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胭脂鱼亲本放流长江后的运动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的资源量已明显衰退.为保护和恢复胭脂鱼种群资源,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标志及固定站监测的方法对2018年3月在长江上游宜宾段放流的10尾胭脂鱼亲本(5雌5雄,体重12.5kg±5.4kg)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有4尾个体在放流后存在短暂上行运动,其余个体持续下行.放流胭脂鱼的平均迁移距离为(456.2±335.8)km,最远达到了宜昌秭归江段.监测期末,5尾分布在宜宾–江津江段,4尾分布在江津–忠县江段,另有1尾分布在巴东–秭归江段.放流胭脂鱼的平均对地运动速度为(2.31±2.03)km/h,最大下行速度和最大上行速度分别为35km/h和1.04km/h,下行运动速度高于上行运动速度.平均运动速度在不同的江段间无明显差别,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差别,放流后20 d内的运动速度高于40 d以后.胭脂鱼放流后的平均栖息水深为(6.24±4.84) m,越往下游,其栖息水深越深.个体在单日内的栖息水深存在较大变幅.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增加放流胭脂鱼亲本数量和放流点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验模拟条件下不同粒径海泡石对渔业环境中重金属镉的去除效果研究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了研究纳米级别的海泡石是否可用于去除渔业环境中的重金属镉.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构建了暴露有2种环境浓度镉(50μg/L和100μg/L)的渔业水生生态系统,并比较了普通粒径和纳米粒径2种海泡石对渔业水体和水产品中重金属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该生态系统运行的10天,镉从水体向鱼体产生生物浓缩过程;试验接下来利用0.03 g/L浓度的海泡石粉末对水体进行泼洒,发现纳米粒径的海泡石对镉的吸附去除能力优于普通粒径,吸附的稳定性也更好;经过吸附去除作用,鱼体可食部位肌肉中镉含量虽然与处理前(10天时)相比数值有所下降,但不显著,且高浓度处理组数值仍超过相关标准.虽然利用海泡石,特别是纳米粒径的海泡石可有效去除渔业水体中的镉,但由于生物浓缩和积累效应,镉在鱼体中的含量并不会显著得到降低.建议在渔业养殖开始前就对镉的污染水体进行修复,以期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从而保证水产品上市时的质量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比和NH_4-N浓度影响生物滤池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效果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组不同NH_4-N浓度的曝气生物滤池,分析滤池在7个曝气比条件下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启动阶段,生物膜成熟期随NH_4-N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高NH_4-N浓度滤池的生物膜成熟期较其它三组滤池缩短了10 d左右。滤池启动成功后,在相同曝气比条件下,随NH_4-N浓度的升高,4组滤池对出水NH_4-N的平均去除率由81.1%降至73.3%;高NH_4-N浓度滤池的出水NO_2-N浓度与其它三组相比增加了10倍,最终达到2.6 mg/L。随着曝气比的逐步增大,4组滤池对出水NH_4-N的平均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曝气比为10∶1时平均去除率达到最大值(88.2%)。本研究表明,选取4 mg/L的NH_4-N浓度,维持曝气比10∶1是生物滤池运行的理想条件:生物滤池启动周期较短,出水NH_4-N去除效果达到最佳且NO_2-N浓度较低,从而实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最佳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关键词: 渤海中部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和大菱鲆的急性毒性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4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同系物(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4种PBDE同系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EC50为1.39(BDE-47)、1.76(BDE-99)、3.23 (BDE-153)和378.62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0.10 (BDE-47)、0.18(BDE-99)、0.27 (BDE-153)和8.68μg/L (BDE-209);对大型溞的96 h LC50为0.24 (BDE-47)、1.42 (BDE-99)、1.49(BDE-153)和63.93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0.03 (BDE-47)、0.82 (BDE-99)、0.94 (BDE-153)和BDE-209 (5.09μg/L);对大菱鲆的96 h LC50为5.46(BDE-47)、6.07 (BDE-99)、7.35(BDE-153)和118.78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2.02 (BDE-47)、2.01 (BDE-99)、2.17 (BDE-153)和58.62μg/L(BDE-209).多溴联苯醚同系物毒性随着溴原子取代数的增加而减小(BDE-47>BDE-99>BDE-153>BDE-209).虽然目前海水中PBDEs处于安全浓度,但由于PBDEs的结构稳定性和环境持久性,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蛋白核小球藻 大型溞 大菱鲆 急性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幼鱼对维生素B_2的需要量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最适需要量,配制维生素B_2水平为10 mg·kg~(-1)、4.4 mg·kg~(-1)、6.2 mg·kg~(-1)、8.0 mg·kg~(-1)、11.3 mg·kg~(-1)、15.5 mg·kg~(-1)的6种实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初始均质量为(11.63±0.17) g的卵形鲳鲹幼鱼,每日2次饱食,投喂8周。结果显示,4.4 mg·kg~(-1)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 mg·kg~(-1)组(P<0.05),但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饲料系数、成活率、肝脏维生素B_2含量、血清免疫指标、全鱼粗脂肪和粗蛋白、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6.2 mg·kg~(-1)组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D-AAO)活性显著高于0 mg·kg~(-1)组(P<0.05)。折线模型分析显示,卵形鲳鲹获得最佳生长和肝脏D-AAO活力达到最大时对饲料中维生素B_2的需要量分别为4.23 mg·kg~(-1)和6.24 mg·kg~(-1)。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维生素B_2 需要量 生长 D-氨基酸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葛洲坝至宜都段干支流及水库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
《水产学杂志 》 2019
摘要:为了解长江葛洲坝至宜都段干支流及水库的水生生物现状,于2013年1月对宜昌葛洲坝下至宜都约50km的长江干流、区间内的14条支流以及13座水库共41个样点进行水生生物采样.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73属165种,浮游动物69种,底栖动物5门8纲53个分类单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39*10~5ind./L、1 798.4 ind./L和341.6 ind./m~2,水生生物密度在各样点间存在较大区别,优势种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分析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2015和2016年在黄石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34种,分属6目9科。卵苗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卵苗总捕捞量的85. 7%)、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10. 9%)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0. 8%)为主。各类群鱼类的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贝氏和鳊在每个月份均占较大比例;鲢在5月份比例较低,之后逐渐升高;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在5、6月份数量较多。2015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6. 7×108粒、1 655. 3×108尾; 2016年分别为19. 0×108粒、1 620. 1×108尾。研究表明,黄石江段是鱼类早期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其鱼类早期资源近年来未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应加强对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西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鲮(Cirrhina mrigola)肌肉组织在孔雀石绿阳性环境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9
摘要:为研究在使用过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池塘中养殖麦鲮(Cirrhina mrigola)是否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连续两年度开展MG阳性环境下养殖麦鲮代谢残留实验。首年6月,将初始体重为(2. 68±0. 51) g的麦鲮放在MG阳性环境中饲养,于养殖后的0、0. 5、1、2、3、5、10、15、20和30 d取样;次年6月,重新换水后,再次放入与首年体长、质量相近的麦鲮进行饲养,于放养后0、1、2、5、10、15、20、30、40、50、70、90、120、150、180和210 d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麦鲮肌肉中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残留量,评估阳性环境中MG在放养鲮肌肉中残留情况。结果显示:1)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MG和LMG在1. 0~200. 0 n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分别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MG和LMG的检出限(LOD)与定量限(LOQ)均为0. 5μg/kg。2)首次放养0~30 d期间,肌肉中MG残留量先随时间波动式上升后逐渐下降,至160. 00μg/kg左右达动态平衡;同时肌肉中LMG残留量以同样的趋势至3 370. 00μg/kg左右,并达动态平衡。3)次年相同池塘再次放养与首年体长、质量相近的麦鲮后,0~70 d期间,其体内MG一直维持在(1. 43±2. 45)~(4. 98±2. 01)μg/kg,直到90 d后未检出; LMG在0~5 d残留量从(3. 10±2. 31)μg/kg上升到(105. 30±8. 25)μg/kg,随后波动式下降,直至180 d低于定量限(0. 50μg/kg)。上述结果表明,在使用过MG的养殖池塘中放养麦鲮,能够连续两年度在其肌肉中检出MG和LMG,且第一年度的检出值远高于第二年度的检出值,说明阳性池塘环境中MG和LMG难以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能够在放养麦鲮肌肉中残留富集。本研究可为监督和执法管理部门对水产品中MG来源调查提供参考依据,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麦鲮 孔雀石绿 无色孔雀石绿 阳性环境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残留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