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咸水造墒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旱地等雨播种(HD)、播前淡水造墒(S1)以及矿化度为2.2g/L(S2.2)和5g/L(S5)微咸水造墒等不同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HD处理0~100cm土壤含水率明显低于3种造墒处理;S5处理0~40cm土壤盐分含量最高,但降雨淋洗效果较为显著,脱盐率达到48.33%。S2.2处理棉花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长发育指标及产量水平与S1处理差异不显著;S5处理对棉花的出苗率影响显著,但未对产量形成显著影响;HD处理的生育进程始终较S1处理晚7~9d,对棉花的生长性状和产量构成要素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籽棉产量比S1、S2.2和S5处理分别降低了15.50%、15.42%和15.8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旱地等雨植棉技术相比,该区采用2个矿化度水平的微咸水造墒植棉技术推广价值更高。该研究为河北低平原区浅层微咸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多抗55’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抗55’大白菜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XZ55’和自交系‘小包’杂交培育而成的一代杂种,优质,抗病,早熟。生长期55d,株高29.4cm,开展度54.6cm×51.4cm。叶球叠抱,外叶浅绿,心叶鲜嫩,纤维少,质地脆嫩,口感好,味甜,软叶率58.2%。叶球质量1.6kg,净菜率75%,产量90000~97500kg·hm-2。适收期长,叶球长成后延期生长不裂球;耐热,抗霜霉病、病毒病和黑腐病,适合河北省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抗虫杂交棉冀杂999
《中国种业 》 2011
摘要:冀杂99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抗病、高产、大铃为目标选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9008,准予在黄河流域棉区推广种植。依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结果和大田示范的表现,对冀杂999的特征特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拌种量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关键词: 小麦 吡虫啉 拌种 出苗率 麦蚜 防治效果 持效期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积累镉能力的白菜吸收累积镉特征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积累镉能力白菜吸收累积镉的特征。分别对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二者均分别符合线性或二次曲线模型。结果表明,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的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白菜为叶菜类蔬菜,按GB2762-2005规定的叶菜类蔬菜中Cd最高允许限量标准,由拟合方程可以推算出,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为0.2 mg/kg时,种植白菜新北京3号、北京小杂60、多抗3号和早心白所允许的最大土壤Cd含量分别为1.74,2.25,0.603和0.842 mg/kg。可见土壤Cd含量低于1.0 mg/kg是安全生产白菜的重要控制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Mo17-C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Mo17-N。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7 h时,Mo17-C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68.7%,而Mo17-N仅为29%;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下,Mo17-C也于7 h时达最大凋亡率,为57.3%,而Mo17-N为27.7%。【结论】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的。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 33258染色相比,两者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Hoechst 33258 吖啶橙 溴化乙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络系统安全架构现状与分析——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分析了河北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架构受到的安全威胁,归纳出现有安全架构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新的安全架构的模型和流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