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业网络信息 》 2009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现有基本格局的研究,分析了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格局的特点,对进一步优化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


等离子体处理对无壳南瓜种子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无壳南瓜种子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等离子体处理无壳南瓜种子。[结果]等离子体处理无壳南瓜种子,能明显提高种子幼苗期的根长、茎粗、干物重、株高、叶片数和结瓜期的座果率;使开花期、座果期和成熟期提前1~2 d;使瓜蔓长降低13.8~16.7 cm;比CK增产437.5~991.5 kg/hm2,增幅达18.7%~42.4%;比CK增值2 575~5 899元/hm2。[结论]等离子体处理的无壳南瓜种子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为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春市蔬菜保护地栽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时空变化趋势
《吉林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分析了长春市绿园、宽城、朝阳、净月、二道等蔬菜种植区不同使用年限的日光温室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绿园、宽城、净月区种植10~15年的日光温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朝阳和二道区的真菌数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绿园区土壤放线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各区微生物区系比较,宽城区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高,真菌数量居中;绿园区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较低;朝阳区的真菌数量最高,细菌和放线菌居中;净月和二道区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介于其它区域之间。各个区域空间变化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真菌数量减少不明显。


春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构建与实践
《耕作与栽培 》 2009
摘要:2005—2007年开展了"大豆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通过3年攻关研究,同时集成、组装、配套及创新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技术规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超高产田建设技术主要有4项:创建超高产土壤环境技术、品种优化技术、超高产大豆养分管理技术和增密保粒技术。2006年在农安县建设2 001 m2超高产田,平均产量为313.1~355.7 kg/667 m2;2007年在梨树县比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建设11 872.6 m2超高产田,平均产量达到255.0~285.0 kg/667 m2。


吉林省部分大豆品种(系)低聚糖含量分析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吉林省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含量(干基)。使用正相氨基柱分离、63%乙腈溶液洗脱、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以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为标准品,加入乳糖为内标,计算大豆中低聚糖含量。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5%、100.34%和98.2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7~0.9996。测得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总量范围7.73%~13.46%,超过12%的品种(系)有49个。蔗糖含量范围3.42%~8.27%,棉籽糖含量范围0.41%~1.37%,水苏糖含量范围3.23%~4.87%。


草原红牛IGF-I基因5′调控区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为多启动子基因,也是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肉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在克隆草原红牛IGF-I基因5′调控区1 954 bP的基因组序列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IGF-I 5′调控区的启动子结构;预测出评分在95分以上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有71个;分析结果没有发现CpG岛和TATA-box。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GF-I转录效率以及对草原红牛生长和肉用性状的影响奠定基础。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相同历史背景下,稻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浓度分别比玉米田高76.7%和47.6%.水稻土包裹态颗粒有机质(o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OM)在土壤中的浓度均是玉米田的2倍,但游离态颗粒有机质(fPOM)差异不显著.稻田土壤oPOM和MOM自身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玉米地,fPOM则相反.特别是oPOM组分,稻田是玉米地的近6倍.表明水稻土团聚体保护碳的能力高于旱地.稻田转换为玉米地19 a后,各组分δ13C值显著升高.fPOM、oPOM和MOM中来自玉米新碳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6%、24.7%和19.0%,平均驻留时间(MRT)依次增大,分别达到24、67和90 a.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稻田土壤比旱地更具固碳潜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壤中oPOM和MOM组分碳的富积.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农业部3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市)",以从事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技员及其对应指导农户的调查,深入分析基层农技员的推广行为。研究表明,推广单位性质、"三权"管理方式、推广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农技员的学历、职称和职务等个人特征均对基层农技员入户到村的推广行为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