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桂林典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剖面钙镁形态迁移对比
《中国岩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桂林典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essier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法,测定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钙(Ca)和镁(Mg)元素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质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和残渣态等形态,探讨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Ca、Mg形态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溶区石灰土剖面中,随剖面深度加深,pH值增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含量减少,Ca元素主要以交换态存在且在各土壤剖面中含量相近,Mg元素主要是以残渣态赋存在土壤剖面中,随着土壤剖面深度腐殖酸结合态百分比减少,存在累积现象;(2)在非岩溶地区酸性土壤中,土壤总钙较低。在土壤剖面0~60 cm以强有机结合态为主,深层剖面(大于60 cm)以残渣态为主;Mg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非岩溶区土壤Mg元素以腐殖酸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与岩溶区土壤类似,非岩溶区Mg元素在土壤中也存在一定累积。
关键词: 石灰土 酸性土 Tessier 形态连续提取法 淋溶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DT-4的降解特性及对高粱药害的缓解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中烟嘧磺隆残留可对后茬作物产生不同程度药害.为解决玉米地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高粱药害问题,使用前期筛选出的烟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DT-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降解率,利用室内盆栽生测结合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确定降解菌株对土壤中烟嘧磺隆降解效果,降低烟嘧磺隆残留对高粱的药害.结果显示,烟嘧磺隆残留浓度在0.0025~0.1 ug/m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符合农残分析要求;PDB液体培养基中烟嘧磺隆在DT-4降解菌处理100 h的降解率高达93.00%;菌株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5℃、pH 5、最适接种量5%、烟嘧磺隆初始质量浓度200 mg/L.盆栽试验土壤中烟嘧磺隆残留浓度为0.075 mg/kg时,加入降解菌DT-4后能够明显缓解高粱的株高、根长、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等生长发育指标,对高粱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田间小区试验中,不同剂型降解菌剂处理,高粱抽穗期效果最为显著,降解菌能够将低于60 g a.i./hm2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高粱修复至无明显药害水平,且降解菌剂应用效果为粉剂>菌液.本研究表明高效降解菌株绿木霉DT-4可有效缓解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高粱的毒害作用,为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下烟嘧磺隆残留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不同激素配方、土壤基质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择出最适合黄芪增殖和生根的最优激素组合及移栽土壤基质,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黄芪无菌苗在不同激素配方中的增殖情况、生根情况和移栽黄芪幼苗合适的土壤基质.研究表明,在茎段增殖培养阶段添加单一激素MS+6-BA 1.5 mg/L、添加两种激素MS+6-BA 1 mg/L+NAA0.5 mg/L、添加三种激素MS+6-BA2 mg/L+NAA0.5 mg/L+IBA0.2 mg/L为最佳组合;在生根培养中,最适合的激素组合为1/2MS+IAA 2.0 mg/L+IBA 1.0mg/L+NAA 1.5 mg/L;在移栽基质选择的研究中,低位泥炭:蛭石:珍珠岩=1∶1∶1/1∶2∶2的两种基质组合中的黄芪幼苗均长势优良.研究基质对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了解适合黄芪增殖、生根、移栽生长发育的基质激素配比,为黄芪的育种、栽培研究、大规模种植以及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激素组合;增殖;生根;移栽


杂交大豆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杂交大豆品种间抗旱性差异,从而选育耐旱杂交大豆品种。【方法】以3个杂交大豆为试验材料,在生长间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5%、10%和20%)水培模式模拟大豆苗期干旱胁迫,测定干旱胁迫后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指标、渗透调节物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研究3个杂交大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结果】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不断增加,检测到3个杂交大豆的相关抗旱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逐步显著。其次检测大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发现,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增加其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最显著的是优势豆-A-5。在大豆苗期光合生理指标方面,3个杂交大豆苗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呈现显著差异。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大豆幼苗可以通过渗透调节和启动抗氧化防御系统应对干旱胁迫,并且随着胁迫程度增加,各物质含量有显著变化,而且不同品种间也存显著差异。隶属函数值法综合分析得出3个杂交大豆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优势豆-A-5>杂交豆6号>晋豆48。【结论】杂交大豆可以通过光合抑制、渗透调节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共同作用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筛选的优势豆-A-5可作为抗旱杂交大豆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示范,同时也为后期杂交大豆抗旱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不同制粉方式对运黑161全麦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制粉方式及不同粒度对黑小麦流变学特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将运黑161黑小麦经直接粉碎法和回添法制得的全麦粉分别过80、100、120目筛,以运黑161黑小麦面粉为对照,分析全麦粉淀粉含量、水合特性、发酵特性以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的全麦粉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80.18%,破损淀粉含量最低,为9.93%,溶解度、膨润力最小,分别为2.5%和3%。回添法制备的全麦粉面团发酵高度、持气率小于直接粉碎法。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全麦粉的粉质质量指数最高,为59.5,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为3.45和3.2 min,较接近于黑小麦面粉,且该全麦粉的阻力值、最大阻力值在醒发时间135 min时最大,用该全麦粉制作的面包感官得分最高。综上,以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制备的全麦粉为原料制作的全麦面包品质较好。本研究结果为黑小麦全麦面包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2020、2021年在苹果休眠期使用石硫合剂和腐殖酸铜,在生长期选择多种生物农药,包括苦参碱、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枯草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和鱼藤酮等,监测了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20年全程喷施生物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防治效果最低值分别为82.08%、80.07%、86.04%和86.77%;2021年则分别为87.90%、86.90%、89.67%和88.25%,均接近于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区。同时,生物农药防控区未出现任何药害。研究表明苹果全生育期喷施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苹果主要病虫害,对苹果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斑点落叶病 褐斑病 苹果黄蚜 苹果小卷叶蛾 农药减施增效


基于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远志药效物质累积规律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收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份的远志12批,对其水分、醇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基于HPLC测定远志■酮Ⅲ(polygalaxanthoneⅢ,PX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3,6′-disinapoylsucrose, DISS)和细叶远志皂苷(tenuifolin, TEN)含量并建立指纹图谱,研究其药效物质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远志根长度和直径增加,直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不同产地远志水分含量有明显的区别,汾阳产远志药材水分含量约4.0%,新绛产水分含量高于汾阳产约8.2%,12批药材水分检查均低于12%;浸出物含量介于38%~48%;PXⅢ含量介于0.11%~0.18%,DISS的含量介于0.50%~0.94%,TEN的含量介于1.37%~2.40%;PXⅢ、DISS累积规律较为相似;TEN在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含量接近;新绛产药材指标成分总含量积累明显,在生长3年出现最大值;12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介于0.823~0.962,共有35个共有峰,指认出2个共有峰,汾阳产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与新绛产没有明显差异,春采相似度高于秋采。本研究结果为远志栽培种植、采收时间提供参考;三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可为远志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远志 远志■酮Ⅲ 3,6′-二芥子酰基蔗糖 细叶远志皂苷 药效物质累积


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磷素水平的适宜施磷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维持农作物高产、稳产及土壤磷素肥力的磷肥适宜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在晋南地区进行磷肥用量田间定位试验,在每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施N?400?kg/hm2、K2O?180?kg/hm2的基础上,设置了6个P2O5施用水平处理:0、120、180、240、300、360?kg/hm2,氮、磷、钾肥施用量小麦和玉米各占50%,每季作物45%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播前一次性底施,55%的氮肥在小麦拔节期和玉米10叶期进行追施.连续3年收获期测产,并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不施磷处理(P0)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效益均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逐年下降;施磷显著提高了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及净收益,3年平均增产23.9%,增收20.4%.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净收益和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直线平台模型拟合,以该模型计算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磷量为193?kg/hm2,适宜施磷量下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15.9?kg/kg、21.9 kg/kg和25.1%.P120和P18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耗竭状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下降3.0和1.3?mg/kg;P240、P300和P36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状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上升1.5、4.0和4.2?mg/kg,但P300和P360处理间的有效磷含量3年均无显著差异.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直线相关,2017、2018和2019年土壤有效磷达到基础土壤水平(Olsen-P?18.5?mg/kg)的施磷量分别为P2O5192、194和197 kg/hm2.[结论]在山西省南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综合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实现较高磷肥效率和维持土壤初始磷素肥力的年最佳磷肥用量为P2O5193?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最佳施磷量;产量;净收益;磷肥效率;土壤有效磷


小麦品系CH7034中耐盐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定小麦耐盐种质对于充分利用盐碱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CH7034是本实验室自育的1份小麦耐盐品系,为了明确其耐盐性遗传规律和控制位点,利用CH7034与盐敏感品种SY95-71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QTL分析。基于SNP芯片数据和盐害指数(salt injury index),在2A、2D、4B和5A染色体上共检测出6个QTL,分别为QSI.sxau_2A、QSI.sxau_2D、QSI.sxau_4B.1、QSI.sxau_4B.2、QSI.sxau_5A.1和QSI.sxau_5A.2。其中,QSI.sxau_5A.1在3次盐胁迫试验中均能被检测到,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解释率(15.73%~20.18%),且不同于5AL染色体上已报道的其他耐盐位点。在QSI.sxau_5A.1区间开发并整合了7个SSR标记,将LOD峰值进一步确定在SSR-D1处。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从QSI.sxau_5A.1区段内筛选了12个响应盐胁迫的高置信基因。研究结果为CH7034耐盐位点的精细定位乃至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小麦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种质和分子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