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之豇特早30豇豆的选育和推广

中国蔬菜 200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区与丘陵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浙江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对近年来浙中南山区和浙西南丘陵地区的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值效果 ,增值幅度达 30 .6%~ 394 .1% ,其中冬作对全年经济效益贡献率越来越大 ;新型多熟制可分为春玉米或棉花为主的两类种植模式。并结合试验研究着重从合理布局、秸秆还田、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新型模式的高效栽培措施

关键词: 新型多熟种植模式 旱地 经济效益 配套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蛾啮小蜂的生物学及温度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菜蛾啮小蜂Oomyzussokolowskii (Kurdjumov)是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 .的一种主要寄生天敌。观察表明 ,该蜂喜产卵于小菜蛾各龄幼虫 ,也可产卵于预蛹 ,进行幼虫至蛹期的跨期聚寄生。每头寄主蛹出蜂多为 5~ 10头 ,平均 7 8头 ,其中雌蜂占 85 %~ 90 %。该蜂也可产卵于在小菜蛾幼虫体内寄生的菜蛾绒茧蜂高龄幼虫 ,故又是小菜蛾的兼性重寄生蜂。在杭州 ,每年该蜂在田间的活动期为 4~ 10月 ,10月中下旬陆续以老熟幼虫或预蛹进入休眠越冬 ,第二年 4月陆续羽化并开始产卵寄生。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温范围为 2 0~ 30℃ ,低于 2 0℃或高于 30℃对其存活不利 ,但在适温下发育羽化的雌蜂 ,短时间内在 32~ 35℃高温下仍可大量产卵寄生。在2 0℃、 2 5℃和 30℃下 ,平均每雌一生可寄生小菜蛾幼虫数分别为 3 1、 13 2和 6 8头 ,产子蜂数分别为 2 0 5、 92 1和 5 0 4头 ,内禀增长率分别为 0 0 82、 0 2 40和 0 2 6 3(雌 /雌·天 )

关键词: 菜蛾啮小蜂 小菜蛾 寄生习性 温度 种群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 (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 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 POD和 SOD均增加 ,CAT减少 ;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白背飞虱 叶绿素 保护酶 游离氨基酸 光合作用速率

链霉菌Z94-2碱性脂肪酶产生条件及酶学性质

微生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在152 株脂肪酶产生菌中,链霉菌Z942 产脂肪酶活力为596u/ mL,其最适培养基(g/L) 为:糊精10 、黄豆饼粉30 、尿素10 、K2HPO4 0-5 、MgSO4 0-5 、NaCl 1 和AEO9 0 .5 ,产酶的最适条件为:初始pH9 .5 ~10-0 ,在26 ℃培养48h 。用PVA 橄榄油乳化系统测定该酶的最适pH9 .8 ,最适温度37 ℃,在pH8-6 ~10-2 于5 ℃存放24 h ,酶活力不变。0-14mol/L 的氯化钙有较大的激活作用。

关键词: 碱性脂肪酶 链霉菌 产酶条件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盆花喷施全效有机复合营养液的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喷施全效有机复合营养液可促进鸡冠花、一串红、非洲紫罗兰、凤梨等盆花生长 ,使开花整齐 ,花序变大 ,增加观赏性

关键词: 盆花 全效有机复合营养液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提树酯吸附法提取分离柿叶黄酮

科技通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柿叶中提取具有降血压功能及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柿叶黄酮 ,通过提取溶剂和吸附树脂的筛选 ,选用 p H为 1 3的水作溶剂 ,成本低 ,工艺安全、简单 .然后用 YF- I树脂吸附 ,乙醇洗脱 .提取获得的粗黄酮 ,其组份通过纸色谱和紫外光谱比较与有机溶剂提取法基本相同 ,且具备生物活性

关键词: 柿叶 黄酮甙 提取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诱变和γ射线辐照与离体培养相结合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返回式人造卫星搭载早籼品种中优早 3号干种子 ,研究比较其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空间诱变对M1 代成苗率、苗高和结实率的生理损伤明显比γ射线辐照轻 ,M2 代诱发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的频率不及 30 0Gyγ射线处理。对空间诱变种子进行离体培养 ,叶绿素缺失和株高突变的频率有较大提高。空间诱变种子的愈伤组织经辐照处理后 ,绿点分化率和绿苗分化率下降 ,M2 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超过空间诱变与离体诱变单独处理之和 ,也不同程度高于 30 0Gyγ射线辐照

关键词: 空间诱变 γ射线辐照 离体培养 生物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面临的形势及其发展策略

生态经济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农产品需求增长短期内无法逆转 ,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短期内也无法逆转。因此 ,我国的农业新技术革命 ,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单位土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另一方面应重视尽快开发出一些不占或少占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农业新产业。据此作者认为 ,2 1世纪我国应重点发展四大技术 ,即传统农业改良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提供粮食和饲料新来源的微生物技术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海洋农业技术。

关键词: 农业 新技术革命 发展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团聚体力学和酸碱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红壤团聚体的力学稳定性与其粒径和化学组成有关 ,粒径越小 ,土壤中粘粒和游离氧化铁含量越高 ,其力学稳定性越大 ;在 p H3.0~ 6 .0范围内 ,p H的变化对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因此因农业措施引起的 p H较小的变化不会对土壤团聚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团聚体 力学稳定性 酸碱稳定性 红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