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嘉兴市种植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
《农业技术经济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嘉兴市种植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嘉兴市粮食产需平衡,略有节余目标的中心是改革种植制度,并就具体生产措施进行了论述


稻田常用杀菌剂对褐飞虱若虫的杀伤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8种杀菌剂5种浓度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直接杀伤作用和毒力大小。杀伤试验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即使在1/4倍常规推荐浓度(43.75mL/667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也很明显。甲基立枯磷除1/4倍常规浓度(25mL/667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不明显外,在50、100、200、400mL/667m2的浓度下,于第3天开始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4倍常规推荐浓度的叶枯灵(600g/667m2)、井岗霉素(500mL/667m2)、三环唑(400g/667m2)、叶青双(400g/667m2)对褐飞虱的2、3龄若虫的杀伤在第1天很小,在第3、5、7天与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各浓度均无明显杀伤作用,但百菌清、多菌灵各浓度对褐飞虱杀伤作用不明显。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毒力回归式为Y=3.7124+3.3248X(r=0.9742),致死浓度LC30=417.28mg/kg。


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纪研究展望
《植物病理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水稻稻瘟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面向21世纪,我国水稻稻瘟病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稻瘟病菌变异机制、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机理、持久抗瘟性及生物技术在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防治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达到持续控制稻瘟病灾变的目的。


益生细菌复配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福建果树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表明,以温州蜜柑为材料测定植物体益生细菌的二个组合复配剂均表现显著的增效作用,益生细菌与激素等物质复配在国内尚属首次报告。在二个组合中均以c号剂增效作用最大。在复配增效小区试验中,A组合c号复配剂与赤霉素和菌剂单剂比较,在果率分别增加78和56.9%,林产分别增加16.7和7.7%,净收益分别增加17.4和7.4%。先取A组合号配方作为复合生物增果剂使用,商品名称为增果乐(WP)。该剂对柑桔、葡萄等作物所进行的火点示范性小区试验证明,同样表现增产和改善产品品质的功能。


伊维菌素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对猪鞭虫驱虫效果的比较
《中国兽医杂志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伊维菌素(Ivermectin,IV)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Campbel,W.C.等[2]报道只需很小剂量(0.20~3.0mg/kg)对多种寄生线虫有高效。国内,夏昭华[3]、王正仪[4]等报道该药对人肠道蛔虫、鞭虫和动物钩虫有明显的效...


我国不同地域区间的蚕豆引种联合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浙江、江苏、四川、云南、甘肃5省蚕豆品种的互相引种联合试验结果证明:蚕豆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明确了蚕豆引种的规律性,即高纬度、高海拔的蚕豆品种引向低纬度、低海拔种植,生育期比原产地延长,甚至不能正常结荚成熟,反之则生育期缩短,虽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但产量较低;纬度、海拔相近之间引种,适应力较好,成功率较高。本试验通过稳产性和适应性的分析,参试的25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相对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较广的适应性,为引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蚕豆,引种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关键词: 褐飞虱;致害性;虫源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大麦品种浙原18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浙江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摘要:浙原18系用137Csγ射线辐照(朝日19×G11)选育而成。1996年经浙江省品审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全生育期170天左右,具有半矮秆耐肥抗倒、生长清秀、灌浆速度快、熟色好、穗大粒多、品质优良等特点;株高87.8cm,各级试验分析每666.7m2有效穗为33.3万,每穗实粒数27.7粒,千粒重40.2g,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14%;中抗赤霉病、黄花叶病和网斑病,耐湿耐寒性好,较耐盐碱;大面积种植一般产量250~300kg。浙原18已在浙江省推广种植2万余公顷。
关键词: 大麦,浙原1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