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大米镉限量标准现状分析及建议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大米镉污染现状,通过分析国内外大米镉的限量标准及标准存在的问题,从标准层面提出了解决大米镉超标的建议,对大米标准的制修订及其实施、人们科学理性认识大米镉、政府解决大米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标准 大米 镉限量 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新品种——正甜88

农家顾问 2015

摘要:正甜88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引进种质资源,结合多系杂交和系谱选育方法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适宜加工的甜玉米新品种。2012~2013年参加广东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040千克/公顷,比对照增产12.96%,7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生产试验最高产在广东茂名,产量高达18810千克/公顷。2014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理化性质对土壤吸附-解吸苄嘧磺隆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吸附-解吸BSM(苄嘧磺隆)的影响,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采自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14个省区的21个土壤样品对BSM的吸附-解吸行为,以及BSM吸附-解吸行为与土壤p H、w(有机质)、w(TN)、w(黏粒)、CEC(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BSM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不同土壤对BSM的吸附强度差异较大,Kf(Freundlich常数)介于0.52~24.05之间.土壤p H、w(有机质)是影响BSM吸附的主要因素,二者对Kf的解释率为58.1%;土壤对BSM的吸附还受w(TN)、w(黏粒)等的影响.土壤对BSM的吸附-解吸存在滞后现象,HI(迟滞系数)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w(黏粒)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p H对HI的解释率为33.0%.吸附平衡溶液p H与Kd(分配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其进行调节可显著改变土壤对BSM的分配能力.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吸附-解吸 苄嘧磺隆 滞后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V)是为害锦葵科植物的重要双生病毒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CLCuMV定量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寄主植物内的增殖动态、在介体昆虫内循环和其与寄主、介体间互作机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以纯化的含CLCuMV基因组的质粒为模板,利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对不同浓度的质粒样品进行CLCuMV扩增,制作标准曲线.依照建立的标准曲线,计算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及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中CLCuMV的含量.【结果和结论】该定量检测法可检测到低浓度(5.2×101μL-1)的CLCuMV,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倍,可被用于在寄主植物和介体昆虫体内CLCuMV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锦葵科 SYBR 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叶厚性状的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2015

摘要:叶厚是重要的叶形因子和株型改良的选择指标,在水稻理想株型和高产育种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以比叶重(SLW)或比叶面积(SLA)为评价指标已对水稻叶厚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此,综述了叶厚在株型构成、光能利用和产量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叶厚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提供参考。同时,分析了目前叶厚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样本非破坏性测定技术在叶厚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叶厚 叶形 株型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恶性入侵植物豚草的繁育系统特性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年生恶性入侵植物,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威胁农业、生态和民众健康。该种雌、雄头状花序同株,以种子繁殖,因而其有性繁殖特性对其扩散和爆发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套袋授粉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等实验方法,对入侵江苏常熟的豚草种群的繁育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豚草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4天开始出现,第8天到第10天花粉活力比较高;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2天开始出现,第5天到第8天柱头可授性较高;同植株上同一时期开花的雌花的柱头可授性和雄花的花粉活力有5d左右的重叠期。不套袋处理(自然条件)和异株授粉处理下,豚草的结实率都比较高,分别达48.4%和44.4%,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株授粉处理的结实率较低,仅3.4%,极显著低于不套袋处理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P<0.01)但显著大于0(P<0.05)。分析表明,豚草属于自交不亲和种,但又可部分自交亲和,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因此,对在新分布区的零星豚草植株进行及时防除,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豚草 菊科 繁育系统 外来入侵植物 自交不亲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母猪繁殖性能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重点任务"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综合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概述了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和有关综合试验站在母猪后备、妊娠和泌乳阶段通过关键营养技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母猪 繁殖性能 营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多糖级分的溶液性质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摘要:目的研究荔枝多糖级分在溶液中的构象,以丰富荔枝多糖的结构信息。方法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圆二色谱(CD)、碘-碘化钾反应和激光粒度仪等方法分析各个级分的形态、结构以及粒径大小。结果 AFM分析表明LP1–4均含有分散的球状颗粒;LP2还含有较大的球状聚集物;LP3则出现部分蠕虫链状;LP4含有部分无规线团和支链交联状。CD分析发现LP3中含有不对称结构,推测其为三股螺旋结构。碘-碘化钾实验发现LP1–4均存在较长的侧链和较多的支链。LP1–4的平均粒度分别是189.2、193.9、244.6和275.5 nm;分散指数分别是0.301、0.463、0.479和0.518;LP1在溶液中呈无规卷曲状且未发生聚集,LP2–4则在溶液中有较大的聚集行为。结论 4种荔枝多糖级分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及不同的溶液形态。

关键词: 荔枝 多糖级分 溶液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行距对斜排稀植甘蔗脱毒种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台糖22号二代脱毒种苗为试材,在播种量为45 000芽/hm2条件下,考察行距为1.3、1.4、1.5 m的斜排稀植模式甘蔗的生长、产量、含糖量变化。结果表明,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分蘖率、不同生育期株高、单茎重、每公顷蔗茎产量、折算每公顷含糖量均较对照下降,且随行距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甘蔗成熟前株高与1.3 m行距、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成茎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蔗茎直径、蔗茎锤度均较对照增加,且随行距增大增加幅度变大;除1.4、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模式甘蔗成茎率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甘蔗脱毒种苗 斜排稀植 生长 产量 含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门湾红树林土壤小单孢菌的分离及其多样性

微生物学杂志 2015 CSCD

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海南八门湾红树林潮间带、木果榄和海莲红树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和筛选小单孢菌科放线菌,对其分离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探索了八门湾红树林小单孢菌科放线菌的多样性。采用4种预处理方法和5种分离培养基,经过排除重复菌株后共得到115株放线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分布在5个科、9个属。其中小单孢菌科的菌株约占全部菌株的90%(105株),主要分布于3个属:Micromonospora(85%),Jishengella(9.5%)和Verrucosispora(5.5%),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的相似性分布于98.5%~100%之间。

关键词: 小单孢菌科 红树林 多样性 分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