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风蚀沙化过渡地带沙地水分动态的研究进展
《农业科学研究 》 2005
摘要:综述了土壤水分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从最初的形态学观点到现在的能量观点;从简单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学科,再到多学科交叉;而研究方法日趋理论化同时注重应用.指出对风蚀沙化过渡地带土壤水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该区域土壤水分研究与黄土区和风沙区的不同,并对风蚀沙化过渡地带进行了相应的界定.


水、陆稻品种在旱作时主要农艺性状与其抗旱性
《宁夏农林科技 》 2005
摘要:选用21份水稻和陆(旱)稻品种,在旱作及水田栽培两种处理下研究水、陆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及抗旱性状与旱作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以结实率、穗粒数、播种到始穗天数对干旱表现最为敏感,可以认为这是影响水稻在水分胁迫时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穗粒数与旱作产量及抗旱系数达显著水平,旱作时的结实率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干旱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对4个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不同干旱处理,测定其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拔节到灌浆初期是干旱影响玉米叶片生长及叶片功能发挥的重要时期;干旱影响玉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使玉米最大干物质积累时期推迟到开花期至乳熟期;苞叶和茎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干旱条件下,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具有较大的叶面积、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长的光合功能期,对乳熟期获取较大的生物产量和提高籽粒产量都有很大的作用,玉米的耐旱性相应增强。


日光温室西瓜裂果原因的探讨
《宁夏农林科技 》 2005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日光温室西瓜生产中产生裂果原因的一些观点,分析了这些观点存在的正误,并根据生产实际和理论知识提出了日光温室西瓜裂果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宁夏南部山区苜蓿斑蚜预测预报技术的初步研究
《宁夏农林科技 》 2005
摘要:根据2002-2004年对宁夏南部山区旱地苜蓿斑蚜的系统调查研究,在分析掌握其发生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天敌之间动态关系的基础上,应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苜蓿斑蚜预测模型为y=3528.264-39.403x1,所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为极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是准确的,具有精度高且简单的优点,在生产中应用性较强。


坡地雨水资源潜力分析及径流侵蚀的动态变化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对宁南山区坡地改造后不同坡度的自然坡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降雨量下,降雨强度与土壤贮水量补充呈反比,入渗深度随坡度增大减小。比较人工降雨和双环法对稳渗速率的影响,人工降雨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小于双环法测定的稳渗速率,双环法所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与人工降雨法测定的土壤稳渗速率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对水平沟水分补充随坡度和雨强增大而增大,大雨对水平沟水分补充有重要意义。产沙动态分析,雨强较大时,随时间推移,单位体积泥沙含量递减,在较小雨强下,随时间推移,单位体积泥沙含量呈递增趋势。雨强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Q=0.017I2.5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