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绿鳍马面鲀中轴骨骼早期发育规律

动物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阿新利蓝-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和1~60dah(孵出后日龄)仔、稚和早期幼鱼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头部无明显骨骼元件,3 dah脑颅软骨元件有前索软骨、侧索软骨、筛板和耳软骨环,咽颅软骨元件有米克尔氏软骨、腭方软骨、角鳃软骨和基鳃软骨;8 dah脑颅耳软骨环愈合成圆,咽颅上颌骨两侧末端与腭方软骨相连,角鳃软骨从前往后逐渐变短;15 dah脑颅耳软骨环凸出,咽颅齿骨和续骨出现,鳃丝密集分布,头部骨骼框架趋于稳定;18 dah脑颅嗅软骨环出现,咽颅米克尔氏软骨发生退化,下舌骨和上舌骨出现,上下颌前端出现锥形齿;20 dah脑颅出现额骨和筛骨,咽颅上下颌下移,前鳃盖骨和前颌骨出现并硬骨化;22 dah咽颅前鳃盖骨向下延伸出骨片,7对鳃条骨硬骨化;24 dah顶骨、副蝶骨、下鳃盖骨、主鳃盖骨和角舌骨出现并硬骨化;26 dah头部布满硬骨化的锥形小鳞;33 dah脑颅额骨、筛骨和缘带完全硬骨化,吻端变长,咽颅下鳃盖骨和主鳃盖骨完全硬骨化,锥形齿变门齿状;50dah头部除鳃丝其余骨骼均完全硬骨化,可认为头部骨骼硬骨化完成.绿鳍马面鲀的脊柱14 dah前透明无色;18 dah尾端的髓弓和脉弓分化出现;25 dah椎体分节完成;28 dah椎体硬骨化完成;30 dah部分椎体的后关节突与髓弓相愈合;45 dah各椎体间间距缩短,脊柱完全硬骨化.研究理清了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过程中轴骨骼元件的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初步阐释了其中轴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殊性,可为此物种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阿新利蓝-茜素红染色 仔鱼 稚鱼 中轴骨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子小瓜虫PCR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现有小瓜虫病的显微镜检和PCR诊断等方法在该寄生虫的感染早期阶段和环境样本检测中存在的缺陷,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子小瓜虫PCR检测方法,实验根据多子小瓜虫线粒体COⅠ序列设计和筛选了一对引物,经过PCR程序优化、特异性、灵敏性验证以及临床和环境样品检测分析,分别建立了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检测引物对多子小瓜虫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对同属纤毛虫类的草履虫、四膜虫和肠袋虫以及常见养殖鱼类宿主异育银鲫、草鱼、尼罗罗非鱼和团头鲂等样本均无扩增;扩增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文献报道的方法。其中,普通PCR最低检测的样本浓度为掠食体2.67个/μL,荧光定量PCR在掠食体0.02个/μL时依然能有效检出,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高于普通PCR。研究表明,在临床样本和养殖水环境样本检测应用中,基于该引物的两种PCR方法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能有效检出潜伏感染鱼体和养殖水环境中的多子小瓜虫。本研究所建立的多子小瓜虫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淡水养殖中小瓜虫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的检测。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PCR 荧光定量PCR 小瓜虫病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肠转录组学探究NaHCO3碱度胁迫下红罗非鱼应激响应与耐受机制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红罗非鱼(Oreochromisspp.)对NaHCO3碱度胁迫的应激响应机制,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73.43±1.62) g的红罗非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0 d NaHCO3碱度胁迫,比较NaHCO3碱度胁迫组[CA,(35.51±0.17) mmol/L]和淡水对照组[Con,(1.75±0.08)mmol/L]红罗非鱼血清生理参数、肠组织学和肠转录组差异。结果显示,红罗非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血氨和尿素氮(BUN)水平在碱度胁迫下显著增加(P<0.05);碱度胁迫导致红罗非鱼肠绒毛缩短和肠上皮损伤等现象的发生;肠转录组学分析共获得28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674个,下调基因1179个。富集分析揭示了红罗非鱼肠组织响应碱胁迫的关键通路(内吞作用、氨基酸生物合成和IgA生成相关肠道免疫网络等),这些途径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能量代谢和免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qRT-PCR检测验证12个碱应激响应关键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碱度胁迫会损伤红罗非鱼肠道组织结构,并造成其氧化应激;肠道运输、代谢和免疫响应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是红罗非鱼耐受高碱度环境的重要策略,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阐释红罗非鱼对环境碱度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红罗非鱼 碱度胁迫 转录组测序 肠道 盐碱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化κ-卡拉胶/聚丙稀酰胺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κ-卡拉胶水凝胶的应用性能,该文以κ-卡拉胶(κ-carrageenan, KC)为原料,通过TEMPO/NaClO/NaBr(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2,2,6,6-tetramethylpiperidoxyl)反应体系制备氧化κ-卡拉胶(oxidizedκ-carrageenan, OKC),再用OKC与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 PAM)以不同质量比进行复配,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氧化κ-卡拉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通过测定水凝胶的含水率、水溶性、溶胀率、机械性能、红外光谱和微观结构,探究了氧化κ-卡拉胶对水凝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KC可显著提高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水溶性(P<0.05),且当OKC与AM质量比为3∶4时,复合水凝胶的性能指标达最优值,即OKC3/PAM4含水率为82.7%,水溶性为12.2%,溶胀率为887%,拉伸强度达0.223 MPa,断裂伸长率达448%;红外光谱分析显示,κ-卡拉胶中的C-6醇羟基成功氧化为C-6羧基,氧化κ-卡拉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各组分之间存在氢键;扫描电镜显示,OKC/PAM水凝胶具有致密多孔的三维网状结构,孔径均匀、规整。因此,氧化κ-卡拉胶与聚丙烯酰胺复配可制备成性能良好的水凝胶,将为开发卡拉胶水凝胶医用敷料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κ-卡拉胶 氧化κ-卡拉胶 聚丙烯酰胺 水凝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溯河洄游型刀鲚生活史及资源养护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是恢复长江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回顾和概述了长江溯河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生活史、资源现状和资源衰退的原因,提出了资源养护对策,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刀鲚的生活史分为5个阶段:孵化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各阶段的生长、摄食和栖息环境都有所不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对刀鲚资源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源恢复;刀鲚资源衰退主要原因为:水文条件转变、水域环境污染、人为过度捕捞以及重要生境被破坏。对刀鲚资源养护的主要建议包括:1)加强重点水域监测、强化资源增殖放流、改善重要栖息生境以及持续强化渔政监管;2)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分析栖息环境对刀鲚补充群体潜在的影响;3)建立刀鲚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开发刀鲚渔场渔情速报系统。

关键词: 刀鲚 生活史 资源现状 资源养护 保护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再发育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过程中的卵巢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学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积累期、卵母细胞生成期、卵子成熟期、再次排卵期及恢复期共5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个发育时期卵巢99.3 Gb质控后数据,成功注释到89 614个Unigenes,识别了32 2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7 009个上调和15 279个下调基因;构建WGCNA共表达网络,发现MEgreen颜色模块下基因在Ⅰ期卵巢高表达,并随着卵巢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直至排卵完成后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 network)进一步分析该模块下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发现核糖体(Ribosome)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信号通路及通路中相关基因包括核糖体蛋白基因RPL24、RPS24、RPL10a、RPS3a等和蛋白酶体基因家族PSMC2、PSMC4、PSMC6、PSMD4等基因在启动卵巢再次发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KEGG富集分析也发现Ribosome和Proteasome通路显著富集(P.adjust<0.05)。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卵巢 再次发育 转录组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蒸煮过程中南极磷虾虾青素降解动力学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受热易使营养物质降解,为探索蒸煮对南极磷虾中虾青素稳定性的作用规律,将流水解冻的南极磷虾沥水后置于恒温环境进行隔水蒸煮,蒸煮温度为60、70、80、90、100℃,蒸煮时间为1.0、3.0、5.0、7.0、9.0 min,基于不同蒸煮条件下南极磷虾含水率、蒸煮损失率和虾青素保留率变化情况,分析虾青素降解过程,并建立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在低温或短时条件下,含水率和蒸煮损失率无显著变化;温度上升或时间延长,虾青素保留率呈下降趋势;试验条件下,虾青素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温度上升,虾青素降解速率增大,半衰期和降解90%所需时间减小,降解数学模型为k=0.002 8 T-0.088 8,R2=0.966 4.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南极磷虾在蒸煮过程中虾青素的稳定性具有参考意义,可为南极磷虾加工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虾青素 蒸煮 降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对虾不同品系生长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抗性遗传参数估计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抗性复合选育,本研究以自主选育的凡纳对虾高抗和快大品系为研究对象进行生长和AHPND抗性测试。实验家系共计70个(高抗家系40个,快大家系30个),实验个体共计1 760尾(高抗个体800尾,快大个体960尾)。2个品系分2批次进行VpAHPND定量口饲感染。批次内实验个体达半数死亡后停止投喂毒饵。利用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阈值模型评估2个品系3个性状(体重、感染VpAHPND后个体存活时间、家系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力;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评估3个性状两两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显示,高抗系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为0.599±0.120,为高遗传力水平;个体存活时间遗传力估计值为0.240±0.072,为中等遗传力水平;家系半致死存活率遗传力估计值为0.173±0.051,为低等遗传力水平。快大系体重、个体存活时间和家系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66±0.082、0.374±0.096、0.257±0.048,均为中等遗传力水平。经Z-score检验,2个品系各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与0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个品系内的体重与AHPND抗性性状(个体存活时间、家系半致死存活率)遗传相关均表现为低度正相关(0.061~0.235),且与0差异不显著(P>0.05);2个品系内的个体存活时间与家系半致死存活率遗传相关分别为0.997±0.129、0.967±0.044,为高度正相关。结果表明,在实际选育过程中,可将生长和AHPND抗性作为选育指标纳入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种制种;为简化抗性测试过程,可将家系半致死存活率作为选育群体的AHPND抗性指标。本研究为开展凡纳对虾生长和AHPND抗性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生长 AHPND抗性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海带单绳式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荣成桑沟湾海带养殖为场景,通过研究海带单绳式养殖模式生产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实验在养殖海区比较2种不同单绳式海带养殖模式,将海带苗绳的吊挂间距设置为1 m (A1)和2 m (A2);以传统养殖方式(B)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不同模式下海带个体的生长指标差异及光照、水深与海带生长之间的关系等,探讨在单绳式养殖模式下利于海带生长的吊挂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对照组海带的特定生长率略高于A1和A2处理组; 2种单绳式模式处于水层上部的海带生长较好,其中A2处理组上层海带的平均湿重是1005.35 g,而对照组是1254.09 g,约为A2处理组的1.25倍。实验期间, A、B两海区的温度均处在海带生长适宜范围内。A区海带所处水层的光照强度大部分高于B区,单绳式模式的下层海带受光不足,导致其生长受影响。虽然单绳式养殖海带的产量不及对照组,但该模式适合机械化采收作业,有望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量降低对海带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初步推断,在单绳式养殖模式下海带适宜生长水深范围为0.8~1.5 m,另可通过适当增加吊挂间距,结合提高海带水层的方法,优化其养殖模式,构建单绳式宜机化海带养殖模式,为研发海带养殖机械提供模式基础。

关键词: 海带 养殖模式 单绳平挂 宜机化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岛礁鱼源产蛋白酶菌株热带芽孢杆菌BTZB2的特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远海及南海岛礁海域较近海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微生物资源丰富。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是南海典型的珊瑚礁食肉鱼类之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为挖掘南海典型岛礁鱼类肠道微生物中可培养蛋白酶的菌株资源,从南海渚碧礁海域金带齿颌鲷肠道样品中富集筛选到产蛋白酶菌株BTZB2,其在酪蛋白平板上具有明显水解圈,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在第24小时达3.0。从分子水平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该菌株最优产蛋白酶条件为:pH 8、盐度15‰、温度30℃、培养时间48 h、初始菌量10~5 CFU·mL-1。优化后该菌株发酵48 h后的蛋白酶活力可达319.48 U·mL-1,较筛选时菌株的酶活力(124.55 U·mL-1)提高了156.5%。在组合1 (pH 7、盐度22‰、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和组合2 (pH 8、盐度15‰、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 2种优化条件下,发酵第24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975.34和889.97 U·mg-1,第48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1 836.51和2 400.83 U·mg-1。结果表明,热带芽孢杆菌BTZB2具有良好的产蛋白酶能力,可作为南海鱼源功能微生物菌剂资源的备选菌株。

关键词: 热带芽孢杆菌 产蛋白酶菌株 酶活力 金带齿颌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