d)和网纹形成期(花后28d)用100mg.L-1BTH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分析BTH处理后幼果期、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和成熟期果实内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潜伏侵染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前BTH处理可有效控制甜瓜果实内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1、2、3、4次处理均降低了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率,2、3、4次处理的效果较好,在成熟期总潜伏侵染率均为对照的23.53%。网纹形成期是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前BTH处理对潜伏于果实内的两种优势病原菌链格孢和镰刀菌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且对果实顶部、中部的控制效果优于底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无性系变异获得抗条锈小麦新品系4-8研究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永良4号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将获得的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后获得45株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条锈病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种质资源材料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5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系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小麦种质材料4-8具有稳定遗传的条锈病抗性变异,从而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创制提供了可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对籽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08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N、P、K不同配比和P的不同用量对籽瓜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50、150、90kg/hm2,籽瓜的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表现最好,比分别不施N、P和K肥的各处理增产25%、33%和5%,除去肥料成本,分别增收1951、2508和234元/hm2;有效提高了单瓜重、单瓜籽粒数和籽粒重,并减少了白籽率;得出在甘肃农垦八一农场小井子分农场限制籽瓜产量单质营养成分的因子是P>N>K,推荐最佳施P量为P2O515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LER)分别为1.30和1.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农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思考
《中国工程咨询 》 2008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问题的更加关注和对咨询产业的鼓励与扶持,农业项目咨询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选题立项主要依据的经济评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林项目咨询正在从以技术为基础的智力服务,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智力服务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和栽培密度对半干旱区特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半干旱地区特用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高油11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P2O5量处理对特用玉米的产量影响。[结果]增施磷肥和提高密度均使秃顶增多,增施磷肥处理的秃顶大于加大密度的。组合55 500株/hm2(密度)+112.52 kg/hm2(磷肥)的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其穗长均匀,秃顶长平均为1.5 cm,穗粒数为641粒/穗,百粒重为20.5 g。组合66 750株/hm2+187.5kg/hm2产量最高,达到7 851.1 kg/hm2;组合55 500株/hm2+262.5 kg/hm2和组合55 500株/hm2+187.5 kg/hm2的产量最低,只有5 697.3和5 766.8 kg/hm2。密度在66 750株/hm2时,3个磷肥用量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当密度为59 250株/hm2时,增施磷肥,对产量的负效应显著。[结论]半干旱区梯田地种植特用玉米的适宜密度和最佳施磷量应为59 250~66 750株/hm2和112.5~187.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