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_4植物PEPC酶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ase)是高等植物尤其是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关键酶,利用PEPC基因提高C3植物的光合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来源于玉米PEPCase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克隆,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PEPCase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型单抗。利用其中一株杂交瘤细胞4E5的小鼠腹水单抗和PEPCase的兔源多抗,建立检测PEPCase的多抗一待检样品一单抗模式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条件经过优化后分别为:兔源多抗以1:3 200稀释,单抗4E5以1:800稀释,整个操作过程仅需要5个小时(不含包被和封闭时间),本方法能够长期保存。利用建立的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验证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在经PCR分子检测后证实携带PEPC基因的305株样品中,有237株为阳性单株,阳性率为77.7%,符合率较高。实验表明,本研究能够为育种上快速筛选转PEPC基因作物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C4植物 PEPCase 单克隆抗体 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培育高抗黑条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迫在眉睫。获得抗性好的水稻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保存的2000份水稻地方品种连续2年设置2个试验点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连续2年没有发病的资源38份。对这38份中农艺性状较好的6份粳稻资源进行人工室内接虫鉴定,获得高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水稻资源1份。与感病对照相比,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在抗病品种体内的表达量下降71.5倍,表明抗病品种对RBSDV在体内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和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了材料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池凤眼莲种养水域水体理化指标24小时变化规律
《环境工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滇池水域选择3个实验点,分别是外草海、老干鱼塘和龙门村,构建围栏控制性种养凤眼莲,用于吸收富集水体氮磷。于凤眼莲旺盛生长期内(2010年8月),每隔3小时监测种养区与对照区水体理化指标,包括气温、水温、p H、溶解氧(DO)、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和磷酸根(PO3-4-P),分析24 h内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昼夜变化使得3个实验点水体p H和DO白天高于夜晚。由于气泡浮力机制影响,龙门村水体Chl-a浓度在中午12:00达到最高,在日落后21:00又出现一个高值;(2)外草海种养区NO-3-N浓度与TN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NH+4-N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推测是因为凤眼莲可以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的硝化、反硝化、硝化-反硝化反应的耦合过程。老干鱼塘水体由于p H过高,使得水体NH+4-N浓度明显高于NO-3-N浓度;(3)昼夜变化对水体氮、磷浓度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在野外大水面种养相对小面积的凤眼莲,种养水域内部的氮磷浓度均高于相对较远的对照水域;规模化种养凤眼莲方可有效降低整个水体的氮磷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支原体肺炎发病模型的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选择含有猪肺炎支原体强毒株的猪病肺组织为攻毒材料,建立一种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模型。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确定猪支原体肺炎冻干病变组织中病原的含量;其次,利用小鼠接种试验,确定该组织毒用做攻毒材料的安全性;再次,选择猪肺炎支原体阴性大白×二花脸杂交猪,按1:10,1:100,1:1 000,1:10 000稀释后组织强毒经气管内注射途径进行攻毒;最后,攻毒后28 d剖检感染猪,观察肺脏病变情况和临床症状,并通过攻毒剂量比较,确定了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剂量大于9.50×10~4拷贝时,能够引起猪发病,从而建立猪支原体肺炎人工发病模型,为猪肺炎支原体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浸蚕豆主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醋浸渍对不同蚕豆原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鲜蚕豆、热处理鲜蚕豆和蚕豆种子经过醋浸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蚕豆原料经过醋浸后分别检测出36、31、2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醋浸鲜蚕豆主体风味成分是1-辛烯-3-酮,醋浸热处理鲜蚕豆主体风味成分由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组成,醋浸蚕豆种子主体风味成分由乙酸乙酯、壬醛、乙酸异戊酯、辛醛、丙烯酸正丁酯、己醛、庚醛、2-戊基呋喃、3-羟基-2-丁酮、苯乙醇构成。与醋浸前相比,鲜蚕豆风味化合物数量没有变化,热处理鲜蚕豆风味化合物数量略有减少,蚕豆种子风味化合物数量降低较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南京甜樱桃坐果的关键时期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生育期的生态条件对甜樱桃花芽分化和坐果的影响,确定导致南京地区(年均温>15℃)甜樱桃坐果率低的关键时期,将郑州的一部分4年生盆栽结果甜樱桃运至南京生长1年后,然后将郑州和南京两地的盆栽苗分别在落叶期、休眠结束后进行双向位置交换,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花芽和胚囊形态发育,并在果实着色期观察坐果率。结果显示:全生育期在郑州、落叶期由郑州运至南京、休眠结束后由郑州运至南京、全生育期在南京、落叶后由南京运至郑州的‘早红宝石’甜樱桃坐果率分别为38.2%、14.7%、12.9%、8.9%和31.7%;无胚囊的比例分别为41.5%、55.6%、57.7%、74.5%和50.0%;全生育期在郑州和落叶后由郑州运至南京休眠结束后再运回郑州的甜樱桃‘萨米脱’的坐果率分别为13.9%和18.8%。结果表明:影响南京地区甜樱桃坐果的关键时期应是春季开花坐果期;而对于一些能满足需冷量的品种,休眠期对坐果率的影响不大;夏季花芽分化期的高温影响花芽分化进程及分化质量。
噻虫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及其2种混剂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方法】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结果】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30%噻虫胺悬浮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和20%醚菊酯·噻虫胺悬浮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摄入毒性均为剧毒,LC50值(48 h)分别为0.0200(0.0143~0.0272),0.0847(0.0658~0.1157)和0.1594(0.1200~0.2056)mg a.i./L;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LD50值(48 h)分别为0.0155(0.0114~0.0197),0.0426(0.0335~0.0539)和0.1122(0.0796~0.1385)μg a.i./蜂。药膜法测定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LC50值(24 h)分别为0.0232(0.0180~0.0295),0.1050(0.0940~0.1170)和0.0059(0.0054~0.0065)mg 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存在极高风险性,安全系数分别为5.95×10-4,2.69×10-3和9.50×10-5。【结论】噻虫胺及其混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噻虫胺 摄入法 接触法 药膜法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生态工程措施对太湖竺山湖水环境修复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以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净化污染水体,成为污染水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太湖流域,虽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经验,但尚无针对该种生态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水质改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对2011年太湖竺山湖种养66.7 hm2水葫芦期间水体营养盐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风浪扰动等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工程区内外水体交换强烈,水体透明度、p H等基本理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水葫芦种养区内未出现厌氧现象,水葫芦工程措施对颗粒物及蓝藻具有滞留效果,使得水葫芦种养区水体TN、TP含量较高,其变化幅度分别为1.13~3.30、0.085~0.165 mg·L-1,低于外围水体中TN、TP含量;受气温及水流等影响,水体中蓝藻密度在8月份达到高峰,放养区内叶绿素含量为77.97 mg·m-3,同期边缘和外围含量分别为84.40、86.84 mg·m-3,植物根部叶绿素含量较高,表明水葫芦根须对蓝藻细胞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全年收获20000 t水葫芦,从水体中共带出N、P、K的量分别为19.8、2.4、44.5 t,表明规模化种养以水葫芦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功能,为扩大利用水葫芦等速生漂浮植物建立的"移动湿地式"生态工程措施治理较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C.annuum×C.chinense种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间杂交是种质创新和利用外源优异基因的重要途径。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浓紫色辣椒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1)、强辣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种间F1花粉可染率为64.4%,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C.annuum×C.chinense种间杂种的获得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