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6条记录
小偃麦衍生系CH984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种质CH984为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小麦品种‘晋太170’杂交后代衍生而来的高代选系,在成株期对中国白粉病菌株E09表现免疫,抗病表现与TAI7047相似。将CH984分别与小麦感病材料TC29和SY95-71配置组合,获得CH984/TC29 RIL群体和CH984/SY95-71 F2群体。利用E09对2个遗传群体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984携带1个主效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PmCH984。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CH984/TC29 RIL群体家系的抗感池扫描小麦90K芯片,结果显示多态性SNP标记主要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400~450 Mb区段。在目标区段内每隔5 Mb开发1个SSR标记,并结合2DL染色体上的公共SSR标记和NRM标记扩增CH984/TC29 RIL群体,最终利用8个SSR标记将PmCH984定位在1个40 Mb的物理区间内,与侧翼连锁标记Xcfd2和SSR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5和0.1 cM。位点分析表明,PmCH984是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关键词: 小偃麦衍生系 白粉病抗性 90K芯片 SSR标记 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蜜蜂OBP19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AcerOBP19的cDNA序列,预测其蛋白结构,明确该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各组织的表达水平.PCR扩增AcerOBP1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结构特征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用qRT-PCR技术对AcerOBP19在中蜂不同发育时期(1、5、10、15、20、25日龄)各组织(触角、足、口器、毒腺和中肠)中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 AcerOBP19的完整ORF序列,序列长为420 bp,共编码139个氨基酸;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Mins-C OBP亚家族;N-末端有一段含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该蛋白包含6个α螺旋和2个二硫键.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cerOBP19与大蜜蜂Apis dorsata OBPs、小蜜蜂Apis florea OBPs和西方蜜蜂Apis melifera OBPs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表明它们之间在进化关系上更加同源,且AcerOBP19具有PBP-GOBP superfamily家族的保守结构域,是一种分泌蛋白.qRT-PCR结果表明AcerOBP19在中蜂不同发育时期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15日龄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在其它日龄中足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在各个时期中口器和毒腺中有较高表达,中肠中呈微量表达.通过AcerOBP19组织表达谱结果,推测AcerOBP19不仅参与嗅觉识别机制,在味觉识别过程中也可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 中华蜜蜂 AcerOBP19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时空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瘠薄胁迫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品种耐瘠性评价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粱对单个养分的利用存在遗传差异和互作现象,开展全肥性的耐瘠薄分析对高粱育种与种质资源评价有指导意义。利用55个高粱品种在瘠薄和正常土壤条件下开展2年田间试验,调查生育期、株高和穗柄长等15个性状,建立耐瘠性评价方法,对高粱进行分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瘠薄胁迫下高粱生育期延长,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度增长,倒2叶面积降低,23个品种株高增高,32个品种株高降低,其余10个性状均降低。产量相关性状以及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对瘠薄胁迫敏感。株高、穗柄长、穗柄伸出长、茎粗和生育期与耐瘠性呈负相关。土壤瘠薄胁迫对高粱多个性状有影响且存在差异。在瘠薄胁迫下高粱的株高主要受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度的影响。产量和鲜生物量是耐瘠评价的首选指标,千粒重和倒2叶面积是耐瘠评价的次级指标。本研究共筛选出晋杂31号等12个耐瘠品种。

关键词: 高粱 养分胁迫 耐瘠性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份不同年代山西省主推高粱品种灌浆与脱水速率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山西省不同年代高粱品种的灌浆与脱水速率随着年代的更替所呈现的变化规律,试验以不同年代的10份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和公式计算每次取样期间子粒的含水量及灌浆和脱水速率,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分析表明,百粒湿重、百粒干重和含水量在不同模型和不同天数之间呈差异极显著。在第45天时,含水量大部分处于17%~20%左右,只有‘晋杂4号’和‘抗四’略低,在9%左右。百粒干重、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年代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百粒干重在第25~35天增长速率最慢。随着年代变化,各品种在成熟期的脱水速率逐步下降;10份材料的灌浆速率在第25~35天均呈下降趋势,随年代更替,新品种的子粒灌浆速率略高于老品种。产量与35~45天的脱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生产中选用灌浆前中期子粒灌浆较快与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相对较高的品种,是提高子粒质量、稳定产量的关键‘。晋杂1号’‘、晋杂4号’和‘晋杂12号’是本次试验灌浆速率快的品种。

关键词: 高粱 年代 灌浆速率 脱水速率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种质资源果实cAMP和cGMP含量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不同枣种质资源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和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含量特征,筛选含量较高的种质,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204份枣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测定各种质脆熟期果实的cAMP和cGMP含量,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进而筛选cAMP和cGMP含量较高的种质.结果表明,同一种质的cAMP含量高于cGMP,204份种质cAMP和cGM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8.01 μg.g-'·FW和22.82 μg·g-1·FW,变异系数分别为53.77%和58.81%,二者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cAMP含量和cGMP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04份枣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4.5处划分为3类,分别定义为高含量类群、中含量类群和低含量类群,筛选出溆浦香枣、临泽大枣、临猗笨枣、根德大枣、延川跌牙枣等28份cAMP和cGMP含量较高的枣种质.初步建立了枣种质资源cAMP和cGMP含量的分级指标,并筛选出含量较高的种质资源,为cAMP和cGMP功能食品开发提供基础原料.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 环磷酸腺苷(cAMP) 环磷酸鸟苷(cGM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初步鉴定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六星黑点豹蠹蛾 性信息素 鉴定 触角电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米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组分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AB-8大孔树脂对提取的小米多酚分离纯化,对其静态与动态吸附和解吸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得出AB-8大孔树脂对小米多酚的吸附量为12.70 mg/g,吸附率为42.10%,解吸率为80.63%,洗脱率为84.00%,纯化后多酚纯度由31.80%提高到72.80%。采用化学鉴定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纯化后的小米多酚进行组分分析,并初步推断出小米多酚中可能含有黄酮类物质,主要含有的化合物可能为羟基咖啡酸、氯化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对香豆酰苹果酸。

关键词: 小米多酚 AB-8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组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高粱产量、品质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进行氮素管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高粱生长、籽粒产量及品质、氮素累积及转运利用的影响。选取肥力较低的土壤,设6个氮水平:0(N0)、0.05(N1)、0.1(N2)、0.2(N3)、0.4(N4)和0.6g/kg(N5)(风干土)。结果表明,N3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叶片SPAD值、籽粒产量、穗粒数及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N0和N5处理;N3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低于N1处理,但淀粉产量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单宁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总产量以N3和N4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鞘中NO3-N含量增加,N3处理挑旗期和穗花期叶鞘中NO3-N含量明显高于N0、N1和N2,但在灌浆期N0~N3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3处理从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率最高,达到76.76%。综上,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高粱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叶鞘中硝态氮累积,能协调籽粒产量和功能成分的关系,获得较高的淀粉和蛋白总产量。

关键词: 高粱 施氮量 籽粒产量 淀粉含量与产量 氮利用效率 氮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SiPPDK1)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序列比对在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一个PPDK基因,命名为Si PPDK1。为揭示该基因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本研究通过对Si PPDK1的基因结构、蛋白特征、功能、启动子区域顺势元件、亚细胞定位、进化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预测。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了该基因在苗期不同逆境、关键生育期干旱以及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谷子9号染色体,含有17个内含子,有2个可变剪切。功能域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发现Si PPDK1蛋白具有非常保守的序列结构,并且与其它植物PPDK蛋白非常相似。q RT-PCR表达谱分析表明Si PPDK1基因在苗期被PEG、ABA、Na Cl和低温胁迫强烈诱导。进一步研究表明Si PPDK1基因在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干旱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均参与了对干旱和光照的胁迫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了谷子对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尤其在抽穗期干旱和光照胁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谷子 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非生物逆境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单宁提取物与聚乙二醇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3个试验,探讨了高粱单宁提取物(STE)与聚乙二醇(PEG)的协同作用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体况相近的成年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精粗比为40∶60(干物质基础)的混合料作为发酵基质,采用两步消化法模拟瘤胃发酵和真胃消化过程。试验1:分别向发酵基质中添加0、0.50%、1.00%和2.00%STE作为处理;试验2:在向发酵基质中添加1.50%STE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3.00%PEG作为处理;试验3:在发酵基质中分别进行不添加STE和PEG(对照)、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和3.00%PEG、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处理。在上述3个试验中,STE和PEG的添加量均以干物质为基础,每个处理均设置8个重复,另外设置3个空白。试验1结果显示:发酵基质中添加STE对培养液的pH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STE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均呈线性下降(P<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和粗蛋白质消化率(CPD)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0.05),乙酸/丙酸及氨态氮(NH3-N)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结果显示:在发酵基质中含有1.50%STE的条件下,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TVFA、NH3-N浓度线性升高(P<0.05),乙酸浓度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添加PEG对培养液中丙酸、异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丁酸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PEG具有线性提高培养液中戊酸(P=0.088)和异戊酸(P=0.067)浓度以及体外CPD(P=0.089)的趋势,对体外DMD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3结果显示:添加1.50%STE显著降低了体外DMD和CPD(P<0.05)。在瘤胃发酵阶段或者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均缓解了STE对体外CPD的抑制作用。由此得出,STE抑制碳水化合物在体外瘤胃中的发酵,降低VFA产量及体外DMD和CPD,而PEG能够缓解STE对体外瘤胃发酵及CPD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高粱单宁提取物 聚乙二醇 体外瘤胃发酵 营养物质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