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标准化池塘养殖场自动管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水产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需要,设计一套适用于标准化池塘养殖场的生产自动管控系统,采用太阳能水质浮标和岸基式水质浮标对池塘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借助气象站对养殖场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自动监测,通过布置在养殖区域的控制柜实现对增氧机和投饲机等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通过高清摄像机和光纤网络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养殖过程的可视化监管.所有监测仪器和控制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入养殖场监控中心,采用监控计算机及专用软件对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控,实现养殖生产的集成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关键词: 标准化养殖场 水质监测 气象监测 远程控制 视频监控 集成管理 自动管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激应答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刀鲚(Coilia nas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γ)基因的应激调控表达,克隆并获得了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1951 bp,开放阅读框1470 bp,预测编码489个氨基酸。刀鲚PPARγ包括4个功能结构域,即A/B区, 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 DBD区),铰链区,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区)。运用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刀鲚PPARγ基因在不同组织、运输胁迫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显示,刀鲚PPARγ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中表达量最高,在脑、肠、心脏、肾、头肾、肌肉中相对高表达,在鳃和脾中微量表达。运输胁迫过程中, 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在4 h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PARγ在胚胎发育时期各时期均表达,其中在受精卵时期高表达,随后表达量急剧降低,并在此后的时期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PPARγ基因在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基因。本研究为刀鲚的人工繁育和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刀鲚 PPARγ 应激应答 运输应激 胚胎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目13种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目、不同种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本文探究了4个目13种淡水鱼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发现,不同目淡水鱼的水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鲈形目脂肪含量比鲤形目低56.0%,鲤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5.7%、12.4%,鲈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7.9%、14.7%;从鱼种来看,不同鱼种的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鳜(Siniperca chuatsi)的蛋白质含量为20.3%,高于鲤(Cyprinus carpio)、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太阳鱼(Lepomis gibbosu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鲤(Cyprinus carpio)水分含量要高于鲇(Silurus asotus)、匙吻鲟(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的灰分含量为2.0%,高于鳜并高于其他11种淡水鱼.鲤、草鱼、鲇的脂肪含量比其他10种鱼高,乌鳢脂肪的含量最低,为0.1%;从氨基酸含量来看,13种淡水鱼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在41.8%~43.3%之间,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推荐的比例(EAA/TAA:40%),将13种淡水鱼所含17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659%.13种淡水鱼的氨基酸得分排序为:罗非鱼>太阳鱼>鲤>鲇>鳜>鲈>乌鳢>草鱼>武昌鱼>黄颡鱼>鳙>鲫>匙吻鲟,罗非鱼氨基酸含量最丰富.根据因子得分将13种淡水鱼以聚类分析法聚为3类,其中第一类为罗非鱼、太阳鱼和鲤,为氨基酸高营养区;第二类为鲫、武昌鱼、鳙、草、鲈、乌鳢、鳜、鲇和黄颡鱼;第三类为匙吻鲟.本实验为淡水鱼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旨在为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淡水鱼膳食来源.

关键词: 淡水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aqMan qPCR检测凡纳滨对虾样品中虾肝肠胞虫并样检测方法的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山东海阳和潍坊的2个养殖凡纳滨对虾群体取样,采用TaqManqPCR逐尾检测肝胰腺中的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载量,再将提取的DNA样品按5并1(5∶1)、25并1(25∶1)、50并1(50∶1)、100并1(100∶1)和150并1(150∶1)进行并样,检测并样的EHP载量.设定不同临界循环数为假定灵敏度,定性判断各单尾检测阳性及并样组阳性,比较不同并样模式与检测阳性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定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过低,会降低高并样率检测的准确性;阳性率在30%以上时,高并样率的检测结果与单样品检测相符性很好;高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6.7%时,50∶1以内的并样能准确得出检测结果;低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16%时,25∶1以内的并样能得出较好结果;高载量感染的1.3%阳性率和低载量感染的8%阳性率可能导致所有并样出现假阴性结果;各种并样模式均有很好的诊断特异性,50∶1并样的诊断灵敏度与OIE标准推荐的5∶1并样的接近;各并样检测的EHP载量与单样品检测平均值之比在0.27~2.83范围,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各种并样模式的定量检测结果在数量级水平能大致反映样品的平均EHP载量.本研究为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EHP) qPCR 并样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渔业现代化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隔池塘养殖系统是绿色高效池塘养殖设施研究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提出了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定义,阐述了系统设计的原理和国内外发展历程,归纳了标准分隔池塘、简易分隔池塘和流水槽池塘3种国外发展的主要系统模式类型,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对3种系统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比较了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养殖品种、水循环方式、研究概况和产业应用情况,通过进一步讨论分级序批养殖池塘、跑道池养殖池塘2种在国内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系统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殖设施 水产绿色发展 分隔池塘 分级序批养殖池塘 跑道式养殖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及肌纤维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和肌肉纤维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4%,负对照组鱼粉为22%;设4个实验组,PH 18A组为22%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PH4.5A组为22%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4.5B组为17%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18B组为0.5%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研究结果表明,PH4.5A组和PH18B组的特定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PH4.5B组和负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正对照组和PH 18A组(P<0.05);PH 18A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正对照组和PH 18A组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依次显著高于PH18B组、PH4.5A组和负对照组(P<0.05);摄食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H4.5B组和负对照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显著低于正对照组和PH18A组(P<0.05).6个处理组的大菱鲆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PH18A组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PH18B组、正对照组、PH4.5A组、负对照组和PH4.5B组(P<0.05),而PH18B组显著高于PH4.5B组(P<0.05).PH 18A组和PH18B组的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PH4.5B组(P<0.05).研究表明,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4.5%和18%的水解鱼蛋白,均可以提高大菱鲆的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促进大菱鲆的生长,且18%的水解鱼蛋白好于4.5%;同时,18%的水解鱼蛋白促进大菱鲆肌肉纤维横截面积的增加,促进大菱鲆的肌肉纤维密度的降低,而4.5%的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和肌纤维的密度均无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大菱鲆 水解鱼蛋白 生长性能 肌肉纤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能量分配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5~6月在山东桑沟湾楮岛海区,采用野外围隔和现场流水相结合的方法,以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为研究对象,以pH为8.0作为对照组,探讨了酸化胁迫(p H=7.7)对其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1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同化效率、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极显著增加(P<0.01),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和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而同化效率、耗氧率、排氨率显著升高(P<0.05).能量收支的结果显示,短期(10 d)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摄食能和吸收能显著降低(P<0.05),呼吸能无显著差异(P>0.05),排泄能显著增加(P<0.05),生长余力极显著降低(P<0.01);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摄食能降低(P<0.05),吸收能、呼吸能、排泄能、生长余力显著升高(P<0.05).氧氮比的结果显示,在海水酸化胁迫下,氧氮比的波动范围为14.28~20.46,贝类体内的供能物质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逐渐向蛋白质过渡.研究结果为揭示紫贻贝应对海水酸化胁迫的生理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海洋酸化 紫贻贝 摄食 代谢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有明海水域刀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在日本仅分布于日本有明海及与之相通的筑后川、六角川等河流中,为九州西部有明海地区的特产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栖息地的改变、过度捕捞等原因,目前刀鲚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每年的捕捞量从最高的174 t下降至20 t左右,已被日本环境省列入了《红皮书物种名录》,也被日本水产厅列入了珍稀野生水生生物中的"危急种"。通过剖析日本在刀鲚生存环境、资源调查、洄游路径、种群划分、标记放流、人工增殖、食品利用和渔业管理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日本刀鲚资源存在人为干扰所导致的生境劣化、资源量下降,特别是筑坝围堤破坏刀鲚资源本身及其栖息地等问题,以期能总体把握日本刀鲚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中国刀鲚资源的养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刀鲚 生活习性 人工增殖 有明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养虾场幼苗阶段零换水添加益生菌的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 2019

摘要:本研究采取育苗用水零交换技术,建立2个添加益生菌组(PB1、PB2)和1个对照组(PBN),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结果显示,弧菌(VLB)与异养菌(VHB)呈现相同趋势,但在两个处理组差别显著.氨氧化细菌(AOB)含量在所有实验组相同,氮化合物及虾生产参数在不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实验对照组不换水措施可以促进自然水体中有益菌生长,添加益生菌没有改善水质或者提高虾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长期变化及其背景值的校正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校正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长期变化及其背景值,对采自黄海中部泥质区A03站位沉积剖面的年代学测定、比表面积和重金属(Cu、Pb、Cd和Zn)进行了测定,并在假定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沉积环境基本未受污染的前提下,建立了其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进而反推出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的长期变化特征。将重金属含量实测值和校正后单位比表面积下重金属含量长期变化比较发现,前者毫无规律可言,后者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合理波动范围之内,此后,逐渐背离背景值至今。可以推断,A03站位所代表的黄海中部泥质区受到外源重金属污染的起始年份约为1950年,4种重金属Cu、Pb、Cd、Zn单位比表面积下的背景值分别为26.31、22.11、0.20、63.21mg/kg。许多研究表明,沉积环境的外源性污染、沉积颗粒的表面活性和粒度是重金属含量偏离背景值的3个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相同沉积剖面,建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比表面积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函数模型,并对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进行了有效校正,无疑是能够同时满足上述3个主要条件的。研究表明,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沉积类型区域,建立相应的重金属背景校正值,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长期记录 沉积物 重金属 背景值 比表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