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子弯孢病菌Clgα-1基因克隆及特征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弯孢病菌(Cochliobolus lunatus)引起的谷子叶斑病是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候选基因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谷子弯孢病菌中的1个Gα基因,命名为Clgα-1,在GeneBank登陆号为HQ699081。Clgα-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多肽,该开放阅读框被3个大小分别为57,49,59 bp的内含子隔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谷子弯孢病菌Clgα-1基因与其他植物病原真菌Gα基因的同源性很高,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Clgα-1基因具有其他病原真菌Gα基因具有的保守结构,如在氮端有豆蔻酰化位点,碳端具有ADP核糖基化位点。谷子弯孢病菌Clgα-1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Clgα-1基因在该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黄顶菊为外来潜在的危险植物,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被称为"生态杀手"。棉田是黄顶菊较容易侵入的农田之一。了解棉田黄顶菊的发生动态和生长特性,对研究黄顶菊的入侵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每7 d调查1次棉田黄顶菊的萌发数量和株数,每14 d调查1次生长特性,对棉田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密度变化以及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和叶片数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黄顶菊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性,旨为黄顶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21 d内萌发并成长为成株的黄顶菊数量占最终株数的92.9%;播种后22~69 d种子基本不再萌发;播种后第70 d受到土壤湿度迅速增加的影响,种子大量萌发,但此时萌发的黄顶菊幼苗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会在出苗后14 d内死亡,对最终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株高大部分是在出苗56 d以后形成的,其中,生物量增加了84.1%,株高增加了65.3%;而叶片数大部分是在出苗后56 d内形成的,该期形成的叶片数占最多叶片数的57.9%。可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对黄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以便于化学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烯利对大白菜制种后期化学除蕾技术的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大白菜花期长达1.0~1.5个月,开花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当大白菜制种田双亲之一进入终花期后,连续对另一亲本进行乙烯利喷施除蕾,可改变植株的源与库关系,减少无效分枝,促使营养物质向已结荚的种子正常发育积累,从而提高种子千粒重和有效产量。在大白菜花期,对植株喷施不同浓度(0、4 000、6 000、8 000、10 000和12 000 mg/kg)和次数(0、1和2次)的乙烯利溶液,研究不同乙烯利浓度和喷施次数的除蕾效果、抑制末花期无效分枝的作用、对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0%乙烯利8 000~10 000 mg/kg药液连续喷施2次,间隔期为4~5 d,平均受药量10~15 mL/(株.次),化学除蕾以及抑制末花期无效分枝发生的效果最佳,且对制种产量、种子发芽率以及纯度没有显著影响,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千粒重和有效制种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防除稻田藨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采用不同剂量对比试验,研究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对稻田藨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移栽后6 d,用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00 g/hm2进行土壤封闭,可高效防除稻田藨草,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藨草 防除 水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炔酰菌胺对辣椒疫病的作用方式及其持效期
《植物保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重要病害。目前,辣椒疫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甲霜灵等苯酰胺类杀菌剂的广泛使用,对防治辣椒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连年多次的使用致使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对苯酰胺类杀菌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1],因此寻求对辣椒疫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新型杀菌剂已成为当务之急。双炔酰菌胺是由瑞士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羧酸酰胺类杀菌剂[2],国内尚未见使用双炔酰菌胺防治辣椒疫病的相关报道,为此,本试验就双炔酰菌胺对辣椒疫病的作用方式及持效期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药剂在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夏谷芽期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14个夏谷品种,统计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及相对芽长、根长。结果表明,除5%PEG处理外,PEG处理对14个品种夏谷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不同。根据所有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将14个品种分为4个级别,200152和200131为强抗旱品种,安06-6082、郑06-3、沧344、济0404、济0515、06766-7和长生08为较抗旱品种,安04-4783、206058、沧555和冀谷19为弱抗旱品种,冀谷31为不抗旱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