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PKMa基因SNPs筛选及与耐糖性状的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是糖酵解途径中最后一个关键限速酶,在动物糖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a型丙酮酸激酶基因(Ma-type pyruvate kinase,PKMa)的3'非编码区存在2个SNPs位点:T+1817C和G+1818T;两位点连锁组成3种单倍型:TG/TG、TG/CT和CT/CT(分别简称:AA, AB和BB).为探究草鱼PKMa基因多态性对机体耐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低糖(low-glucose, LD)和高糖(high-glucose, HD)两种饲料养殖环境,比较3种PKMa基因型个体在不同糖水平下的生长性能.8周饲养实验结果显示:LD组草鱼生长速度快于HD组,其中LD组AA单倍型个体体质量分别比AB、BB单倍型增加4.9%和6.1%(P>0.05);HD组AA单倍型个体体质量分别比AB、BB型增加36.8%和30.4%(P<0.05),且比LD组AA单倍型增加6.7%.针对PKMa基因在脑组织特异表达,检测脑组织PK酶浓度,发现LD组PK酶浓度低于HD组;两组中AA单倍型样本PK浓度均高于AB和BB单倍型.研究结果表明,PKMa基因多态性与草鱼耐糖能力存在关联.饲料糖水平过高对草鱼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AA单倍型个体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推测该突变有助于提高草鱼PK酶的表达,从而更好地利用饲料中的糖源.该研究可为耐糖草鱼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候选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带养殖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初步探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我国海带养殖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近年来,在内外因素双重驱动下,我国海带养殖业呈现出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趋势。本文围绕海带离岸养殖,介绍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概念,对比分析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优劣势,探讨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动因,总结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海带离岸养殖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带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辅助提取坛紫菜蛋白条件优化及其基础特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坛紫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合适的因素水平,以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间歇式超声波提取坛紫菜蛋白质工艺,并对其基础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为1 278 W、超声发出时间为6 s、超声全程时间为52 min的条件下,坛紫菜蛋白质得率最高为61.20%.等电点结果表明,坛紫菜蛋白的pI为4.2;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坛紫菜蛋白质的最大吸收峰在260 nm,无明显杂峰;坛紫菜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Glu、Asp和Ala含量最高,必需氡基酸质量分数为40.29%,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59.71%,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氧基酸的比例为0.6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蓝渔业发展策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受制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产方式粗放等多重影响,渔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压缩,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向深远海拓展新空间、挖掘优质蛋白的需求迫在眉睫,发展深蓝渔业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渔业升级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南极磷虾等海洋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目前深蓝渔业发展形势和现状,分析了发展深蓝渔业在食物安全供给、渔业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意义,认为要持续稳步推进深蓝渔业发展,建议深蓝渔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规划;要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攻关;要循序渐进,实现稳步推进;要产业升级,加快融合发展.
关键词: 深蓝渔业 深远海养殖 可持续捕捞 水产品加工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和记录了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描述了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表观特征与生长特性。黄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1.48±0.04)mm,单油球,油球径(0.37±0.02) mm。在水温(21.5±0.5)℃,盐度32, pH 8.0~8.2条件下,受精卵历经73 h 40 min破膜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3±0.39) mm,卵黄囊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1/3。3日龄仔鱼全长(4.61±0.43) mm,开口,卵黄囊消耗95%,眼睛变为黑色,鳔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全长(4.57±0.88) mm,肛门与外界联通,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仔鱼全长(4.68±0.25) mm,卵黄囊耗尽,鳔开始充气。油球在8日龄消耗完毕,仔鱼全长(5.14±0.36) mm,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7日龄仔鱼全长(4.79±0.36) mm,鳔充气变为亮泡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肠道内褶回增多,在10日龄仔鱼全长(5.19±0.37)mm,形成第一个肠道生理弯曲,15日龄仔鱼全长(5.71±0.50)mm,形成第二个肠道生理弯曲,消化能力不断增强。脊椎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5日龄全长(8.66±1.06)mm,弯曲过程完成。35日龄稚鱼全长(20.04±1.56)mm,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60日龄幼鱼全长(65.06±1.94) mm,鳞片形成。80日龄幼鱼全长(134.05±3.25) mm,体表出现一条纵向横贯眼睛和尾椎末端的浅黄色色素带,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研究温度、盐度、pH及磷酸盐、硝氮、氨氮对副溶血弧菌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是能够引起人类中毒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研究其生长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规律对科研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温度、盐度、pH、磷酸盐、硝氮和氨氮对VP的生长影响,以探讨、评估这6种理化因子的综合作用结果。首先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Box Behnken中心组合原则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再进行响应面分析,以培养基光密度(OD_(600 nm))值为生长状态参数,获得该菌的最佳培养参数:温度为34.5℃,盐度为3%,酸碱度pH为8.0。在此基础上,考察NaNO_3、NH_4Cl和Na_3PO_4对VP生长的影响并建立模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9217,校正系数R~2=0.8211,回归模型F=9.16, P=0.004,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实验所得实测值与模型演算理论值拟合良好,皆表明磷酸盐、硝氮和氨氮对VP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镜鲤池塘养殖环境监测系统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镜鲤Cyprinus carpio养殖环境监测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和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采用物联网、视频传输和WEB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了镜鲤池塘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本系统采用公用蜂窝数据和无线局域网+互联网通信方式将每个池塘设备组件组成物联网网络,以远程服务器为业务控制中心。系统依据多种水质传感器、气象工作站、摄像头等设备,获取池塘养殖环境参数,通过无线终端节点实现养殖环境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信息交换。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系统应用层,实现通过网页浏览器远程监控镜鲤池塘环境参数的变化。实用效果测试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养殖环境信息采集、远程控制和监测预警达到使用要求,提升了镜鲤池塘养殖生产安全水平,对推动镜鲤等水产经济动物的精准养殖有一定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陵水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苏水提物联合蒸煮处理对脆肉鲩鱼片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蒸煮处理及紫苏水提物对脆肉鲩鱼片冻藏品质的影响,以紫苏水提物浸泡的生鱼片(生鱼片组)、紫苏水提物浸泡再进行蒸煮制备的熟鱼片(熟鱼片组)、蒸馏水浸泡的生鱼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组鱼片在冻藏过程中质构、持水性、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熟鱼片及生鱼片组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比对照组长;与对照组和生鱼片相比,熟鱼片在冻藏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硬度、弹性、咀嚼性、TBA值和较低的持水力、盐溶性蛋白含量、TVB-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生鱼片组的质构特性、持水力、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ase活力更高,而TBA值和TVB-N含量更低,冻藏300 d后,生鱼片TBA值是贮藏初始时的3.85倍,TVB-N含量低于20 mg/100 g;感官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3组样品感官品质在冻藏过程中不断下降,其质地、口感以及汤汁浑浊度评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熟鱼片、生鱼片和对照组.研究结果证明了紫苏水提物联合蒸煮处理更有利于冻藏过程中脆肉鲩鱼片品质的维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与配置效率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9
摘要:渔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与配置效率对促进渔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中国渔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结构,并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9—2016年中国渔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6年渔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均每年降低2. 7%,分析认为导致渔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率下降。为促进中国渔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建议培养渔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倾向于应用研究的人才培养;根据国家目标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方向;关注市场需求,提高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