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丝黑穗病带菌现象的发现与验证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观察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发现存在带菌植株现象。采用干旱处理,研究侵染率与发病率差异、特异引物PCR检测等多方面验证,明确提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1~2004年国家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组参试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杂粮作物 》 2009
摘要:对102份玉米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品种占16.67%;表现抗病、中抗、感病的品种各占25.49%;表现高感的品种占6.86%。感病品种年度间数量在递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东北黑土区玉米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在各个土层均有较高的碱解氮含量,而在播种前常规耕作高于宽窄行,玉米生长中期则是宽窄行高于常规耕作,收获后各处理含量水平基本一致。有效磷不同处理均表现出养分表聚现象,且宽窄行在各个生育期的不同土层内均高于常规耕作。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降低不十分明显,处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钾素养分移动性大的特点。玉米生长关键期的全量氮、磷、钾变化幅度不大,处理间含量水平一致;有机质含量在2%~3%之间;pH值不同处理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不同的耕作措施都有促进土壤表层酸化的现象。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变化趋势相同,无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营养水平对草原红牛及其肉用群体肉用性能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草原红牛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草原红牛的生产性能和进一步开展草原红牛肉用新群体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进行育肥、屠宰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高营养组在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上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肉用群体高营养组的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高营养水平显著增加了肉用群体的总氨基酸含量(P<0.01),提高了牛肉的营养价值。[结论]高营养水平下,杂交改良提高了草原红牛的生长性能和牛肉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