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DCK单细胞悬浮生长的驯化筛选及其在AIV增殖上的初步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逐步降低培养基中血清含量的方法获得可悬浮生长的MDCK-Sus细胞株,对其生长代谢情况、细胞膜表面病毒受体丰度,以及在生物反应器中悬浮培养该细胞对禽流感H9亚型病毒增殖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MDCK-Sus细胞株可完全适应无血清营养条件并呈单细胞悬浮生长状态,细胞生长旺盛,平均比生长速率达到0.556 d-1,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2.42×106cells·m L-1,并可检测出其细胞膜表面具有正常丰度的唾液酸-α-2,3-半乳糖糖链受体。在MOI为0.05,TPCK处理的胰蛋白酶作用浓度为1μg·m L-1的条件下,AIV-H9亚型病毒JS03株可在MDCK-Sus细胞中获得较好的增殖HA效价,达到8log2·25μL-1。
关键词: MDCK细胞 禽流感病毒 单细胞悬浮培养 禽流感病毒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攻毒保护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现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CV777疫苗毒株对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以RTPCR进行PEDV CV777疫苗株、JS12流行株S基因克隆测序,进行PEDV S基因核酸序列分析与氨基酸序列分析。分别以转瓶工艺与细胞悬浮培养工艺培养Vero E6细胞,制备PEDV CV777株转瓶灭活苗与悬浮灭活苗。分别以PEDV转瓶灭活苗、悬浮灭活苗、PEDV流行株组织灭活苗(JS12株)产前30d免疫经产母猪;母猪产仔后14d进行仔猪攻毒保护试验。核酸序列分析显示,PEDV CV777株S基因与流行毒株的相似性在96.4%~99.7%之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6.7%~99.5%之间。转瓶工艺制备PEDV抗原效价为107.0 TCID50/mL,悬浮培养制备PEDV抗原效价为108.5 TCID50/mL。攻毒保护试验显示,悬浮灭活苗免疫母猪后,仔猪有2/10发病,保护率为8/10,转瓶灭活苗组发病率为8/10,保护率仅为2/10;组织灭活苗组9/10发病;对照组10头全部发病。该试验证明,提高PEDV CV777株的抗原含量,能够有效提高疫苗对PEDV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鸡法氏囊组织中干扰素和p53转录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鸡体抗病毒天然免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应用IBDV弱毒(B87)和强毒(QL/12)分别感染4周龄SPF鸡,每隔12h(12~84h)取3只鸡的法氏囊组织作为1个pool,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感染前后干扰素(IFN)和p53的mRNA水平,同时分析法氏囊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在QL/12组,IFN-α和IFN-β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48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IFN-γ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p53mRNA含量迅速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在B87组,IFN-αmRN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48h达到最低值),而IFN-βmRNA水平变化不规则,72h含量最高;IFN-γmRNA水平先逐渐升高后降低(72h达到峰值);p53mRNA含量变化较小,36h含量最高。QL/12组诱导法氏囊组织产生的IFN mRNA(IFN-α、IFN-β和IFN-γmRNA)以及p53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B87组。病理组织学检查,QL/12组法氏囊淋巴滤泡呈不同程度的损伤,而B87组法氏囊组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变。qRT-PCR检测,QL/12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48h达到峰值(8.4×106拷贝/mg),而B87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72h达到峰值(6.6×104拷贝/mg)。本研究结果表明IBDV感染严重干扰了鸡体IFN和p5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干扰素 p53 天然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与演变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2个县市(滨海县、大丰市、东台市、赣榆县、灌云县、海安县、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射阳县、通州市、响水县)8个时间节点(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品种种类和数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植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2)小麦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总产提高的过程中,单产的平均贡献率远大于面积的平均贡献率,优异小麦品种的推广是平均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对总产的贡献率逐渐下降。(3)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分析发现:1淮北淮南麦区的小麦品种均大致经历了4次品种更新,地方品种已经全部被改良品种取代,主推品种始终以江苏省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占主推品种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淮北麦区,对其影响较大的外省市主要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小麦品种。2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品种维持时间长,推广面积大。3株高的降低,千粒重、穗粒数及穗长的增加均对小麦品种的单产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芽期耐冷QTL
《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芽期耐冷性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能减少遗传背景的干扰。该研究以8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其受体亲本为广陆矮4号,供体亲本为日本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 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芽期耐冷性的差异,并对代换片段上的芽期耐冷QTL进行鉴定。以F≤0.001为闽值共检测到8个芽期耐冷QTL,分别分布在第1、6、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QTL通过代换作图被初步定位。这些QTL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在2个年度间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4%和10%-45%,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00%-2 200%和500%-2 250%,其中qCTPg-2在2个年度间的加性效应均最高,分别为44%和45%。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芽期耐冷QTL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耐冷 数量性状位点 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水分散粒剂配方及助剂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1619能有效防控设施蔬菜枯萎病的发生和为害,有望研发成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通过对多种助剂和填料影响解淀粉芽孢杆菌活菌量的研究,在确保被筛选的助剂和填料对生防菌B1619安全的基础上,比较各种助剂和填料及其组合的理化性能,选出最优的配比,确定了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发酵液15%,粘结剂硅酸镁铝3%,分散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崩解剂硫酸铵5%,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填料高岭土24%。测定了"生物杀菌剂1.2亿活芽孢/g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水分散粒剂"产品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产品生防菌B1619活菌含量大于1.2×108 cfu/g,悬浮率为90%,润湿时间为15 s,崩解时间30 s,水分含量小于5%,热贮稳定性合格;所得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段喷施叶面肥对春茶新梢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于不同时段对10年生"龙井长叶"茶树树冠进行尿素和生命素(Alpha Greed)喷雾施肥处理,以探讨叶面肥对茶树新梢部分生长指标、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尿素、生命素处理后,新梢发芽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0.05),以傍晚喷施生命素效果最好,发芽密度增加率达33.81%;芽头长度、新梢百芽质量均有一定提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主要品质成分多酚类、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早晨、傍晚喷施叶面肥后效果较为显著。同时对酚氨比值、叶绿素a/b值具有一定降低作用,中午喷施尿素、生命素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氧灌溉池塘中反硝化细菌丰度昼夜垂直变化特征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农用灌溉池塘蓄积的生活污水在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及其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富氧灌溉池塘水体不同深度水层中(上层10~30 cm、中层90~110 cm、和下层150~170 cm)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质参数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p H值、水温、光照度及NO3--N浓度均具有垂向分层效应,随水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NH4+-N及PO43--P浓度则呈现与前者相反的趋势,随水层加深而逐渐升高;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基因受DO浓度和p H值调节作用显著,均表现为白天丰度高,晚间丰度低的时间效应;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整体表现为表层水体中的基因丰度高,其次为中层水体,底层水体中的丰度最低的趋势,即同样表现出垂向分层效应。nir S基因丰度总是比nir K基因丰度高,说明nir S型反硝化细菌更能适应富氧灌溉池塘水质环境。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与环境参数中的DO浓度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富氧条件下灌溉池塘水质参数尤其是DO浓度昼夜垂向变化促使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垂直空间分层效应,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也可能有大量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存在,并且因为长时间受富氧条件驯化,导致反硝化细菌丰度受DO浓度变化影响较大,可能会促使不同深度水层断面发生的氮转化过程及其强度具有差异。进而为原位状态下好氧反硝化脱氮的可能性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该研究为富氧污水在用于农田灌溉使用时提供背景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