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土栽培中岩棉基质用量对葫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无土栽培中, 葫芦生长发育及产量受根际岩棉基质用量的影响。在每株075~375 L 的试验范围内, 基质用量越多, 葫芦生长越好, 产量越高。每株岩棉用量在150~375 L 的处理中, 葫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差异不明显。为降低成本及减少废弃物, 故建议生产上每株岩棉用量15 L。


低丘红壤区饲料供需状况与种植结构的调查
《浙江农业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低丘红壤典型区域, 兰溪市马达镇5 个村122 个农户的抽样调查, 揭示了该区域畜牧业比较发达, 饲料需求量大, 但自给率低, 仅为426% , 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缺乏, 依靠外部投入; 土地资源丰富, 但种植结构单一, 水田以冬闲双季稻为主, 占542% , 单季稻占 212% , 冬闲田面积达757% , 大量冬春农田置闲, 开发绿色饲料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建议调整畜禽结构和种植结构, 发展青绿饲料和草食畜禽, 提高系统生产率, 以促进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德国控制畜禽传染病的有关兽医法规
《中国兽医杂志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原联邦德国是一个法律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法律意识较强。与兽医工作相关的法律同样如此,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动物流行病控制、死畜及排泄物的处置、兽药的生产、使用和发放、兽医职业规范、肉品监测、食品质量和卫生、奶和奶制品生产、动物福利、饲料质...


猪口蹄疫和水泡病病毒免疫鉴别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LISA)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分别对猪口蹄疫病毒(FMDV)和水泡病病毒(SVDV)检测比较。试验表明,McAbDotELISA特异性强,快速简便,比RIHA更为敏感、稳定、直观。本研究在猪口蹄疫和水泡病单抗联合诊断药盒的研制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猪口蹄疫病毒;水泡病病毒;免疫鉴别


淹水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稻株营养成分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淹水对褐飞虱种群的直接影响,以及淹水导致的稻株营养成分变化和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淹水使褐飞虱的卵的孵化率明显下降,尤其是淹水和高温的互作可杀死稻株内绝大部分褐飞虱卵。淹水能使褐飞虱的取食量、产卵量和生存率都明显下降。同时,淹水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而总糖含量明显增加,从而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淹水;褐飞虱;生长发育;营养成分;水稻


矮小型褐壳蛋鸡产蛋时间和间隔的统计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880只纯系矮小型褐壳蛋鸡的产蛋时间进行了连续5天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矮小型褐壳蛋鸡的产蛋时间集中在上午12时以前,并以9:00~10:00期间产蛋最为密集,占全天产蛋的19.5%。连产内第一枚蛋产出时间集中在上午(89:33%),以7:00~9:00间产蛋最多(49.71%);而最后一枚蛋产出时间集中在下午(71.20%),以2:00~4:00间产蛋最多(36.58%)。矮小型褐壳蛋鸡连产内产蛋间隔范围为22.35~31.15小时,每枚蛋平均间隔高峰在24小时(36.0%),群体平均产蛋间隔为25.08小时。相邻连产间间隔时间的变异范围很大,最短为38.0小时,最长达100.45小时。


东魁杨梅优质高效生产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南方果树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魁杨梅因质优、色艳、稳产、丰产、适应性广而特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已有栽培面积约2.7万hm2,且还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已种植的东魁杨梅达到优质高效的仅占少数。我单位长期以来根据对该品种特性和优质稳产高效技术研究成果以及优质稳产园的调查,针对各地在东...


我国杨梅品种资源及利用
《中国南方果树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产生了性状多异的品种、品系和类型,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了摸清全国杨梅种质资源情况,以便为杨梅生产提供优良品种(品系),以及进一步开展选种育种工作,农业部在“八五”期间成立了全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经各有关单位...


我国禾谷多粘菌地理分布和生理分化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我国26 个省、市、自治区,93 个县市,183 个取样点,1 373 个大、小麦根样本。根据休眠孢子出现频率(有休眠孢子样本数/总样本数)和每克麦根休眠孢子数,将我国禾谷多粘菌的分布区分为3 个,多菌区包括江、浙、沪、皖、赣、湘、鄂和鲁的大部分和川、陕小部分,冀个别地区;少菌区包括豫大部和晋、甘小部或个别地区;其余地区为无菌区。分布区主要在长江、黄河和淮河中下游流域。禾谷多粘菌的分布范围比大麦黄花叶病等 3 种病毒病的分布更广泛。本研究还探讨了我国各地禾谷多粘菌的分离物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